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二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 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 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 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 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狴耳。帝王之功,非·土之略,必待将如韩信 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去:离开B.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迁:调任 C.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表:表彰D.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①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 ②非一士之略 C.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也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D.①盖以信、靖而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狴耳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B.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C.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狴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D.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狴耳。(3分)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南中咏雁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
2011 年福建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 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 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 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 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 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 去:离开 B.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 迁:调任 C.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表:表彰 D.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 细:小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①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 ②非一士之略 C.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也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D.①盖以信、靖而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B.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C.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D.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 要。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3 分)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据《旧唐书·韦承 庆传》载 ,神龙初年,韦 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 的过程中,“失实,配流 岭表
诗当作于被贬途中 诗人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请从“雁”这一意象入手,对诗歌加以赏析。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禅被俘后,来到洛阳。他来到司马懿府上向司马懿拜谢。懿设宴款待,并以魏乐舞戏于前,蜀 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懿问刘禅是不是思念蜀国时,刘以“此间乐,不思蜀”相答。这便是“乐不思蜀” 这一成语的由来。(《三国演义》) B.地藏庵的两个姑子来到贾府,受到宝钗的冷遇,便到了惜春的住处。她们说到修善果等,引起惜 春的共鸣,便巧言激惜春出家。彩屏见状,便告诉了王夫人、尤氏等。大家忙去劝解。借春把头发剪了, 执意要出家。(《红楼梦》) C.隐修女通过一对绣花鞋找到了自己失散十五年的女儿后,十分开心。但在其后掩护女儿的过程中, 由于自己精神失常,不慎暴露了女儿的行踪,为此她更加疯狂,最后为保护女儿而亡。(《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因欧也妮把金币送给了夏尔,就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面包。葛朗台太太竭力向丈夫求 饶,也无济于事。经过这番折腾,葛朗台太太病倒了,且病情日渐加重。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如果 太太死了,按照法律,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这句话使葛朗台异常震惊,为了财产,他决定向女儿屈 服。