总序5 Iain Johnston)、费丽莫(Mar tha Finnemore)等建构主义学者的优秀实 证性论文。此后,费丽莫的《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1996)、凯克 (Margaret Keck)和辛金克(Kathryn Sikkink)的《超越边界的行动者: 世界政治中的倡议网络》(l998)、巴尼特(Michael Barnett)的《阿拉伯 政治中的对话:区域秩序中的谈判》(1998)、韦尔兹(Jutta Weldes)的 《建构国家利益:美国与在古巴的导弹》(1999)等属建构主义范畴的 实证性研究专著也相继出版。1998年,《国际组织》在纪念创刊50 周年的时候,专门邀请建构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三大学 者卡曾斯坦、基欧汉和克拉斯纳共同主编了专辑,全面阐述了新现实 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理辩论,承认国际关系理论三足鼎 立的局面。到1999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由剑桥大学出 版社出版,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趋于成熟,一些学者开始将现在 的国际关系研究称为“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至此,建构主义成 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中的又一思想结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 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众多纷繁。在重大知识结晶周围既聚集了一 大批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包括非主流理论在内的其他学派的批评和 抨击。但是,要把握国际关系学的基本脉络,首先需要了解的莫过于 宏线之上的重大知识结晶。这是学科的核心,也是智慧的精华。了 解这些知识结晶,我们不仅可以知晓大部分重要国际关系理论,还可 以把握国际关系思想的发展走向。比如,从西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 流派的论战与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合作越来越受到强调,行 为体的社会属性和能动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人文精神也越来越与 科学意识融合在一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展十分迅速。短短二十 年的时间,国际关系已经被许多人称为“显学”。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许多西方国际关系学著作也被翻译过来。20世纪90年代初,由周 纪荣先生主编的《国际政治学汉译名著》出版。这套翻译丛书贵在求 精,尤其是收入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部是华 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另一部是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 迄今为止,这两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领域引用率最高的精品。这 套译著的出版不仅引进了西方国际关系的理念和方法,而且也为中 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际关系学
I ain Jo hn ston ) 、费 丽 莫 ( M a r tha F in nemor e ) 等 建 构 主 义 学 者 的 优 秀 实 证性 论 文 。 此 后 , 费 丽 莫 的《国 际 社 会 中 的 国 家 利 益》( 19 96 ) 、凯 克 ( M a rga r et K eck ) 和 辛 金 克 ( Ka th ry n Sik kink ) 的《超 越 边 界 的 行 动 者 : 世 界 政 治 中 的 倡 议 网 络》( 19 98 ) 、巴 尼 特 ( Micha el Ba r ne tt ) 的《阿 拉 伯 政 治 中 的 对 话 : 区 域 秩 序 中 的 谈 判》( 19 98 ) 、韦 尔 兹 ( J utt a Weldes) 的 《建 构 国 家 利 益 : 美 国 与 在 古 巴 的 导 弹》( 1 99 9 ) 等 属 建 构 主 义 范 畴 的 实证 性 研 究 专 著 也 相 继 出 版 。 19 98 年 ,《国 际 组 织》在 纪 念 创 刊 50 周 年 的 时 候 , 专 门 邀 请 建 构 主 义 、新 自 由 主 义 和 新 现 实 主 义 的 三 大 学 者 卡 曾 斯 坦 、基 欧 汉 和 克 拉 斯 纳 共 同 主 编 了 专 辑 , 全 面 阐 述 了 新 现 实 主 义 、新 自 由 主 义 和 建 构 主 义 的 学 理 辩 论 , 承 认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三 足 鼎 立 的 局 面 。 到 19 99 年 , 温 特 的《国 际 政 治 的 社 会 理 论》由 剑 桥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 标 志 着 社 会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趋 于 成 熟 , 一 些 学 者 开 始 将 现 在 的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称 为“ 国 际 政 治 的 社 会 学 转 向”。 至 此 , 建 构 主 义 成 为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知 识 谱 系 中 的 又 一 思 想 结 晶 , 成 为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发 展 的 第 三 个 重 要 里 程 碑 。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众 多 纷 繁 。 在 重 大 知 识 结 晶 周 围 既 聚 集 了 一 大 批 研 究 成 果 , 也 吸 引 了 包 括 非 主 流 理 论 在 内 的 其 他 学 派 的 批 评 和 抨 击 。 