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011年贵州省务川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1 题为非选择题,12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到10题时,必须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作答。 3、答第11至21题时,最好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共30分) 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鱼凫(fu) 贾(jia)人铮( zheng)铮恬(tin)然 飞湍(tudn 迁谪(zhe) 饿莩 嘲哳(zha) 逡 钿(tian)头 进(beng)裂 扪(men)参 D、数罟(gu) 暮霭(ai) 教坊(fang) 崤(ydo)函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②暮去朝来颜色故③恬然自安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⑤整顿衣裳起敛容⑥曲罢悯然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⑧老大嫁作商人妇⑨今漂沦憔悴 A、①③④⑦B、②⑤⑥⑧ C、③⑥⑦⑨ D、④⑤⑦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来(助词,无意)江口守空船 B、莫辞(拒绝)更坐弹一曲 C、却(退回)坐促弦弦转急 D、声非加疾(快)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1 0.41 秘密★ 启用前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011 年贵州省务川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语文试题卷共 8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 1 至 10 题为选择题,30 分;第 11 至 21 题为非选择题,120 分,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 1 到 10 题时,必须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作答。 3、答第 11 至 21 题时,最好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共 30 分) 一、基础题(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鱼凫.(fù) 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飞湍.(tuān) 迁谪.(zhé) 饿莩.(piǎo) 嘲哳.(zhā) C、逡.(quān)巡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扪.(mén)参 D、数罟.(gū) 暮霭.(ǎi) 教坊.(fáng) 崤.(yáo)函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恬然..自安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曲罢悯然..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 ⑧老大..嫁作商人妇 ⑨今漂沦憔悴.. A、①③④⑦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⑨ D、④⑤⑦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来(助词,无意)江口守空船 B、莫辞(拒绝)更坐弹一曲 C、却(退回)坐促弦弦转急 D、声非加疾(快)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听到判决,这个贪官痛定思痛,说:"都因为我官迷心窍,才做出了对不起党和人 民的事啊! B、中外游客赞叹道:"洛阳集山水花城于一体,秀色可餐,真是人间天堂啊! C、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工作无方法,群众怎会没意见?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与改 革开放休戚相关 D、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学校周围严禁开设网吧,但一些学校附近,网吧几 乎泛滥成灾 5、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 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 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 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迴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 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登高》写岀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 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6、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既表达了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的郁闷心情。“天涯沦落”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 隐含了社会变化、政治衰落给人造成的痛苦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 叶获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 清晰如画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愁惨的气氛。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忽闻”、寻声 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 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 女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表现了 她克服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阅读题(12分,每小题3分)
2 A、听到判决,这个贪官痛定思痛 ....,说:"都因为我官迷心窍,才做出了对不起党和人 民的事啊!" B、中外游客赞叹道:"洛阳集山水花城于一体,秀色可餐 ....,真是人间天堂啊!" C、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工作无方法,群众怎会没意见?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与改 革开放休戚相关 ....。 D、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 ....地强调,学校周围严禁开设网吧,但一些学校附近,网吧几 乎泛滥成灾。 5、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 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 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 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 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 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6、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既表达了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的郁闷心情。“天涯沦落”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 隐含了社会变化、政治衰落给人造成的痛苦。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 叶获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 清晰如画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愁惨的气氛。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忽闻”、寻声 “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 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 女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表现了 她克服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二、阅读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 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 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又马,攻 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 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 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 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 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 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7.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数却:多次退却。 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竟:竟然。 C.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特:独自。 D.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更加。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②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因以法诛之。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②故不积跬步,无因至千里 D.①分王其地,南面称孤。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长史欣和陈馀劝说章邯的角度和目的均不同,但看法却一致,选出符合两人一致意见的 项() A.认清赵高的为人,看清个人危险处境 B.认清所处境地,做好下一步打算。 认清天下形势,及早称王称霸 D.认清当前形势,及早做好反叛准备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 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 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又马,攻 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 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 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 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 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 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 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7.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数却:多次退却。 B.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竟:竟然。 C.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 特:独自。 D.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滋:更加。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①因.以法诛之。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②故不积跬步,无因.至千里; D.①分王.其地,南面称孤。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长史欣和陈馀劝说章邯的角度和目的均不同,但看法却一致,选出符合两人一致意见的 一项( ) A.认清赵高的为人,看清个人危险处境。 B.认清所处境地,做好下一步打算。 C.认清天下形势,及早称王称霸。 D.认清当前形势,及早做好反叛准备。 10.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 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竞不接见,心有不信 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 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 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25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①、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4分) 译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5分 译文 ③、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其后问题。(6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咏史之作,咏叹的是何人何事?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 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 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 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 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三、(25 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 分) ①、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其后问题。(6 分)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咏史之作,咏叹的是何人何事?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 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同是天涯沦落人 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阅读题(20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有删改),完成14-17题(共20分) 独腿人生 罗伟章 (1)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 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 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的时 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2)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 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 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帐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 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帐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 “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3)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 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 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 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 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 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4)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
5 13、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 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 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阅读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有删改),完成 14—17 题(共 20 分)。 独腿人生 罗伟章 ⑴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 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 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的时 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⑵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 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 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帐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 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帐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 “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⑶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 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 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 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 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 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⑷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