(《欧也妮葛朗台》) E.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 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 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 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家》)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突然铃声响了。唧令令—那声音听去是多么焦急 吴荪甫全身的肉都跳了起来。他知道这一定是孙吉人他们来报告市场情形;他拿起那听筒的时候 手也抖了;他咬紧牙关,没有力气似的叫了两声“喂”,就屏息静听那生死关头的报告。 孙吉人他们的这个电话报告了什么消息?结果怎样?(《子夜》 (2)第一次重逢的时候,涅赫柳多夫以为卡秋莎见到他,知道他要为她出力并且感到悔恨,一定会 高兴,一定会感动,一定又会恢复原来那个卡秋莎的面目。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存 在了,只剩下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 请简要介绍他们第一次重逢时马斯洛娃的举动。(《复活》)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 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 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 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诗 当 作 于被贬途 中。 诗人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请从“雁”这一意象入手,对诗歌加以赏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刘禅被俘后,来到洛阳。他来到司马懿府上向司马懿拜谢。懿设宴款待,并以魏乐舞戏于前,蜀 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懿问刘禅是不是思念蜀国时,刘以“此间乐,不思蜀”相答。这便是“乐不思蜀” 这一成语的由来。(《三国演义》) B.地藏庵的两个姑子来到贾府,受到宝钗的冷遇,便到了惜春的住处。她们说到修善果等,引起惜 春的共鸣,便巧言激惜春出家。彩屏见状,便告诉了王夫人、尤氏等。大家忙去劝解。惜春把头发剪了, 执意要出家。(《红楼梦》) C.隐修女通过一对绣花鞋找到了自己失散十五年的女儿后,十分开心。但在其后掩护女儿的过程中, 由于自己精神失常,不慎暴露了女儿的行踪,为此她更加疯狂,最后为保护女儿而亡。(《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因欧也妮把金币送给了夏尔,就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面包。葛朗台太太竭力向丈夫求 饶,也无济于事。经过这番折腾,葛朗台太太病倒了,且病情日渐加重。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如果 太太死了,按照法律,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这句话使葛朗台异常震惊,为了财产,他决定向女儿屈 服。(《欧也妮 葛朗台》) E.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 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 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 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家》)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突然铃声响了。唧令令——那声音听去是多么焦急。 吴荪甫全身的肉都跳了起来。他知道这一定是孙吉人他们来报告市场情形;他拿起那听筒的时候, 手也抖了;他咬紧牙关,没有力气似的叫了两声“喂”,就屏息静听那生死关头的报告。 孙吉人他们的这个电话报告了什么消息?结果怎样?(《子夜》) (2)第一次重逢的时候,涅赫柳多夫以为卡秋莎见到他,知道他要为她出力并且感到悔恨,一定会 高兴,一定会感动,一定又会恢复原来那个卡秋莎的面目。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存 在了,只剩下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 请简要介绍他们第一次重逢时马斯洛娃的举动。(《复活》)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 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 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 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蔡铭燕 城市是人类的居所,城市的主角是人,也只能是人。很显然,对于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指 引首先应当是社会学。就拿北京城市改造中最小的构体——住宅(四合院)来说,多元的文化包含多元的 家庭结构、多元的邻里关系,这些都需要通过造街巷的多元性、空间的多元性来满足,城市的活力正是通 过这种人性化的多元得以张扬。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四合院也不仅仅是居住的 容器。任何历史街区保护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文。 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作为居住建筑,不仅由于它的历史悠久,构成具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 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由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闻名于 世 中国人居住的特征之一,就是群居形式中仍然能够通过院落处理达到高私密性的空间。