但 是 , 要 把 握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基 本 脉 络 , 首 先 需 要 了 解 的 莫 过 于 宏线 之 上 的 重 大 知 识 结 晶 。 这 是 学 科 的 核 心 , 也 是 智 慧 的 精 华 。 了 解 这 些 知 识 结 晶 , 我 们 不 仅 可 以 知 晓 大 部 分 重 要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 还 可 以 把 握 国 际 关 系 思 想 的 发 展 走 向 。 比 如 , 从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三 大 理 论 流派 的 论 战 与 发 展 中 ,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国 际 合 作 越 来 越 受 到 强 调 , 行 为 体 的 社 会 属 性 和 能 动 作 用 越 来 越 得 到 重 视 , 人 文 精 神 也 越 来 越 与 科 学 意 识 融 合 在 一 起 。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中 国 的 国 际 关 系 学 发 展 十 分 迅 速 。 短 短 二 十 年 的 时 间 , 国 际 关 系 已 经 被 许 多 人 称 为“ 显 学”。 在 这 一 发 展 过 程 中 , 许多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著 作 也 被 翻 译 过 来 。2 0 世 纪 90 年 代 初 , 由 周 纪 荣 先 生 主 编 的《国 际 政 治 学 汉 译 名 著》出 版 。 这 套 翻 译 丛 书 贵 在 求 精 , 尤 其 是 收 入 了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两 部 里 程 碑 式 的 著 作 , 一 部 是 华 尔 兹 的《国 际 政 治 理 论》, 另 一 部 是 基 欧 汉 和 奈 的《权 力 与 相 互 依 赖》。 迄 今 为 止 , 这 两 部 著 作 仍 然 是 国 际 关 系 领 域 引 用 率 最 高 的 精 品 。 这 套 译 著 的 出 版 不 仅 引 进 了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的 理 念 和 方 法 , 而 且 也 为 中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借 鉴 , 对 于 刚 刚 起 步 的 中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总 序 5
6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科来说功不可没。十年之后,王逸舟先生主编了《国际关系学当代名 著译丛》,将西方国际关系的新视角、新理念介绍过来,其中既有反映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论战的重要著作和新现实主义学者的新 作,也有建构主义的专著。这套译丛贵在出新,使我国国际关系学子 又一次接触到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成为他们重要的学术参考书。 同时,中国学者进一步翻译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国际关系学著作,如上 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作《霸权之后》和建构主义的理 论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都反映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最高 学术水平。世界知识出版社等也在策划翻译和出版国际关系类著 述。这些努力推动了我国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 我们的国际关系学毕竞还十分年轻,对西方国际关系著作的翻 译也还是起步伊始,因此,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我们的翻译缺乏体系,既没有充分注意西方国际关系学的 知识谱系,也未曾有意识跟踪国际关系学的思想发展宏线。比如,我 们的翻译作品以西方现实主义著作居多,到目前为止,现实主义著作 许多都被译为中文,有些名著,如摩根索的《国家间的政治》、肯尼迪 的《大国的兴衰》已有不同译本;有些虽然不完全属于学术著作但却 包含强现实主义思想的宏论,如基辛格的《大外交》、布热津斯基的 《大棋局》、《大失控与大混乱》等也迅速译出并相当畅销。这样很容 易使国际关系的学生和读者形成一种失之偏颇的印象,即西方国际 关系理论就是政治现实主义。也难免使人们受到现实主义一家之言 过于强烈的影响,将其视为惟一合理的国际关系理论。而新自由主 义和建构主义等同样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译介, 这些重要理论对国际关系的学理思维和对国际合作的积极认识也难 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有可能使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无法得到完 整的再现,使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的宏线在读者的认识和思考中出现 断裂。进而,我们的译本多是根据译者自己的好恶作出的选择,这些 译著之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散散点点,难以使读者进行系统的知识积 累。并且,国际关系译著中既有学理性著作,也有政策性分析,更有 对国际关系走势和天下事态的大论宏议。虽然满目尽好书,但却不 能系统反映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学统主体、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 据此,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这套《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译丛》, 其宗旨是以西方国际关系知识谱系为蓝图、以主流理论发展宏线为
