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丽星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 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 “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 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一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 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 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 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 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 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 热得“一塌糊涂”。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河南省开封市丽星中学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每年农历 7 月初 7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 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 “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 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 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 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 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 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 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 热得“一塌糊涂”。 高三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 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 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 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 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19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 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 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 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 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稱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 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 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 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 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劳问,醮禳之,询日官,云 “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 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 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i):古代驿站用的马车。④醮禳( jiao ra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 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 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 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 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4—7 题。(19 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 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 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 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①,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 崩,迁梓宫②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 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 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 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 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③劳问,醮禳④之,询日官,云: “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 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 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高三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④醮禳(jiào 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士安见而器之 器:器重 召禹偁,赋诗立就 就:完成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 见:表现,表明 D.禹偁上表谢 谢:推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 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⑥守士者当其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 禹偁赋 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偁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 罪。王 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 里,大 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 引用《洪 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5分)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乌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8.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 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6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毕士安见而器之 器:器重 B.召禹偁,赋诗立就 就:完成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 见:表现,表明 D.禹偁上表谢 谢:推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 (3 分)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 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 禹偁赋 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偁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 罪。王 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 里,大 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 引用《洪 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5 分)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8.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 分) 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共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乙选考题 请在以下A、B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请在答题卷上你所选的题号涂黑!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A、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小说,回答(1)-(4)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 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 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 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 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 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 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 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 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 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 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東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 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 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 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 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 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 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 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 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 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 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 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 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 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 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 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共 6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高三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三、请在以下 A、B 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请在答题卷上你所选的题号涂黑!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A、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小说,回答(1)—(4)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 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 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 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 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 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 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 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 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 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 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 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 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 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 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 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 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 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 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 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 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 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 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 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 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 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 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
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 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 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 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 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13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 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 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 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6分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3)第④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 人生感悟?(8分) B、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4)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 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 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 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 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 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 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 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 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 惊喜、向往
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 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高三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 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 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 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 年 9 月 13 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 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 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 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6 分)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3)第④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6 分)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 人生感悟?(8 分) B、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 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 427 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 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 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 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 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 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 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 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 惊喜、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