四合院是轫闭 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住在四合院 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大街和胡同构成的街区网络。如蛛丝般遍布全 北京的胡同,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不能将它仅仅看成是居民穿行的通道,老北京 人的院子一般没有自来、没有化粪池,因而胡同要走马车、骡车、水车、粪车,靠这些运输工具和行业人 员提供用水和清除污物;许多胡同里还有买油盐酱醋的小店,也有一些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各种物品。这种 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它是一种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结构。一 院—个院地紧挨着,密度很高,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它的另一个公共空间 北京老城由一间房子到一座院落,到一条胡同,到一个街区,到整个城市,构成了居民生活多元的公 共空间。提到“街坊”,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清,甚至更早时期,国人居住的街区。老北京街区因具 有这样丰富的多样性而充满活力。这正是许多老北京人和众多学者留恋“四合院—胡同″的重要原因之 被誉为彻底颠覆了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简雅各布斯,她在关于城市发展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 与死》中,有段对理想社区的阐述: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一个活力无限的社区,一个具备价值内生的社 区,在建筑形态上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点:用途混杂、街区的小路网多、建筑形态有连续性、有适当 的密度。如果以这几个重要特点界定城市综合体的构成,老北京街区恰是这样的建筑群。 北京城区现存的四合院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缺少维修,同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四 合院——胡同”的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社会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生存条件也今非昔比,没有 现代城市基本设施的老宅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实际使用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取向。对于北京这样人口髙度 密集的城市传统四合院再作为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建筑本身,毫无疑问,作为一种 典型独特的地方民居,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有价值的,应当有计划地保留。北京旧城街区改造和保护问题, 无论是从城市风貌还是民生需求上来说,都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最佳的整治当然是,既能完整地保留四合院住宅建筑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能解决人性化居住的问题。 从“以人为本”出发,我们首先要突出的是“人”,保留民族风格并不是古建筑的翻版,不必如南池子大 街的仿古四合院那样,过于强调传统的表象元素和传统材质,在四合院建造时使用了北京传统民居的构建 方式,一些院落竟然是全部木结构。要知道,这是民居改造而不是古建筑修复我们不能落入文化自恋的误 区,正如保留国粹不必连小脚也保留一样,需要的是重新发掘、提炼,完整地阐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脉 络及其深层结构 10.下列关于老北京居住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 蔡铭燕 城市是人类的居所,城市的主角是人,也只能是人。很显然,对于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指 引首先应当是社会学。就拿北京城市改造中最小的构体——住宅(四合院)来说,多元的文化包含多元的 家庭结构、多元的邻里关系,这些都需要通过造街巷的多元性、空间的多元性来满足,城市的活力正是通 过这种人性化的多元得以张扬。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四合院也不仅仅是居住的 容器。任何历史街区保护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文。 北京的“四合院 ——胡同”作为居住建筑,不仅由于它的历史悠久,构成具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 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由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闻名于 世。 中国人居住的特征之一,就是群居形式中仍然能够通过院落处理达到高私密性的空间。四合院是封闭 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住在四合院 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大街和胡同构成的街区网络。如蛛丝般遍布全 北京的胡同,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不能将它仅仅看成是居民穿行的通道,老北京 人的院子一般没有自来、没有化粪池,因而胡同要走马车、骡车、水车、粪车,靠这些运输工具和行业人 员提供用水和清除污物;许多胡同里还有买油盐酱醋的小店,也有一些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各种物品。这种 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它是一种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结构。