科 来 说 功 不 可 没 。 十 年 之 后 , 王 逸 舟 先 生 主 编 了《国 际 关 系 学 当 代 名 著 译 丛》, 将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的 新 视 角 、新 理 念 介 绍 过 来 , 其 中 既 有 反 映 新 现 实 主 义 和 新 自 由 主 义 论 战 的 重 要 著 作 和 新 现 实 主 义 学 者 的 新 作 , 也 有 建 构 主 义 的 专 著 。 这 套 译 丛 贵 在 出 新 , 使 我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子 又一 次 接 触 到 新 的 观 点 和 新 的 理 论 , 成 为 他 们 重 要 的 学 术 参 考 书 。 同 时 , 中 国 学 者 进 一 步 翻 译 介 绍 了 西 方 的 一 些 国 际 关 系 学 著 作 , 如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新 自 由 主 义 代 表 作《霸 权 之 后》和 建 构 主 义 的 理 论 代 表 作《国 际 政 治 的 社 会 理 论》, 都 反 映 了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最 高 学 术 水 平 。 世 界 知 识 出 版 社 等 也 在 策 划 翻 译 和 出 版 国 际 关 系 类 著 述 。 这 些 努 力 推 动 了 我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学 术 发 展 和 学 科 建 设 。 我 们 的 国 际 关 系 学 毕 竟 还 十 分 年 轻 , 对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著 作 的 翻 译 也 还 是 起 步 伊 始 , 因 此 , 难 免 存 在 这 样 那 样 的 问 题 。 其 中 尤 其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我 们 的 翻 译 缺 乏 体 系 , 既 没 有 充 分 注 意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知 识 谱 系 , 也 未 曾 有 意 识 跟 踪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思 想 发 展 宏 线 。 比 如 , 我 们 的 翻 译 作 品 以 西 方 现 实 主 义 著 作 居 多 , 到 目 前 为 止 , 现 实 主 义 著 作 许 多 都 被 译 为 中 文 , 有 些 名 著 , 如 摩 根 索 的《国 家 间 的 政 治》、肯 尼 迪 的《大 国 的 兴 衰》已 有 不 同 译 本 ; 有 些 虽 然 不 完 全 属 于 学 术 著 作 但 却 包 含 强 现 实 主 义 思 想 的 宏 论 , 如 基 辛 格 的《大 外 交》、布 热 津 斯 基 的 《大 棋 局》、《大 失 控 与 大 混 乱》等 也 迅 速 译 出 并 相 当 畅 销 。 这 样 很 容 易 使 国 际 关 系 的 学 生 和 读 者 形 成 一 种 失 之 偏 颇 的 印 象 , 即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就 是 政 治 现 实 主 义 。 也 难 免 使 人 们 受 到 现 实 主 义 一 家 之 言 过 于 强 烈 的 影 响 , 将 其 视 为 惟 一 合 理 的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 而 新 自 由 主 义 和 建 构 主 义 等 同 样 重 要 的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却 没 有 得 到 充 分 的 译 介 , 这 些 重 要 理 论 对 国 际 关 系 的 学 理 思 维 和 对 国 际 合 作 的 积 极 认 识 也 难 以 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 这 就 有 可 能 使 国 际 关 系 的 知 识 谱 系 无 法 得 到 完 整 的 再 现 , 使 国 际 关 系 思 想 发 展 的 宏 线 在 读 者 的 认 识 和 思 考 中 出 现 断 裂 。 进 而 , 我 们 的 译 本 多 是 根 据 译 者 自 己 的 好 恶 作 出 的 选 择 , 这 些 译 著 之 中 不 乏 优 秀 作 品 , 但 散 散 点 点 , 难 以 使 读 者 进 行 系 统 的 知 识 积 累 。 并 且 , 国 际 关 系 译 著 中 既 有 学 理 性 著 作 , 也 有 政 策 性 分 析 , 更 有 对 国 际 关 系 走 势 和 天 下 事 态 的 大 论 宏 议 。 虽 然 满 目 尽 好 书 , 但 却 不 能 系 统 反 映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学 统 主 体 、思 想 精 髓 和 理 论 精 华 。 据 此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决 定 出 版 这 套《国 际 关 系 理 论 前 沿 译 丛》, 其 宗 旨 是 以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知 识 谱 系 为 蓝 图 、以 主 流 理 论 发 展 宏 线 为 6 国际 化与国 内政治
总序7 基准,以学理思想为根本,聚焦西方国际关系思想交锋的前沿,重点 译介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优秀学术著作。 为了保证这一译丛的质量,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在国内国际关 系学著作翻译领域使用了中外方编委会合作的方式。北京大学出版 社特别邀请我国政治学界德高望重的赵宝煦教授担任中方编委会主 编,编委会成员都是我国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国际关系学者,分别来自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 院,是近十年内对我国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和学理研究做出实实在 在贡献的学者。他们既亲身经历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又谙知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脉络。他们的加盟保证了这套译丛的系统性、学 术性和前沿性。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还特意邀请美国新自由制度 主义的代表人物基欧汉为外方编辑顾问委员会主任,并由基欧汉教 授本人邀请了六名国际关系学界一流教授出任外方编辑顾问委员会 成员,他们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领衔学者,分别 来自哈佛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 和康奈尔大学。