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丽仙审题人:李维军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 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 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髙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 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 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 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 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 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 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 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 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 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 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 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 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 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 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 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 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 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 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 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 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 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 中居于 首位
江西省上饶县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丽仙 审题人:李维军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 l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3 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 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 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 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 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 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 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 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 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 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 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 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 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 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 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 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 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 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 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 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 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 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 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 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 中居于 首位
B.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饱读诗书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淡 泊高雅 的情怀。 C.弹琴者如果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 的艺 术境界。 D.古琴备受推崇其音乐的物质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因其琴德最优,含藏着中 华民族 道德的内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伯牙和子期、嵇康等人为例,说明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对 古琴的 情有独钟。 B.文章第三段引用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话以及成语,说明琴乐听来平淡,需遇知音 方可领 会其情趣。 C.文章第四段举伯牙用功勤奋学琴终成鼓琴髙手的故事,说明了“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的道理。 D.文章先交代了古琴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如何达到琴曲的高雅境界,最后分 析琴乐 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不会弹奏古琴的人,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可以听得出琴曲中的 些“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 B.我们得意时可以用琴曲平静心中的躁乱,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用琴曲安抚内心 的伤 痛,琴曲还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怨念。 C.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温柔敦厚,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 心世界 这和儒家入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D.古琴、古筝、琵琶、笙箫、笛、埙等中华传统乐器都是各具特色的,在传承传 统文化 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去了解这些音乐艺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 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 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 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 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 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 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髙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 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一一这又勾起 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
B.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饱读诗书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淡 泊高雅 的情怀。 C.弹琴者如果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可以达到琴曲中追求的人琴合 一的艺 术境界。 D.古琴备受推崇其音乐的物质顺乎自然、耐人寻味,更因其琴德最优,含藏着中 华民族 道德的内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伯牙和子期、嵇康等人为例,说明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对 古琴的 情有独钟。 B.文章第三段引用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话以及成语,说明琴乐听来平淡,需遇知音 方可领 会其情趣。 C.文章第四段举伯牙用功勤奋学琴终成鼓琴高手的故事,说明了“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 个人”的道理。 D.文章先交代了古琴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如何达到琴曲的高雅境界,最后分 析琴乐 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不会弹奏古琴的人,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可以听得出琴曲中的一 些“味 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 B.我们得意时可以用琴曲平静心中的躁乱,遭遇挫折打击时可以用琴曲安抚内心 的伤 痛,琴曲还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怨念。 C.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温柔敦厚,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 心世界, 这和儒家入世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D.古琴、古筝、琵琶、笙箫、笛、埙等中华传统乐器都是各具特色的,在传承传 统文化 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去了解这些音乐艺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 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 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 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 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 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 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 ,乐滋滋地倒一盆热 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 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
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 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 和面,成何体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 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 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 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 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 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 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 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 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 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 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 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 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 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 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 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 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 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 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 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 人生最后的极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自然朴实的语言,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 在一起, 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B.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作者三言两语,就将一位传统老剃匠 形神俱 备地勾画出来,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 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 和面,成何体统?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 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 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 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 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 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 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 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 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 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 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 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 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 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 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 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 脑袋来了,何爹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 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 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 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 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 人生最后的极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自然朴实的语言,风趣活泼的方言俚语,与小说人物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合 在一起, 让人读罢忍俊不禁。 B.在描写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时,作者三言两语,就将一位传统老剃匠 形神俱 备地勾画出来,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小说最后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 体现 了何爹高超的剃头手艺和重情重义 D.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了解,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 代社会 中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忧虑。 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5分) 6.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 进入十月,髙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冋时却岀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 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 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 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 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 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 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 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 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 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 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 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 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盜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 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 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 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 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 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C.小说最后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 体现 了何爹高超的剃头手艺和重情重义。 D.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了解,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 代社会 中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忧虑。 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5 分) 6.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 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 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 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 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 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 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 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 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 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 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 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 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 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 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 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 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 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 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 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 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 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 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7.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 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 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 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 选择空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 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 决实际问题 的事实 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 “求职”都要 有所追求。 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 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E.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 “慢就业”者最关心的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 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进士。授太原知县,以才调榆次。崇祯四年,举治行 卓异入为御史。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出视两浙盐法,数 条奏利弊。八年,流贼陷凤阳,诏逮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往代。还朝,复按河南 监军讨贼。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肭不敢击。任学慨然曰:“事不辞难,臣职也 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遂上疏极诋诸将。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 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 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 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 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 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7.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 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 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 就业理念上 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 选择空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 下毕业生 的无奈之举。 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 决实际问题 的事实。 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 “求职”都要 有所追求。 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 高校和社 会相关部门。 E.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 “慢就业” 者最关心的。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 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进士。授太原知县,以才调榆次。崇祯四年,举治行 卓异入为御史。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出视两浙盐法,数 条奏利弊。八年,流贼陷凤阳,诏逮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往代。还朝,复按河南, 监军讨贼。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朒不敢击。任学慨然曰:“事不辞难,臣职也。 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遂上疏极诋诸将。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