一 个院一个院地紧挨着,密度很高,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它的另一个公共空间。 北京老城由一间房子到一座院落,到一条胡同,到一个街区,到整个城市,构成了居民生活多元的公 共空间。提到“街坊”,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清,甚至更早时期,国人居住的街区。老北京街区因具 有这样丰富的多样性而充满活力。这正是许多老北京人和众多学者留恋“四合院——胡同”的重要原因之 一。 被誉为彻底颠覆了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简·雅各布斯,她在关于城市发展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 与死》中,有段对理想社区的阐述: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一个活力无限的社区,一个具备价值内生的社 区,在建筑形态上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点:用途混杂、街区的小路网多、建筑形态有连续性、有适当 的密度。如果以这几个重要特点界定城市综合体的构成,老北京街区恰是这样的建筑群。 北京城区现存的四合院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缺少维修,同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四 合院——胡同”的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社会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生存条件也今非昔比,没有 现代城市基本设施的老宅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实际使用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取向。对于北京这样人口高度 密集的城市传统四合院再作为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建筑本身,毫无疑问,作为一种 典型独特的地方民居,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有价值的,应当有计划地保留。北京旧城街区改造和保护问题, 无论是从城市风貌还是民生需求上来说,都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最佳的整治当然是,既能完整地保留四合院住宅建筑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能解决人性化居住的问题。 从“以人为本”出发,我们首先要突出的是“人”,保留民族风格并不是古建筑的翻版,不必如南池子大 街的仿古四合院那样,过于强调传统的表象元素和传统材质,在四合院建造时使用了北京传统民居的构建 方式,一些院落竟然是全部木结构。要知道,这是民居改造而不是古建筑修复我们不能落入文化自恋的误 区,正如保留国粹不必连小脚也保留一样,需要的是重新发掘、提炼,完整地阐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脉 络及其深层结构。 10.下列关于老北京居住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它不与外界接触,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B.四合院的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胡同、大街和坊间构成的街区网络 C.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公共空间。 D.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公共空间 11.文章引用简·雅各布斯的言论,用以论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保护原则,下列观点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四合院的改造,要在群居形式中通过院落的处理,以达到具有高私密性的空间。 B.“四合院一一胡同”的改造,要构成大街和胡同街区网络的居民生活多元的公共空间 C.四合院的改造要完整地保留四合院住宅建筑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解决人性化居住的问题 D.由胡同、街道、坊区规划结构形式的街坊的规划布置,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 12.文中画线的句子“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引出了选文关于历史街区保 护的哪个观点?(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待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这鸟,像一个熟人邓建华 有朋友,美食家一个。多次邀约,去三地四县交界处,一个水乡小镇。吃野鸟,有斑鸠、八哥,还有 麻雀。正宗的,点杀,价格绝对温柔。 好吃,人之本能。去吧,不去白不去。 果然,在一幢农舍,有一只大鸟笼,摆在前坪,笼中,百鸟争鸣。有牛屎八哥,未成年斑鸠,跛脚鹭 鸶,还有寻死寻活的麻雀,呆头呆脑的对鸭。问价,老板娘说,随你点,78元—份。再问,多少只算一 份。再答,那看什么鸟,比如斑鸠,5只算-份。然后,逐一作答,态度极为友好。 这是家养的吧?我说。老板娘一笑,可能吗? 老板娘就谈起捕鸟经。水乡植被好,食物多,南来北往鸟们,误撞遮天网上,必被生擒,无走漏。 所谓遮天网,即在自家的平顶楼上,或湖洲,或田畴,高高竖两根木杆,其中挂一白色丝网。鸟类欢天喜 地而过,怎会留意祸从天降。周边有卖网者。16元-张,便宜。捕成年鸟一只,赚10元,有多少,这家 店全收。 哦,这么回事。 我蹲在鸟笼边,注意一只黑色的八哥。它眼珠转转,那神态,曾相识。或者说,它瞧我,像一个熟人。 我想起前几月,我窗台上的桅子花盆下,一只黑乌不知何时,垒下一只精致的鸟巢。而我在窗内赶写 一本书。就这样,我的作品集未完成,鸟的作品却精巧至极,令人叹服。我观察这位客人,她很勤奋,也 很浪漫。不几日,还带着男朋友,来到新巢。又不多日,产下5枚鸟蛋。她专心孵护,数日,出来几只鸟 仔。她天天出去捉虫,一趟一趟送回来,哺喂幼鸟。间或,公鸟会一同而来。鸟仔特别好玩,只要一有动 静,就以为母亲归来,马上张嘴,嘎嘎叫唤。 这只黑鸟,在我的窗头,养了两窝,共10个孩子。待小鸟飞走,母鸟就离开了。那只鸟巢,因无乌 维修,逐渐衰落,慢慢腐烂,成了桅子花的养料。 曾经我想,这母鸟为什么不回?有了新址,恁自和男朋友快活去了?或是老了,飞不动了?现在看来, 更大的可能是,站到这个笼中来了。或者,曾经在这笼中,哀成绝唱。那鸟,面临点杀,她会想起什么 她的男朋友?她的10个孩子?隔窗相望的,默默做着文章,从不相扰她的文字客?不得而知,也不敢臆 想。顿感秋凉。 我花10元,买了那只看我像熟人的黑鸟。在我的阳台上,放飞一个艳阳天。开始愁闷,尔后释然