选定的每一本著作都是经过双方精心挑选和认真磋 商之后确定的,尤其是基欧汉教授对每一本书精心推敲的负责精神, 对保证译丛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希望《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译丛》的出版会使读者对西方国际 关系的主流理论体系有一个更加完整和系统的认识,为我国的国际 关系研究人员提供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使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西 方国际关系学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向。我们也希望这套译丛成为国 际关系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 和学术发展。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这套译丛能够起到他 山攻错的作用,使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同仁通过借鉴、思考和批判, 提出原创性的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中国学派。 是为序。 秦亚青 2002年9月8日于京西厂洼
基准 , 以 学 理 思 想 为 根 本 , 聚 焦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思 想 交 锋 的 前 沿 , 重 点 译 介 新 自 由 主 义 和 建 构 主 义 等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方 面 的 优 秀 学 术 著 作 。 为 了 保 证 这 一 译 丛 的 质 量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首 次 在 国 内 国 际 关 系 学 著 作 翻 译 领 域 使 用 了 中 外 方 编 委 会 合 作 的 方 式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特 别 邀 请 我 国 政 治 学 界 德 高 望 重 的 赵 宝 煦 教 授 担 任 中 方 编 委 会 主 编 , 编 委 会 成 员 都 是 我 国 颇 有 影 响 的 中 青 年 国 际 关 系 学 者 , 分 别 来 自 北京 大 学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外 交 学 院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和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 是 近 十 年 内 对 我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学 科 发 展 和 学 理 研 究 做 出 实 实 在 在贡 献 的 学 者 。 他 们 既 亲 身 经 历 了 中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发 展 , 又 谙 知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脉 络 。 他 们 的 加 盟 保 证 了 这 套 译 丛 的 系 统 性 、学 术性 和 前 沿 性 。 同 时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还 特 意 邀 请 美 国 新 自 由 制 度 主 义 的 代 表 人 物 基 欧 汉 为 外 方 编 辑 顾 问 委 员 会 主 任 , 并 由 基 欧 汉 教 授 本 人 邀 请 了 六 名 国 际 关 系 学 界 一 流 教 授 出 任 外 方 编 辑 顾 问 委 员 会 成员 , 他 们 是 新 现 实 主 义 、新 自 由 主 义 和 建 构 主 义 的 领 衔 学 者 , 分 别 来 自 哈 佛 大 学 、杜 克 大 学 、斯 坦 福 大 学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明 尼 苏 达 大 学 和 康 奈 尔 大 学 。 选 定 的 每 一 本 著 作 都 是 经 过 双 方 精 心 挑 选 和 认 真 磋 商 之 后 确 定 的 , 尤 其 是 基 欧 汉 教 授 对 每 一 本 书 精 心 推 敲 的 负 责 精 神 , 对 保 证 译 丛 质 量 起 到 了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我 们 希 望《国 际 关 系 理 论 前 沿 译 丛》的 出 版 会 使 读 者 对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的 主 流 理 论 体 系 有 一 个 更 加 完 整 和 系 统 的 认 识 , 为 我 国 的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人 员 提 供 新 的 视 野 和 新 的 方 法 , 使 他 们 更 加 准 确 地 把 握 西 方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前 沿 理 论 和 发 展 趋 向 。 我 们 也 希 望 这 套 译 丛 成 为 国 际 关 系 专 业 师 生 的 教 学 参 考 书 , 以 推 动 我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学 科 建 设 和学 术 发 展 。 当 然 , 我 们 的 最 终 目 的 还 是 希 望 这 套 译 丛 能 够 起 到 他 山攻 错 的 作 用 , 使 我 国 国 际 关 系 学 界 的 同 仁 通 过 借 鉴 、思 考 和 批 判 , 提 出 原 创 性 的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 建 立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体 系 中 的 中 国 学 派 。 是 为 序 。 