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向到VDD模式:电流从VDD,依次通过电源钳位电路、VSS、O 保护电路2,流向引脚A,如图2-4。 VDD 1/O 1/O Protect Protect Circuit 1 Circuit 3 VDD- to-VSS Pad A Internal Pad B ESD Circuits Clamp V/O 1/O Circuit ProtectT Protect Circuit 2 Circuit 4 VSS 图2-4ND模式时的ESD电流路径 3./O引脚到/O引脚 1)正向模式:电流从引脚A,依次通过/O保护电路1、VDD、电源钳位 电路、O保护电路4,流向引脚B,如图2-5: VDD V/O I/○ Protect Protect Circuit 1 Circuit 3 VDD- to-VSS Pad A Internal Pad B ESD Circuits Clamp 1/O I/O Circuit Protect ProtectT Circuit 2 Circuit 4 VSS 图2-5I/O到/O正向模式时的ESD电流路径 9
4) 反向到 VDD 模式:电流从 VDD,依次通过电源钳位电路、VSS、I/O 保护电路 2,流向引脚 A,如图 2-4。 I/O Protect Circuit 2 VDDto-VSS ESD Clamp Circuit I/O Protect Circuit 1 Internal Circuits I/O Protect Circuit 4 I/O Protect Circuit 3 VDD VSS Pad A Pad B 图 2-4 ND 模式时的 ESD 电流路径 3. I/O 引脚到 I/O 引脚 1) 正向模式:电流从引脚 A,依次通过 I/O 保护电路 1、VDD、电源钳位 电路、I/O 保护电路 4,流向引脚 B,如图 2-5; 图 2-5 I/O 到 I/O 正向模式时的 ESD 电流路径 9
2)反向模式:参考正向模式。 的确,如果省略某些专用保护电路(比如/O引脚的PS、ND模式的专用保护 电路)以减少ESD保护网的面积,理论上可以保证每种放电模式都能排放电流。 但是,对于大尺寸的芯片,当我们考虑了寄生电阻电容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考察引脚A对VSS的正向放电,当引脚A离电源钳位电路很远时,存在VDD和VSS 线上的寄生电阻RoD和Rss,以及寄生电阻C。图2-6给出了寄生电阻和电容的位 置,恰好处在ESD电流排放路径中。当ESD应力来临时,这些寄生的电阻电容 会延迟ESD电流经过电源钳位电路的速度,来不及排放的电流会从VDD进入内 部电路,脆弱的内部电路通常无法承受。更严重的是,此时引脚上的保护电路 完好无损,但内部已经被损坏,如果测试时,只检查引脚处的漏电流或是ESD 器件的完好性,甚至会误认为通过了ESD测试! VDD RoD IO Protect Protect Circuit 1 Circuit 3 VDD- to-VSS Pad A Internal Pad B ESD Circuits Clamp VO I/○ Circuit Protect Protect Circuit 2 Circuit 4 Rss /SS 图2-6寄生电阻电容对ESD保护电路的影响 要解决大型电路存在的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电源钳位电路的 数量,保证每个引脚附近都有VDD到VSS的通路,设法减小寄生的电阻电容: 二是补充其余放电模式的专用电路。两种方法势必增加ESD保护网的面积。无 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ESD保护电路的设计不仅要保证每个引脚的每个测 试模式都合格,还要从芯片整体的角度去考虑。 10
2) 反向模式:参考正向模式。 的确,如果省略某些专用保护电路(比如I/O引脚的PS、ND模式的专用保护 电路)以减少ESD保护网的面积,理论上可以保证每种放电模式都能排放电流。 但是,对于大尺寸的芯片,当我们考虑了寄生电阻电容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考察引脚A对VSS的正向放电,当引脚A离电源钳位电路很远时,存在VDD和VSS 线上的寄生电阻RDD和RSS,以及寄生电阻C。图 2-6 给出了寄生电阻和电容的位 置,恰好处在ESD电流排放路径中。当ESD应力来临时,这些寄生的电阻电容 会延迟ESD电流经过电源钳位电路的速度,来不及排放的电流会从VDD进入内 部电路,脆弱的内部电路通常无法承受。