A.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它不与外界接触,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B.四合院的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胡同、大街和坊间构成的街区网络。 C.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公共空间。 D.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公共空间。 11.文章引用简·雅各布斯的言论,用以论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保护原则,下列观点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四合院的改造,要在群居形式中通过院落的处理,以达到具有高私密性的空间。 B.“四合院——胡同”的改造,要构成大街和胡同街区网络的居民生活多元的公共空间。 C.四合院的改造要完整地保留四合院住宅建筑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解决人性化居住的问题。 D.由胡同、街道、坊区规划结构形式的街坊的规划布置,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 12.文中画线的句子“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引出了选文关于历史街区保 护的哪个观点?(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待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这鸟,像一个熟人 邓建华 有朋友,美食家一个。多次邀约,去三地四县交界处,一个水乡小镇。吃野鸟,有斑鸠、八哥,还有 麻雀。正宗的,点杀,价格绝对温柔。 好吃,人之本能。去吧,不去白不去。 果然,在一幢农舍,有一只大鸟笼,摆在前坪,笼中,百鸟争鸣。有牛屎八哥,未成年斑鸠,跛脚鹭 鸶,还有寻死寻活的麻雀,呆头呆脑的对鸭。问价,老板娘说,随你点,78 元一份。再问,多少只算一 份。再答,那看什么鸟,比如斑鸠,5 只算一份。然后,逐一作答,态度极为友好。 这是家养的吧?我说。老板娘一笑,可能吗? 老板娘就谈起捕鸟经。水乡植被好,食物多,南来北往鸟们,误撞遮天网上,必被生擒,无一走漏。 所谓遮天网,即在自家的平顶楼上,或湖洲,或田畴,高高竖两根木杆,其中挂一白色丝网。鸟类欢天喜 地而过,怎会留意祸从天降。周边有卖网者。16 元一张,便宜。捕成年鸟一只,赚 10 元,有多少,这家 店全收。 哦,这么回事。 我蹲在鸟笼边,注意一只黑色的八哥。它眼珠转转,那神态,曾相识。或者说,它瞧我,像一个熟人。 我想起前几月,我窗台上的桅子花盆下,一只黑鸟不知何时,垒下一只精致的鸟巢。而我在窗内赶写 一本书。就这样,我的作品集未完成,鸟的作品却精巧至极,令人叹服。我观察这位客人,她很勤奋,也 很浪漫。不几日,还带着男朋友,来到新巢。又不多日,产下 5 枚鸟蛋。她专心孵护,数日,出来几只鸟 仔。她天天出去捉虫,一趟一趟送回来,哺喂幼鸟。间或,公鸟会一同而来。鸟仔特别好玩,只要一有动 静,就以为母亲归来,马上张嘴,嘎嘎叫唤。 这只黑鸟,在我的窗头,养了两窝,共 10 个孩子。待小鸟飞走,母鸟就离开了。那只鸟巢,因无鸟 维修,逐渐衰落,慢慢腐烂,成了桅子花的养料。 曾经我想,这母鸟为什么不回?有了新址,恁自和男朋友快活去了?或是老了,飞不动了?现在看来, 更大的可能是,站到这个笼中来了。或者,曾经在这笼中,哀成绝唱。那鸟,面临点杀,她会想起什么, 她的男朋友?她的 10 个孩子?隔窗相望的,默默做着文章,从不相扰她的文字客?不得而知,也不敢臆 想。顿感秋凉。 我花 10 元,买了那只看我像熟人的黑鸟。在我的阳台上,放飞一个艳阳天。开始愁闷,尔后释然
我有什么能力,去保护这些灵性的物类?我不是不吃晕的僧侣,也不是为捕杀鸟类而痛心疾首的动物家 我想的,仅是修复一个故事,一只黑鸟幸福一家的温馨。我不堪凝视,一个破鸟巢,在秋风中抖动,唤不 回那只知冷知热的鸟……。我也思考,每一个人放飞一个故事,又有多少只乌重归温馨,这张天网不是更 加宏大么?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谈到小镇吃野鸟时说“正宗的,点杀,价格绝对温柔”,这里的“温柔”是指价格不高,以此 表达朋友的热情 B.文章说到一只黑鸟结巢养雏的故事,表明虽然自己做的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对于鸟类却是 大事,认为大家都可以做这种爱护鸟类的“小事” C.“在我的阳台上,放飞一个艳阳天”,意为让黑鸟回到大自然,回到它们的自由天地,就是黑鸟的 美丽的日子,也是我的美丽的日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我有什么能力,去保护这些灵性的物类?”的设问开头,作者谴责人类捕杀野生 动物的举动的同时,强调自己低微和无奈 E.作者以己及人,委婉地提出,如果人类都能从爱护生灵的善心出发,是可以纺织一个惩治残酷捕 杀动物这一举动的宏大的“天网”的。 14.文章删去画线的句子“顿感秋凉”,并不影响全文意思的表达,作者为什么要加这一句,谈谈你 的理解。(4分) 15.本文虽短,但写作很有特色,请举例加以赏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王乃彦:“中国式科学家(节选)杨虚杰 2008年初,王乃彦等院士一行到天津大学参加有关科学教育的研讨,回京路上与天津大学校长龚克 同行,这一次同行让龚克校长有了意外收获:原来王先生的哥哥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尚在 读初中的他读了很多哥哥寄来的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照片,印象深刻,说起这些往事,龚校 长连忙向王先生打听这些照片是否还在,他认为这是珍贵的校史资料。 福建出院士。据了解,目前闽籍和在闽工作的院士多达110多位。像福建许多20世纪二三十年时代 的家庭一样,读书的种子早在家庭的熏陶下就种下了,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惟有读书高ˆ的信念是家庭 生活的根。