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 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之前。可能是大体相同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它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气功相似。它 的瑜珈姿势和瑜珈冥想的修炼,一样是为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它 同样是讲究人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与气的贯通,相信它是连接人的生命 的桥梁。但是在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之间,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发现与排斥的细微差别。 瑜珈的自我超越心灵,是将自我与心灵分开,自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发现心灵 的种种非分之想,并利用自我的力量,逐步排除这些虚妄之念,以达到一个较高 的精神境界。这样看来,在印度瑜珈中,至少是允许人们生发不良的意识的,也 就是说,它承认现实社会对人的意识的影响,重要的是在于要用自身的意志力去 驱逐这些不速之客。中国气功则是本于儒家传统的观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为。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不洁的念头闯入脑中,御敌于国门之外,采取的是 一种对外部世界中的不良行为不予苟同和接纳的排斥的措施 精神的解放与身心的和谐的不同 印度瑜珈的髙级阶段是“养性”。似乎修炼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了获得较长的寿 命,而是通过修炼,去享有意义深刻和富有成果的人生。瑜珈的最终目的已无所 谓长寿,因为它已通过修炼达到了它的彼岸一一精神的自由。得不到活着的真谛, 纵使活土一千年,不过是每一天的重复;而精神的解放,摆脱了一切杂念,超越 了自我,得到了无比的欢愉与轻松,抛弃了最后的顾忌一一寿限,这不是彻底的 解脱吗?中国气功则不然,它既要抗拒一切杂念,以求精神上的平静,同时又要 修身,借以长生,求得精神与生命的协调一致与共同的久远。 以出世求解脱与以入世为归宿的分道而行。 瑜珈的冥想与中国气功中的意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中国气功中的意念,除了 导引天地之元气和使人体内的正气上升外,还得命令自身多做好事,并持久地坚 持下去,这当然是修炼之人不仅为了自己(导致体内正气上升,心情轻松而内心 平和、安定),同时也为了社会,因为个人的修行也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修炼 的最终结果必将是个人身心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个人在与社会的统 中,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格。而印度瑜珈中的冥想,不仅要排除愚昧无知、激情, 还要排除善良,认为处于善良状态的人,并未根除私利,他所从事的一切有益活 动,其中心还是一个“为我”,而只有对自身的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获得真 正的、完整的幸福。因此,印度瑜珈的最髙级阶段其实是要忘却自我,获得无限 的精神之爱,借以达到内心的和平与安宁、幸福和智慧。到了这个阶段,这个被 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才能从岀生、死亡、衰老和愚昧无知、激情、善良的痛苦中 解脱,超越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世俗关系,而获取永恒的价值 中国气功与印度瑜珈皆是从我开始,但在走向终极目标的十字路口却分道而行 了 在这个岔道的一例是瑜珈的终极目标:以出世求解脱.、这个完全摆脱了自我 摆脱了尘世,超越一切的生灵,其实最终叉回到他自身一一自我。获得欢乐、幸
安徽省蚌埠市 2012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66 分) 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 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之前。可能是大体相同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它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气功相似。它 的瑜珈姿势和瑜珈冥想的修炼,一样是为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它 同样是讲究人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与气的贯通,相信它是连接人的生命 的桥梁。但是在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之间,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发现与排斥的细微差别。 瑜珈的自我超越心灵,是将自我与心灵分开,自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发现心灵 的种种非分之想,并利用自我的力量,逐步排除这些虚妄之念,以达到一个较高 的精神境界。这样看来,在印度瑜珈中,至少是允许人们生发不良的意识的,也 就是说,它承认现实社会对人的意识的影响,重要的是在于要用自身的意志力去 驱逐这些不速之客。中国气功则是本于儒家传统的观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为。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不洁的念头闯入脑中,御敌于国门之外,采取的是 一种对外部世界中的不良行为不予苟同和接纳的排斥的措施。 精神的解放与身心的和谐的不同。 印度瑜珈的高级阶段是“养性”。似乎修炼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了获得较长的寿 命,而是通过修炼,去享有意义深刻和富有成果的人生。瑜珈的最终目的已无所 谓长寿,因为它已通过修炼达到了它的彼岸——精神的自由。得不到活着的真谛, 纵使活土一千年,不过是每一天的重复;而精神的解放,摆脱了一切杂念,超越 了自我,得到了无比的欢愉与轻松,抛弃了最后的顾忌——寿限,这不是彻底的 解脱吗?中国气功则不然,它既要抗拒一切杂念,以求精神上的平静,同时又要 修身,借以长生,求得精神与生命的协调一致与共同的久远。 以出世求解脱与以入世为归宿的分道而行。 