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 2011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说明: 本试卷由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组成,请按要求答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 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 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 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 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舂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 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 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囻″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 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 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
河南省周口市 2011 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说明: 本试卷由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组成,请按要求答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 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 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 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 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 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 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 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 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
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 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 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 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 也让游子乡思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 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 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 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 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 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文化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 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 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 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 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
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 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 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 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 也让游子乡思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 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 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 “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 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 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 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 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 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 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
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 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 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亨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 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 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 应该怀着份敬畏,一份呵护 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己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 的是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 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 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 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 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 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 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 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 的是 ( )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 击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 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 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日:“王佐才也。”永汉元年, 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日:“颖川,四战 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或独将 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或去绍 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 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 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日:“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 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日:“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 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 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这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 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太祖将伐浏刘表,问或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 轻进,已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 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 表请或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亢父令 除:授予官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冲击 C.其辞悖慢 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日:“王佐才也。”永汉元年, 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日:“颖川,四战 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或独将 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或去绍 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 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 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 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 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 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这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 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太祖将伐刘表,问或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 轻进,已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 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 表请或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除.亢父令 除:授予官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冲击。 C.其辞悖.慢 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示:给……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苟或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举孝廉,拜守宫令 ②公能断大事,应变元方 ③待或以上宾之礼 ④可显出宛、叶而闻行轻进,已掩其不意 ⑤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⑥以彰殊勋,密以咨或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颗就认为他不同寻常,很推重他。董卓之乱辞官到了冀州 后来跟随太祖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太祖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 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苟或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很有见识和谋略。他分析太祖在气度和谋虑上都胜过袁绍,即使袁绍目前实力 雄厚,也难有所作为,太祖听了很高兴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苟或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 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5分) ②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问题。(11分)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5分) 9.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苟或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 分) ( ) ①举孝廉,拜守宫令 ②公能断大事,应变元方 ③待或以上宾之礼 ④可显出宛、叶而闻行轻进,已掩其不意 ⑤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⑥以彰殊勋,密以咨或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颗就认为他不同寻常,很推重他。董卓之乱辞官到了冀州, 后来跟随太祖。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太祖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 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苟或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很有见识和谋略。他分析太祖在气度和谋虑上都胜过袁绍,即使袁绍目前实力 雄厚,也难有所作为,太祖听了很高兴。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苟或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 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5 分) ②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问题。(11 分)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5 分) 9.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