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 、开课系—一国际商务系 二、教学对象一一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理解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政策措施:掌握国 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条件和贸易规则、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 护主义等;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 题,为进一步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打下基础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本概念的讲解,结合国内外贸易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以案例教 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课堂系统讲授为主,自学为辅。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疑点 为主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结合案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国际贸易理论深刻的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多介绍通俗 易懂的读物,使他们产生对经济理论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到外贸实习基地参观、 调查,增强外贸意识以及对外贸行业的认知程度 六、课时分配 《国际贸易》导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第三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第四章西方国际贸易学说 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七章非关税壁垒 第八章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 第九章国际货物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第十三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第十四章贸易条约与协定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 第十八章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
1 《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 一、开课系——国际商务系 二、教学对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理解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政策措施;掌握国 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条件和贸易规则、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 护主义等;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 题,为进一步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打下基础。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本概念的讲解,结合国内外贸易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以案例教 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课堂系统讲授为主,自学为辅。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疑点 为主。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结合案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国际贸易理论深刻的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多介绍通俗 易懂的读物,使他们产生对经济理论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到外贸实习基地参观、 调查,增强外贸意识以及对外贸行业的认知程度 六、课时分配 章 次 名称 课 时 数 第一章 《国际贸易》导论 2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 2 第三章 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2 第四章 西方国际贸易学说 4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 5 第六章 关税措施 5 第七章 非关税壁垒 4 第八章 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 3 第九章 国际货物贸易 2 第十章 国际服务贸易 3 第十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 2 第十二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4 第十三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4 第十四章 贸易条约与协定 2 第十五章 世界贸易组织 3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3 第十七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 2 第十八章 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 2 合 计 54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比较、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内容、哲学基础和分析方法、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 分类。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加深对国 际贸易的认识。 基本知识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难点与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差异 课时数:2学时 第一节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比较 (一)(一)国际贸易概念的界定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经济在国际分 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主要形式 (二)与国内贸易比较,国际贸易具有的特点 、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三)国际货物、服务和技术贸易 (四)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 (五)贸易条约和协定 (六)国别贸易 第二节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方法 、国际贸易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则 (四)生产和交换相结合的原则 、国际贸易课程的分析方法 (一)(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二战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 体之间进行产品交换 奴隶社会一一封建社会一一资本主义社会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明显超过货物贸易增长速度 (三)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四)多边贸易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 (五)跨国公司及其国际贸易迅猛发展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2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比较、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内容、哲学基础和分析方法、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 分类。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加深对国 际贸易的认识。 基本知识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难点与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差异 课 时 数:2 学时 第一节 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比较 (一) (一) 国际贸易概念的界定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经济在国际分 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主要形式。 (二)与国内贸易比较,国际贸易具有的特点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三)国际货物、服务和技术贸易 (四)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 (五)贸易条约和协定 (六)国别贸易 第二节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方法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则 (四)生产和交换相结合的原则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分析方法 (一) (一)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二战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 体之间进行产品交换。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 (一)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明显超过货物贸易增长速度 (三)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四)多边贸易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 (五)跨国公司及其国际贸易迅猛发展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出口与进口促进增长的机制 (1)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2)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3.外贸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三)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1.学说的基本观点 2.在20世纪这一学说不适用的原因 3.对这一学说的评价 第四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国际贸易的基本统计概念 (一)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1、总贸易( General Trade) 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 律列为出口。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之和为总贸易额。采用这种标准的国家有:日本、美国、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独联体及东欧国家。 2、专门贸易( Special trade) 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凡进入关境的列为进口,凡离开关境的,列为出口。当外 国商品进入国境后,先放在包税仓库,尚未进入关境,不列为进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 额为专门贸易额。采用这种标准的有:德国、意大利、瑞士等。联合国所公布的各国贸易 般都注明是总贸易额还是专门贸易‘额。 n(二)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从世界范围来看 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如果把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就 必然会出现重复计算。贸易量是以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贸易规 模的指标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物价经常发生变动,用价值表示的国际贸易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国外 贸的实际规模。 (三)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比的差额。出口 额大于进口额叫做“顺差”,或“盈余”或“出超”;反之,则叫“逆差”或“赤字”或“入 超”。 (四)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即各地区或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 占的地位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外贸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与出口 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外贸依存度可以细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还可以细分为对某些国家的 贸易依存度 对外开放程度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金融比率、对外投资比率 (七)显示比较优势 1.相对出口绩效指标 2.进出口比率 净进出口比率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把国