更严重的是,此时引脚上的保护电路 完好无损,但内部已经被损坏,如果测试时,只检查引脚处的漏电流或是ESD 器件的完好性,甚至会误认为通过了ESD测试! 图 2-6 寄生电阻电容对 ESD 保护电路的影响 要解决大型电路存在的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电源钳位电路的 数量,保证每个引脚附近都有 VDD 到 VSS 的通路,设法减小寄生的电阻电容; 二是补充其余放电模式的专用电路。两种方法势必增加 ESD 保护网的面积。无 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ESD 保护电路的设计不仅要保证每个引脚的每个测 试模式都合格,还要从芯片整体的角度去考虑。 10
第三章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设计 这一章,我们将根据之前提到的静电保护电路的基本架构,设计出具体的 保护电路,分为/O保护电路和电源钳位电路两部分。 3.1/0保护电路 HBM和MM模式的ESD来自外界,故IVO保护电路通常做在PAD的下面 或旁边。在输出端,由于互补输出的PMOS和NMOS尺寸较大,本身就能当做 ESD保护组件。但输入端一般直接连接在MOS管的栅极,容易被ESD击穿, 因此在输入端必须要做一组保护电路。Equation Section(Next) VO保护电路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级器件、隔离电阻和二级器件[4[10]。 图3-1给出了这三部分的连接。 Isolation To Pad Primary Element W Secondary Resisor Element Internal Circuit I/O Protect Circuit 图3-1/O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 三部分的作用和设计要求如下: 1.一级器件是ESD保护电路的核心组件,吸收大部分电流。 2.隔离电阻将一级、二级器件分离开,并且承担了一部分电压,降低了电流。 要注意隔离电阻不能太大,如果ESD保护电路的阻抗相当大,那么ESD电 流会直接流入内部电路,后果不堪设想。 3.二级器件有两个作用: )一级器件首先要确保大电流的释放,往往拥有过高的触发电压,在一级器 件开启前,必须由二级器件来承担这期间的ESD应力: 2)二级器件一般连接着内部电路的缓冲器,也就是晶体管的栅极,二级器件 的钳位电压必须低于缓冲晶体管栅极的击穿电压,才能保护内部电路。 因此,二级器件的设计重点不是电流的释放能力,而是低触发电压和低钳 位电压。对耐压等级要求不高的电路,二级器件可以省略。 11
第三章 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设计 这一章,我们将根据之前提到的静电保护电路的基本架构,设计出具体的 保护电路,分为 I/O 保护电路和电源钳位电路两部分。 3.1 I/O 保护电路 HBM 和 MM 模式的 ESD 来自外界,故 I/O 保护电路通常做在 PAD 的下面 或旁边。在输出端,由于互补输出的 PMOS 和 NMOS 尺寸较大,本身就能当做 ESD 保护组件。但输入端一般直接连接在 MOS 管的栅极,容易被 ESD 击穿, 因此在输入端必须要做一组保护电路。Equation Section (Next) I/O 保护电路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级器件、隔离电阻和二级器件[4][10]。 图 3-1 给出了这三部分的连接。 图 3-1 I/O 保护电路的结构框图 三部分的作用和设计要求如下: 1. 一级器件是 ESD 保护电路的核心组件,吸收大部分电流。 2. 隔离电阻将一级、二级器件分离开,并且承担了一部分电压,降低了电流。 要注意隔离电阻不能太大,如果 ESD 保护电路的阻抗相当大,那么 ESD 电 流会直接流入内部电路,后果不堪设想。 3. 二级器件有两个作用: 1)一级器件首先要确保大电流的释放,往往拥有过高的触发电压,在一级器 件开启前,必须由二级器件来承担这期间的 ESD 应力; 2)二级器件一般连接着内部电路的缓冲器,也就是晶体管的栅极,二级器件 的钳位电压必须低于缓冲晶体管栅极的击穿电压,才能保护内部电路。 因此,二级器件的设计重点不是电流的释放能力,而是低触发电压和低钳 位电压。对耐压等级要求不高的电路,二级器件可以省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