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 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夹缝/夹袄 匀称/称心如意 拾金不昧/拾级而上 B.憔悴/荟荃 默契/锲而不舍 殚精竭虑/怒不可遏 C.鱼缩/鱼裂 斗志/斗转星移 发愤图强/令人发指 D.脊梁/贫瘠 胸襟/噤若寒蝉 勘测水位/堪当重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对垒 抱佛脚 脱贫攻艰 首屈一指 B.驱动 交融 博眼球 风云变幻 充耳不闻 C.幅员 营销 迭罗汉 不可名状 独树一帜 D.寒暄急燥 唱双簧 山清水秀 鞭辟入里 3.古诗文默写。(8分) (1)关关睢鸠, 。(《关睢》) (2)子日 ,可以为师矣。”(《论语》) (3)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 (4)边塞风光,独特壮观。王维出使塞上,描绘了塞外“ (《使 至寒上》)的奇美壮丽风光;岑参歌咏白雪,再现了边地“ ”(《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压冬林景象。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请从下面人物形象
2019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四个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 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夹缝/夹袄 匀称/称心如意 拾金不昧/拾级而上 B.憔悴/荟萃 默契/锲而不舍 殚精竭虑/怒不可遏 C.龟缩/龟裂 斗志/斗转星移 发愤图强/令人发指 D.脊梁/贫瘠 胸襟/噤若寒蝉 勘测水位/堪当重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对垒 端详 抱佛脚 脱贫攻艰 首屈一指 B.驱动 交融 博眼球 风云变幻 充耳不闻 C.幅员 营销 迭罗汉 不可名状 独树一帜 D.寒暄 急燥 唱双簧 山清水秀 鞭辟入里 3.古诗文默写。(8 分) (1)关关睢鸠,_______________。(《关睢》) (2)子日:“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3)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边塞风光,独特壮观。王维出使塞上,描绘了塞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 至寒上》)的奇美壮丽风光;岑参歌咏白雪,再现了边地“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雪压冬林景象。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 分) (1)《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请从下面人物形象
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①孙悟空 ②猪八戒 (2)《水浒》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请从下面两个 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②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唐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 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篇名句却不多。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 语化程度大大改善,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五言绝勺等格律诗。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 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0字)(2分) 河南日报2019年5月9日讯 传民族薪火,展中原风采”。5月8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郑州登封观星台举行。上午11时, 火种采集仪式正式开始,手持采火棒的火种采集使者从观星台顶端楼梯缓缓走向采火器。来 自全国不同民族的56名小歌手身着各民族盛装,诵唱《二十四节气歌》,礼赞先贤智慧。以 火种采集仪式为标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帷幕全面拉开。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 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该会徽主体图形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一届少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①孙悟空 ②猪八戒 (2)《水浒》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请从下面两个 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②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 4 分)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唐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 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篇名句却不多。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 语化程度大大改善,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_____________。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格律诗。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 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 分)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 分)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 8 分) (1) 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30 字)(2 分) 河南日报 2019 年 5 月 9 日讯 “传民族薪火,展中原风采”。5 月 8 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郑州登封观星台举行。上午 11 时, 火种采集仪式正式开始,手持采火棒的火种采集使者从观星台顶端楼梯缓缓走向采火器。来 自全国不同民族的 56 名小歌手身着各民族盛装,诵唱《二十四节气歌》,礼赞先贤智慧。以 火种采集仪式为标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帷幕全面拉开。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 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该会徽主体图形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
合理,语言简明得体。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 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捭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淸晰可见。唉,曾经多 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 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 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 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 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 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 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 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 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杄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 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 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我们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要放入写钝的,取走削 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毎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 过宠爱我们;然而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 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地衰 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 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
合理,语言简明得体。6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共 16 分)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 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 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 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 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 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 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 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 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 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 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 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 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 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我们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要放入写钝的,取走削 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 过宠爱我们;然而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 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地衰 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 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
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 来的四分之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 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 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 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 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 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 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 出亲情的方向,彷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 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 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嫛儿沐浴后那样·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 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 要概括。(4分) 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 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吧。 1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 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起做“读书种子
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 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 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 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 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 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 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 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 出亲情的方向,彷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 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 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 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 要概括。(4 分) 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分) 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 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吧。 1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 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共 12 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 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 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 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 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妤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 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 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 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徳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 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 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 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 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 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 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 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 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 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 ①皆当世业 ②, 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 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 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 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 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 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 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 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 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 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 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 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 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 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 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 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 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