大舅和二舅都是学化工的,二舅当时是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助手,从事制碱工艺。受此影响, 王乃彦的哥哥姐姐都是学化工的。 “爸爸特别喜欢读书”,听王乃彦先生讲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你会感觉中国传统家庭父慈母爱的力量。 他的祖父去世很早,父亲能由中国当时最高的测量学堂毕业,全靠姑姑做衣服纳鞋底的收入。父亲在生活 上克勤克俭,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 王乃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哥哥上大学后,姐姐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来使本不富裕的 家境更加捉襟见肘。一天深夜,父母亲的谈话让还没睡着的王乃彦听到了:父亲说,我手边还有一点钱 用它给孩子当学费吧。这差不多是这个六口之家的家底了。他还记得那时国民党垮台后,父亲失业,他们 家上午和晚上都是稀饭,家里人要分着吃一点点主食。 王乃彦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福州解放了。他从福州三中考到了福州一中,这两所学校都是福州最好的。 高中时福州一中用的英语课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原版英语教科书,价格比较贵。买书成为这个家庭做不 到的事情。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开课前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借来了英语课本,将其中要上的课,用笔把单 词—个—个抄下来,而王乃彦就拿着这手抄本去上课。父亲对他说,再艰难的日子也得念书。这手抄的课 本,1952年王乃彦上大学时从家带到北大,可惜的是后来失落了 他学习外语,真是一个有意味又贯穿了从王先生初中时期到现在的故事
我有什么能力,去保护这些灵性的物类?我不是不吃晕的僧侣,也不是为捕杀鸟类而痛心疾首的动物家。 我想的,仅是修复一个故事,一只黑鸟幸福一家的温馨。我不堪凝视,一个破鸟巢,在秋风中抖动,唤不 回那只知冷知热的鸟……。我也思考,每一个人放飞一个故事,又有多少只鸟重归温馨,这张天网不是更 加宏大么?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中谈到小镇吃野鸟时说“正宗的,点杀,价格绝对温柔”,这里的“温柔”是指价格不高,以此 表达朋友的热情。 B.文章说到一只黑鸟结巢养雏的故事,表明虽然自己做的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对于鸟类却是 大事,认为大家都可以做这种爱护鸟类的“小事” C.“在我的阳台上,放飞一个艳阳天”,意为让黑鸟回到大自然,回到它们的自由天地,就是黑鸟的 美丽的日子,也是我的美丽的日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我有什么能力,去保护这些灵性的物类?”的设问开头,作者谴责人类捕杀野生 动物的举动的同时,强调自己低微和无奈。 E.作者以己及人,委婉地提出,如果人类都能从爱护生灵的善心出发,是可以纺织一个惩治残酷捕 杀动物这一举动的宏大的“天网”的。 14.文章删去画线的句子“顿感秋凉”,并不影响全文意思的表达,作者为什么要加这一句,谈谈你 的理解。(4 分) 15.本文虽短,但写作很有特色,请举例加以赏析。(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王乃彦:“中国式”科学家(节选) 杨虚杰 2008 年初,王乃彦等院士一行到天津大学参加有关科学教育的研讨,回京路上与天津大学校长龚克 同行,这一次同行让龚克校长有了意外收获:原来王先生的哥哥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尚在 读初中的他读了很多哥哥寄来的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照片,印象深刻,说起这些往事,龚校 长连忙向王先生打听这些照片是否还在,他认为这是珍贵的校史资料。 福建出院士。据了解,目前闽籍和在闽工作的院士多达 110 多位。像福建许多 20 世纪二三十年时代 的家庭一样,读书的种子早在家庭的熏陶下就种下了,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惟有读书高”的信念是家庭 生活的根。大舅和二舅都是学化工的,二舅当时是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助手,从事制碱工艺。受此影响, 王乃彦的哥哥姐姐都是学化工的。 “爸爸特别喜欢读书”,听王乃彦先生讲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你会感觉中国传统家庭父慈母爱的力量。 他的祖父去世很早,父亲能由中国当时最高的测量学堂毕业,全靠姑姑做衣服纳鞋底的收入。父亲在生活 上克勤克俭,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 王乃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哥哥上大学后,姐姐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来使本不富裕的 家境更加捉襟见肘。一天深夜,父母亲的谈话让还没睡着的王乃彦听到了:父亲说,我手边还有一点钱, 用它给孩子当学费吧。这差不多是这个六口之家的家底了。他还记得那时国民党垮台后,父亲失业,他们 家上午和晚上都是稀饭,家里人要分着吃一点点主食。 王乃彦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福州解放了。他从福州三中考到了福州一中,这两所学校都是福州最好的。 高中时福州一中用的英语课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原版英语教科书,价格比较贵。买书成为这个家庭做不 到的事情。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开课前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借来了英语课本,将其中要上的课,用笔把单 词一个一个抄下来,而王乃彦就拿着这手抄本去上课。父亲对他说,再艰难的日子也得念书。这手抄的课 本,1952 年王乃彦上大学时从家带到北大,可惜的是后来失落了。 他学习外语,真是一个有意味又贯穿了从王先生初中时期到现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