秦 亚 青 20 02 年 9 月 8 日 于 京 西 厂 洼 总 序 7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 国际力量压力下的国内政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内部政治经济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一 体化的世界中,国际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介入并影响着国内政治 经济社会的变迁,可以说,无论在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是广大的第三 世界国家,也无论在民主国家还是集权国家,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 被打上的国际痕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与深刻。与此相呼应 的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或者相互依赖压力 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变迁,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将比较 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进行综合 探讨,就是此项学术努力的一部分,也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关系学最富 活力和生机的领域之一。而在20世纪90年代英语文献中三本探讨 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优秀论文集中,罗伯特·基欧汉和海伦·米尔 纳编辑的《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毫无疑问可以名列其中。①与另外两 本重要的论文集双面外交: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和跨国关系研究 的回归》相比,三本书都试图利用比较政治或者国际政治经济学分 析,意在打通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研究的人为界限,将全球化过程中 的诸多国内问题置于国际关系的背景下考察。所不同的是,《跨国关 系研究的回归》关注的是跨国性的社会和制度力量对国内结构变迁 的意义,《双面外交:国际谈判和国内政治》则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各 ①另外两本是《双面外交: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和《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见P- ter B.Evans,Harold K.Jacobson and Robert D.Putnam,eds.,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Thomas Risse-Kappen,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Domest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跨 国 关 系 与 国 内 政 治 : 导 读 国际力量压力下的国内政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内部政治经济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一 体化的世界中, 国际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介入并影响着国内政治 经济社会的变迁, 可以说, 无论在发达工业化国家, 还是广大的第三 世界国家,也无论在民主国家还是集权国家, 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 被打上的国际痕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与深刻。与此相呼应 的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或者相互依赖压力 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变迁, 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将比较 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 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进行综合 探讨,就是此项学术努力的一部分, 也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关系学最富 活力和生机的领域之一。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英语文献中三本探讨 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优秀论文集中, 罗伯特·基欧汉和海伦·米尔 纳编辑的《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毫无疑问可以名列其中。① 与另外两 本重要的论文集《双面外交: 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和《跨国关系研究 的回归》相比, 三本书都试图利用比较政治或者国际政治经济学分 析,意在打通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研究的人为界限, 将全球化过程中 的诸多国内问题置于国际关系的背景下考察。所不同的是,《跨国关 系研究的回归》关注的是跨国性的社会和制度力量对国内结构变迁 的意义,《双面外交:国际谈判和国内政治》则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各 ① 另外 两本是《双面外 交: 国际 谈判与 国内 政 治》和《跨 国关 系 研 究 的回 归》, 见 Pete r B . Eva ns, Harold K . Jacobson and Robert D . Putnam, eds ., Double-Edged Diplom acy : I 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 Be rkeley: U 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 ess, 1993 ) ; Thomas Risse-Kappen, ed .,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 n: Non-state Actors, Domestic Str ucture and Inter national Institution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 1995 )