瑜珈的冥想与中国气功中的意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中国气功中的意念,除了 导引天地之元气和使人体内的正气上升外,还得命令自身多做好事,并持久地坚 持下去,这当然是修炼之人不仅为了自己(导致体内正气上升,心情轻松而内心 平和、安定),同时也为了社会,因为个人的修行也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修炼 的最终结果必将是个人身心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个人在与社会的统一 中,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格。而印度瑜珈中的冥想,不仅要排除愚昧无知、激情, 还要排除善良,认为处于善良状态的人,并未根除私利,他所从事的一切有益活 动,其中心还是一个“为我”,而只有对自身的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获得真 正的、完整的幸福。因此,印度瑜珈的最高级阶段其实是要忘却自我,获得无限 的精神之爱,借以达到内心的和平与安宁、幸福和智慧。到了这个阶段,这个被 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才能从出生、死亡、衰老和愚昧无知、激情、善良的痛苦中 解脱,超越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世俗关系,而获取永恒的价值。 中国气功与印度瑜珈皆是从我开始,但在走向终极目标的十字路口却分道而行 了。 在这个岔道的一例是瑜珈的终极目标:以出世求解脱.、这个完全摆脱了自我, 摆脱了尘世,超越一切的生灵,其实最终叉回到他自身——自我。获得欢乐、幸
福的是个体,是在千折百回中回到了出发点的自己,一个以忘却自我为出发点而 回归到重新认识的获得升华的自我的圆圈 在这个岔道口另一侧的中国气功的终极目标:以入世为归宿,“为我”最终是为 社会。修身养性,是为了他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在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 首先选择的是牺牲自己,保全小家、国家。自个人的修行开始,是为了社会,为 了他人。将个人的身心和谐与他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相联系,将个人的生命溶 入社会的长河以求永生,将个人的利益溶入国家的利益以求不死,将自我溶入自 然以求永恒。这是中国气功的终极。 1.下列语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在很多方面相似,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地理条件。 B.瑜珈姿势和瑜珈冥想的修炼,因为讲究入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与气 的贯通,所以能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 C.中国气功本于儒家传统的观念,所以说,修炼中国气功必须要先学习中国儒 家传统文化。 D.印度瑜珈承认现实社会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中国气功则排斥外部世界中的不 良行为,对其不予苟同和接纳。 2.以下对于印度瑜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印度瑜珈是将自我与心灵分开,由自我观照心灵,去发现并排除虚妄之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瑜伽是允许人们生发不良意识的 B.卬度瑜珈既要求得精神上的平静,又要修身长生,求得精神与生命的协调 致与共同久远。 印度瑜珈中的冥想认为即便处于善良状态,仍是为己为私,要获得真正的完 整的幸福,只能是对自身幸福不感兴趣的人。 D.印度瑜珈的终极是回到自我,回到重新认识的获得升华的自我,超越个体与 社会、个体与自然的世俗关系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3.结合全文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印度瑜珈还是中国气功,长期修炼都必然能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自由 B.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若想从生老病死、真假美丑善恶中解脱,最好的方法就 是坚持印度瑜珈的修炼。 C.中国气功个人的修行也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因而修行刭终极必然是个人身 心和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个人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格 D.中国气功与印度瑜珈虽然皆是从我开始,但印度瑜珈以岀世求解脱,获得欢 乐幸福的是个体,这与以人世为归宿、最终为社会的中国气功相比,远不如后者 被世人所认可推崇。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 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 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 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 张席隙地以居之;老赢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 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
福的是个体,是在千折百回中回到了出发点的自己,一个以忘却自我为出发点而 回归到重新认识的获得升华的自我的圆圈。 在这个岔道口另一侧的中国气功的终极目标:以入世为归宿,“为我”最终是为 社会。修身养性,是为了他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在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 首先选择的是牺牲自己,保全小家、国家。自个人的修行开始,是为了社会,为 了他人。将个人的身心和谐与他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相联系,将个人的生命溶 入社会的长河以求永生,将个人的利益溶入国家的利益以求不死,将自我溶入自 然以求永恒。这是中国气功的终极。 1.下列语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在很多方面相似,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地理条件。 B.瑜珈姿势和瑜珈冥想的修炼,因为讲究入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与气 的贯通,所以能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 C.