3 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出口与进口促进增长的机制 (1)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2)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3.外贸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三)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1.学说的基本观点 2.在 20 世纪这一学说不适用的原因 3.对这一学说的评价 第四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统计概念 (一)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1、总贸易(General Trade) 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一 律列为出口。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之和为总贸易额。采用这种标准的国家有:日本、美国、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独联体及东欧国家。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凡进入关境的列为进口,凡离开关境的,列为出口。当外 国商品进入国境后,先放在包税仓库,尚未进入关境,不列为进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 额为专门贸易额。采用这种标准的有:德国、意大利、瑞士等。联合国所公布的各国贸易一 般都注明是总贸易额还是专门贸易‘额。 n(二)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从世界范围来看,一 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如果把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就 必然会出现重复计算。 贸易量是以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贸易规 模的指标。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物价经常发生变动,用价值表示的国际贸易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国外 贸的实际规模。 (三)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相比的差额。出口 额大于进口额叫做“顺差”,或“盈余”或“出超”;反之,则叫“逆差”或“赤字”或“入 超”。 (四)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的地理方向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即各地区或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 占的地位。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外贸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与出口 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外贸依存度可以细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还可以细分为对某些国家的 贸易依存度。 对外开放程度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金融比率、对外投资比率 (七)显示比较优势 1.相对出口绩效指标 2.进出口比率 3.净进出口比率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把国
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0-4分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属于初级产品范围。 5-8分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属于制成品范围。 (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n2、服务贸易 包括 (1)从一国境内向任何其他国境内提供越境服务,如远洋运输、民航运输 (2)从一国境内向在本国境内的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旅游、教育、医疗等。 (3)一国人员在其他国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如中国画家在外国展览并销售其作品 (4)一国人员在其他国内以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中国杂技团获准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演出 (二)按照贸易是否有第三方参加 1、直接贸易( 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购买商品的行为 2、间接贸易( In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 Entrepo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 (三)其他 1.按照清偿工具的不同,分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与易货方式贸易。 2.按照货物运送方式,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3.按照相互间保持贸易收支平衡的介入国数量划分,可分为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 贸易 4.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可分为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 复习思考题: 1.1.国际贸易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2.什么是国际贸易? 3.3.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4.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 5.5.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6.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哪些区别? 二章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分工各种理论以及分工的形成和影 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国际市场的形成与特征,以及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基本知识点:国际分工的理论与国际市场的形成与特征,以及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难点与重点: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课时数:2学时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 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4 际贸易商品分为 10 大类。其中 0-4 分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属于初级产品范围。 5- 8 分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属于制成品范围。 (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n2、服务贸易 包括: (1)从一国境内向任何其他国境内提供越境服务,如远洋运输、民航运输。 (2)从一国境内向在本国境内的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旅游、教育、医疗等。 (3)一国人员在其他国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如中国画家在外国展览并销售其作品。 (4)一国人员在其他国内以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中国杂技团获准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演出。 (二)按照贸易是否有第三方参加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购买商品的行为。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 (三)其他 1.按照清偿工具的不同,分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与易货方式贸易。 2.按照货物运送方式,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3.按照相互间保持贸易收支平衡的介入国数量划分,可分为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 贸易 4.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可分为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 复习思考题: 1. 1. 国际贸易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 2. 什么是国际贸易? 3. 3. 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 4. 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 5. 5.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6.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哪些区别? 第二章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分工各种理论以及分工的形成和影 响国际分工的因素、国际市场的形成与特征,以及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基本知识点:国际分工的理论与国际市场的形成与特征,以及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难点与重点: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课 时 数:2 学时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 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三)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阶段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1.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2.国际分工的类型多样化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国际分工 参加国际分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参加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5.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6.各国之间工业部门分工逐步加强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 的分工在减弱 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 位、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布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五、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六、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 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飞速发展时期;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期 (一)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二)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确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三)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 (四)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占据主导地位 (五)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 四、世界市场的特征 (一)世界市场容量在动荡中不断扩大 (二)世界市场结构复杂 (三)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异常突出且集团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五)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方式多样化 (六)世界市场中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第五节 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进入世界市场的准备阶段 (一)熟悉市场环境
5 (三)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阶段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1.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2.国际分工的类型多样化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国际分工 3.参加国际分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参加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5.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6.各国之间工业部门分工逐步加强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 的分工在减弱 第二节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 位、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布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五、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六、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 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飞速发展时期;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期 三、统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一)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二)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确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三)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 (四)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占据主导地位 (五)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 四、世界市场的特征 (一)世界市场容量在动荡中不断扩大 (二)世界市场结构复杂 (三)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异常突出且集团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五)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方式多样化 (六)世界市场中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第五节 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 一、进入世界市场的准备阶段 (一)熟悉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