2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种政治力量在国际和国内层次的双层博弈上,而《国际化与国内政 治》引入的关键变量则是国际化,关注的焦点问题,诚如编者在序言 中所说,不在于探究国际化的原因,而在于国际化的结果①,也就是 说,面对商品、服务和资本加速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各国政府,以及各 国国内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者的机会、偏好乃至选择将会受到何种程 度的影响。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是将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 探讨国际经济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的一本重要论文集,参与本书各章 写作的作者均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领域极有建树的著 名学者。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研究文献中的地位和意 义,自不待言。该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关注的问题上,于中国学者 都有阅读和借鉴的必要。既然谓之导读,无非一要对本书理论背景 和分析框架做一交代和梳理,二能对本书各个篇章逐一分析和评论。 至于对各章的分析和评论,两位编者在序章与尾章已有精彩的阐述, 所以,下文把重点放在相关理论文献的综述和比较上,对本书涉及的 理论框架做一梳理与评价,以助读者更为全面地阅读并认识本书在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 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 的国际关系研究 从很多方面看,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都具有分水岭 的意义。至少在欧美学界,此前的国际关系研究是被摩根索传统政治 现实主义所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所沿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诸如权力与利益研究、战争与和平分析,大抵脱离不了现实主义的概 念与范畴。进入70年代,国际关系研究处于科学革命时期,传统现实 主义既受到外围理论的挑战,也受到内部自身变革的压力。内部压力 导致后来结构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而外围理论,例 1 Robert Keohane and Helen Milner,ed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 4
种政治力量在国际和国内层次的双层博弈上, 而《国际化与国内政 治》引入的关键变量则是国际化,关注的焦点问题, 诚如编者在序言 中所说, 不在于探究国际化的原因, 而在于国际化的结果① , 也就是 说,面对商品、服务和资本加速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各国政府, 以及各 国国内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者的机会、偏好乃至选择将会受到何种程 度的影响。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是将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 探讨国际经济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的一本重要论文集, 参与本书各章 写作的作者均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领域极有建树的著 名学者。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研究文献中的地位和意 义,自不待言。该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关注的问题上, 于中国学者 都有阅读和借鉴的必要。既然谓之导读, 无非一要对本书理论背景 和分析框架做一交代和梳理,二能对本书各个篇章逐一分析和评论。 至于对各章的分析和评论,两位编者在序章与尾章已有精彩的阐述, 所以,下文把重点放在相关理论文献的综述和比较上, 对本书涉及的 理论框架做一梳理与评价, 以助读者更为全面地阅读并认识本书在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 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 的国际关系研究 从很多方面看, 20 世纪 70 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都具有分水岭 的意义。至少在欧美学界,此前的国际关系研究是被摩根索传统政治 现实主义所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所沿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诸如权力与利益研究、战争与和平分析,大抵脱离不了现实主义的概 念与范畴。进入 70 年代,国际关系研究处于科学革命时期,传统现实 主义既受到外围理论的挑战,也受到内部自身变革的压力。内部压力 导致后来结构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 而外围理论, 例 ① Rob ert Keohan e a nd Hele n Milne r, eds ., Inter nationaliz 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 rsity Pr ess, 1996) , p .4 . 2 国际 化与国 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