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会丰义回家 认为,由于17世纪中叶明朝闭关锁国,驱赶传教士,对哥白尼和开 普物的理论当作邪说拒绝接受,强制实行封建文化专制,它拒绝把 培养天才和吸收诸如数学、历史和绘画之类的外国知识这些民族觉 醒的早期政策当作一条选择道路(《对外开放的历史回咳》,《中国社 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31~42页)。尽管有关长期危机的所有 这些及其他解释尚存在争论,但本书例举的数据与世俗社会长期衰 落的观点是一致的。 27.在Alexandet Vasdl'evich](Chayanov的著作基础上.,Basile Kerblay和 Teodor Shanin等学者已研究了农民家庭文化和经济为什么存在于封 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之中。这种研究思路使人把 农民特性看做具有内在力量的、持久的、局部的社会特征,不受封 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限制,也不等同或随之消失。参见 A.V.Chayanov,Theory of Peasunt Economy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6):and Basile Kerblay."Chayanov and the Theory of Peasantry as a Specific Type of Economy'”,该文收人Texdor Shanin 编的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y(Baltimore:Penguin,l971),第 150-160页。 28.Peter Perdue,Erhausting the Earth:State and Peasant in Hunan, 1500-185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y.关于那些关系领繁遭破环的资料,可参阅Chan,Madscn,and Unger Chan Village;Gao Yuan.Born Red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and Anne Thurston,Eremies of the People (New York: Alfred A.Knopf,1987)
第一章郡县式微,乡村瓦解 1744年、即乾隆登基的第九年,一个新知县单作哲来到 饶阳。我们所知的很多有关这个偏僻小县在19世纪和20世纪 受到革命潮流影响之前的许多年中的经济、杜会、政治和文化 生活方面的知识,都来源于1749年单亲自编定的详细的县志。 当时,国家发起了一场传播儒家思想的运动①。饶阳在清朝统 治处于顶峰时的概貌,为说明继之而来的衰落和连革命也不能 改变的连续性提供了一个尺度。 饶阳南北27公里,东西24公里,是直隶省最小的县之 一,它隶属于深州府,而府的行政中心在西南32公里。由于 在元朝末年,直隶南部遵受了大规模的动乱,人口急剧减少 因而在明朝初年被看做边疆地区。②在新政权鼓励重新在此定 居的影响下,从邻省山西来的移民潮水般地涌入这个地区。 1369~1404年间,仅在饶阳就新建了68个村庄,而整个清朝 时期,饶阳仅增加6个村庄,可人口却继续增多。1749年共 有175个村庄·,23753户,约12万人。 ·据《烧阳县志方城乡树》裁,“共大小189村”。一译注 232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饶阳的政治经济 1749年,饶阳有540181亩耕地,平均每户仅23亩,略 少于4英亩,主要农作物有小米、玉米、高粱和棉花,春耕秋 收,在深秋季节种植一些冬小麦,6月份收割。辣椒、大蒜 韭菜和红薯的味道充满了泥砖结构的农村小居。马、牛、驴是 常用的载重牲畜,鸡、鹅、鸭、羊,尤其是猪,提供了难得奢 侈的肉食品。 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农业是较为复杂的经济的主要产 业。最重要的副业是纺棉线、织棉布,一般情况下由熟练的妇 女来做。其他副业包括食用油加工,酿酒和酿酷,用芦苇编织 篓子和席子,加工大豆酱,搓绳,制造蜡烛,熬盐,烧砖,制 鞭炮。对许多人来说,出售农副产品是生死攸关之事。对少数 人来说,集市提供了通向相对富裕和扩大土地占有量的渠道。 