中国气功本于儒家传统的观念,所以说,修炼中国气功必须要先学习中国儒 家传统文化。 D.印度瑜珈承认现实社会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中国气功则排斥外部世界中的不 良行为,对其不予苟同和接纳。 2.以下对于印度瑜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印度瑜珈是将自我与心灵分开,由自我观照心灵,去发现并排除虚妄之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瑜伽是允许人们生发不良意识的。 B.印度瑜珈既要求得精神上的平静,又要修身长生,求得精神与生命的协调一 致与共同久远。 C.印度瑜珈中的冥想认为即便处于善良状态,仍是为己为私,要获得真正的完 整的幸福,只能是对自身幸福不感兴趣的人。 D.印度瑜珈的终极是回到自我,回到重新认识的获得升华的自我,超越个体与 社会、个体与自然的世俗关系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3.结合全文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无论印度瑜珈还是中国气功,长期修炼都必然能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自由。 B.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若想从生老病死、真假美丑善恶中解脱,最好的方法就 是坚持印度瑜珈的修炼。 C.中国气功个人的修行也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因而修行刭终极必然是个人身 心和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个人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格。 D.中国气功与印度瑜珈虽然皆是从我开始,但印度瑜珈以出世求解脱,获得欢 乐幸福的是个体,这与以人世为归宿、最终为社会的中国气功相比,远不如后者 被世人所认可推崇。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 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 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 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 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 张席隙地以居之;老赢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 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
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 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 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xi)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 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 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 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 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 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 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嬴妇孺 赢:瘦弱的人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D.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张席隙地以居之 给以旷壤 B.当谋所以食尔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为阖户罢市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 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 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道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 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 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3分) ②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4分) ③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写真寄夫 [唐]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 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 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xi)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 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 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 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 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 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 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赢妇孺 赢:瘦弱的人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D.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张席隙地以居之 给以旷壤 B.当谋所以食尔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义也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为阖户罢市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 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 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道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 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 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3 分) ②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4 分) ③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8 分) 写真寄夫 [唐]薛媛① 欲下丹青笔②,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③,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薛媛是晩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 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 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 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愧疚,终与妻团聚。②丹青笔:画笔。③索 寞:憔悴。 8.有人说,首联一“寒”字尽显诗人功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9.请联系全诗,说说尾联在全诗的作用。(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5分)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师道也, 愈《师说》) (3)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 瑟》 (4)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 兴八首》) (5) ,常在于险运。 (王安 石《游褒禅山记》) (6)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7)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水龙吟》) (8)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 琶行》)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悬念落地 余秋雨 咖啡馆在一条热闹大街的岔路口,有一个玻璃门棚。玻璃门棚中的座位最抢手, 因为在那里抬头可见蓝天髙楼,低头可见热闹街景,一杯咖啡在手,更能领略目 光收纵间的浓洌和安逸。里屋就有所不同,满目净是邻座顾客,对谁都不便直视 细看,只能扫过几眼,把目光放虚,若有所思,无聪无明。为此,玻璃门棚中的 座位往往要比里屋贵一些。今天玻璃门棚正在修理,中间放着架梯,有两位工人 在爬上爬下忙碌。因此,只得侧身穿过,进入里屋 里屋人头济济,浓香阵阵,多数人独个儿边看报纸边喝咖啡,少数人在交谈, 音放得很轻。因此,坐了那么多人,不觉得闹心 今天,我来索解一个悬念 早就知道萨特常在这家咖啡馆活动。原以为是约一些朋友聚会和讨论,后来知道, 他也在这里写作,不少名著就是在咖啡馆写出来的。 既然是萨特写作的地方,咖啡馆里一定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单间吧?但是法国朋友 说,没有,就是一般的咖啡座。 这就让我奇怪了。一般的咖啡座人来人往,很不安静,能写作吗?萨特很早成名, 多少人认识他,坐在这样的公共场所,能不打招呼吗?打了招呼能不一起坐坐 聊聊吗?总之,名人、名街、名店撞在一起,能出得来名著吗?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 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 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 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愧疚,终与妻团聚。②丹青笔:画笔。③索 寞:憔悴。 8.有人说,首联一“寒”字尽显诗人功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9.请联系全诗,说说尾联在全诗的作用。(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5 题)(5 分)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师道也, ? (韩 愈《师说》) (3)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 瑟》) (4)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 兴八首》) (5) ,常在于险运。 (王安 石《游褒禅山记》) (6)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7)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 《水龙吟》) (8)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 琶行》)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悬念落地 余秋雨 咖啡馆在一条热闹大街的岔路口,有一个玻璃门棚。玻璃门棚中的座位最抢手, 因为在那里抬头可见蓝天高楼,低头可见热闹街景,一杯咖啡在手,更能领略目 光收纵间的浓洌和安逸。里屋就有所不同,满目净是邻座顾客,对谁都不便直视 细看,只能扫过几眼,把目光放虚,若有所思,无聪无明。为此,玻璃门棚中的 座位往往要比里屋贵一些。今天玻璃门棚正在修理,中间放着架梯,有两位工人 在爬上爬下忙碌。因此,只得侧身穿过,进入里屋。 里屋人头济济,浓香阵阵,多数人独个儿边看报纸边喝咖啡,少数人在交谈,声 音放得很轻。因此,坐了那么多人,不觉得闹心。 今天,我来索解一个悬念。 早就知道萨特常在这家咖啡馆活动。原以为是约一些朋友聚会和讨论,后来知道, 他也在这里写作,不少名著就是在咖啡馆写出来的。 既然是萨特写作的地方,咖啡馆里一定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单间吧?但是法国朋友 说,没有,就是一般的咖啡座。 这就让我奇怪了。一般的咖啡座人来人往,很不安静,能写作吗?萨特很早成名, 多少人认识他,坐在这样的公共场所,能不打招呼吗?打了招呼能不一起坐坐、 聊聊吗?总之,名人、名街、名店撞在一起,能出得来名著吗?