购买牲畜和家具,支付婚丧、节日所需的开支,都必须有现 金。为了获得现金,许多人盯住了集市,流动的摊贩和诸如理 发师、兽医、搓绳者、劁猪匠、做棺材的手工艺人从一个集市 跑到另一个集市。宋朝时期,饶阳因替皇帝和朝廷高级官员纺 织“饶”丝,制作乌纱帽而著名。清朝时期又以美味的杂面汤 而著称,其原料是绿豆、小麦和鸡蛋。饶阳劁猪师傅(有些变 为兽医)和理发师跑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如蒙古)去找活干: 浇阳鞭炮(曾供皇室使用)远近畅销。 1749年,饶阳出现了熙熙攘镶的集市网络。除了县城有 持久的日常集市之外,还有张平铺(西8公里)、孔店(北11 公里)、杨各庄(西南10公里)、小堤(在通往深州大路上西 南16公里)。而且在另外22个地点每隔5天就有定期集市, 如在该县南部地区,除了杨各庄和小堤每天都有集市之外,还 22
第一章郡县式微,乡村瓦解 有邹村在10天集市周期的第一和第六天,曹庄在第二和第七 天,韩合在第三和第八天,小堤在第四和第九天,张保在第五 和第十天举办定期集市,在每个约定的时间里大部分农民都去 几公里远的集市。 政府开支主要依靠广泛地征税。农业税是最重要的税种, 它在度季收获时节从土地所有者手中收取。普通百姓还有被迫 完成徭役劳动的义务,为地方育员的马提供饲料,应付对丝 绸、黑豆、棉花的征调,缴纳盐与酒的特别税。 除了“人太多、地太少”这一相对较新的问题之外,几个 世纪以来,饶阳农民与华北平原上许多农民一样,被旱和满这 一对天灾弄得苦不堪言。1737年,贯穿该县中部的滹沱河发 生洪灾,淹没了27个村庄。1738年,再一次洪涝吞没了43 个村庄。到1742年,服徭役的劳力挖掘了7条排水渠,防止 洪灾。但在1743年,也即单到来的前一年,在整个地区发生 了比1738年洪游更具破坏性的旱灾;国家给灾区送来了必要 的粮食救济和银子。粮食从经过直隶东部的大运河运来。1744 年,饶阳的邻县河间和献县一起被划入“重灾区“。®1368一 1749年间,自然灾害平均每7年劫掠饶阳一次。 旱涝问题与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饶阳处于18.7万平方 公里的华北平原中部,太行山在饶阳以西160公里,向东192 公里是太平洋①。在晴朗而千早的冬季,中亚草原上空稳定的 高气压团到太行山区后,给华北平原上空送来了寒冷的西南 风。到了3月,气温升高,足以开始春耕,但天气仍很干燥。 小块融化的冰雪提供了一些水分。只有当中亚草原变热.形成 一个巨大的低压区时,降水很少的季节才从仲夏开始。来自太 平洋的暖湿空气吸收了水分,从东北方向穿过平原。饶阳地区 每年的降雨平均仅508毫米(20英寸),其中70%又集中在 7、8月份。到仲秋季节,气候凉爽宜人,干燥,天空晴朗。 23
中国乡村,社会义国家 在与缺乏地表水资源的饶阳相似的地方,每年508毫米的 降雨勉强能够维持农业生产。当春夏降雨少时,大风刮过干透 了的平原,卷起尘土,带走了宝贵的土壤表层。如果复季不下 雨,那么秋季就颗粒无收。每年的降雨通常是以一些区域性的 雷暴雨出现,遂使紧挨着可以享受正常降雨量的村庄,就可能 有受旱的地区。在单当知县期间,粮食丰收几乎都依赖于自然 降雨量。 洪涝问题与源自太行山区流向平原的河流有关。在河的上 游地区,河道窄,流速快,但与穿过饶阳的滹沱河一样,当这 些河流经过平原地区时,流速变慢,河道张平,沉积了一层又 一层的淤泥,河床逐渐加高,结果,夏季的暴雨带来了滋过防 护堤的洪水。地势低的地区很容易因大堤决口而被洪水淹没。 当整个地区的积水无法渗入粘土般的土壤层时,庄稼便会腐 烂。大多数年份的不均衡降雨意味着碱化了的土壤不能正常地 被滤去,碱性荒地上覆盖了一层沉积下来的碱,看似白雪,却 坚如岩石。⑤ 在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主要通过救灾,给穷人提供一 些短期生活保障。1732年,有140万斤储备粮,大约人均12 斤,储备在饶阳县的中心粮仓西。1738年增加了160万斤。 1740年再有140万斤被贮存在东部和西部的附属粮仓中,县 衙门还在城墙外开设两个养济院,每月拨出200多两银子,养 活100个孤儿和穷人。 单知县最得意的工程是发展了由慈善捐献建立的附属义仓 网络。他上任后不久,就号召大家捐献,并例举了饶阳历史文 献上所记截的市民们慷慑解囊的故事,提醒人们在明朝即将覆 灭的1641年,严重的旱灾期间,情况是如此严重,以至于饶 阳人不得不吃人肉⑦。父母们不忍心吃他们自已的孩子,于是 就与其他人换着孩子吃。据说吃了人肉的人开始5天还觉得不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