另外,一个连带的问题是,即使咖啡馆里可以不受干扰,总比不上家里吧?家里 有更多的空间和图书资料,不是更便于思考和写作吗?像萨特这样的一代学者、 作家,居住环境优裕舒适,为什么每天都要挤到一张小小的咖啡桌上来呢? 这么多问号的终点,就是这个座位。在法国,这样一家出了名的店铺就基本不会 再去改建、重装了,总是努力保持原样,保持它昔日的气氛,这为我寻找答案带 来了便利。 这时,其他几个伙伴也赶到了,他们带来7摄像设备,准备好好地拍摄一下这个 “萨特工作室”。导演刘璐、节目主持人温迪雅也来了,温迪雅要对我做一个采 访性的谈话节目,这儿成了采访现场 拍摄谈话节目需要有两台摄像机,当然也就要有两名摄像师,又要有人布光、录 音,算起来一共要挤上来七八个人。本来房间就小,已经坐了八位客人,再加七 八位,自然气氛大变。这倒罢了,问题是,这七八个伙伴要找电源插头、拉电线、 打强光灯、移桌子、推镜头、下命令、做手势……简直是乱成一团,当然,还要 温迪雅在镜头前介绍这个现场,还有我关于萨特的谈话。 我想,今天这个房间算是彻底被我们糟蹋了。最抱歉的是那八位先我们而来的客 人,他们无异突然遭灾,只能换地方了。临时找不到一个懂法语的人向他们说明 情况,我只能在座位上用目光向他们致歉,但是,让我吃惊的情景出现了一一居 然,他们没有一个在注意我们,连眼角也没有扫一下。空间那么狭小,距离那么 接近,但对他们而言,我们好像是隐身人,对我们而言,他们倒成了隐身人,两 不相干。 我不由得重新打量这些不受干扰的人,不仅丝毫没受到我们干扰,甚至我们要干 扰也干扰不进。他们的神态是,异香巨臭,无所闻也,山崩河溢,无所见也。但 他们不聋不盲,不愚不痴,侍者给他侗加咖啡,总是立即敏感,谢得及时,眼神 奕奕,面容雅静。 这种情景,我们太不熟悉。我对导演刘璐说,谈话节目请稍等片刻,我要想想。 其实我哪里在想谈话。 我们早已习惯,不管站在何处,坐在哪里,首先察看周围形势,注意身边动静, 看是否有不良的信息,是否有特殊的眼神。我们时刻准备着老友拍肩,朗声寒暄; 我们时刻准备着躲避注视,劝阻噪音;我们甚至,准备着观看窗下无赖打斗,廊 上明星作态,聊以解闷。因此,即使我们这批早已对拍摄现场失去兴奋的人也无 法想象别人对拍摄现场的彻底漠然、视而不见、形若无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开始有点明白。也许,人们对周际环境的敏感,是另一些更大敏感的缩影。而 这些更大的敏感,则来自个体无法自立的传统,来自对环境安全系数的较低估计。 这事说来话长,但呈现方式却极具感性。 街边路头的平常景象是地域文化的深刻投影,越是平常越是深刻,今天就把我们 自己也深刻在一种对比中了。 这八个人,自成四个气场,每个气场都是内向、自足的,因此就筑成了一圈圈的 墙。我们七八个人选来忙忙碌碌,其实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气场而已。他们可以如 此地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 尊重别人正在从事的工作的正当性,因此不必警惕;尊重别人工作的不可干扰性, 因此不加注意;尊重别人工作时必然会固守的文明底线,因此不作提防。这一切 对他们来说已经习惯成自然
另外,一个连带的问题是,即使咖啡馆里可以不受干扰,总比不上家里吧?家里 有更多的空间和图书资料,不是更便于思考和写作吗?像萨特这样的一代学者、 作家,居住环境优裕舒适,为什么每天都要挤到一张小小的咖啡桌上来呢? 这么多问号的终点,就是这个座位。在法国,这样一家出了名的店铺就基本不会 再去改建、重装了,总是努力保持原样,保持它昔日的气氛,这为我寻找答案带 来了便利。 这时,其他几个伙伴也赶到了,他们带来 7 摄像设备,准备好好地拍摄一下这个 “萨特工作室”。导演刘璐、节目主持人温迪雅也来了,温迪雅要对我做一个采 访性的谈话节目,这儿成了采访现场。 拍摄谈话节目需要有两台摄像机,当然也就要有两名摄像师,又要有人布光、录 音,算起来一共要挤上来七八个人。本来房间就小,已经坐了八位客人,再加七 八位,自然气氛大变。这倒罢了,问题是,这七八个伙伴要找电源插头、拉电线、 打强光灯、移桌子、推镜头、下命令、做手势……简直是乱成一团,当然,还要 温迪雅在镜头前介绍这个现场,还有我关于萨特的谈话。 我想,今天这个房间算是彻底被我们糟蹋了。最抱歉的是那八位先我们而来的客 人,他们无异突然遭灾,只能换地方了。临时找不到一个懂法语的人向他们说明 情况,我只能在座位上用目光向他们致歉,但是,让我吃惊的情景出现了——居 然,他们没有一个在注意我们,连眼角也没有扫一下。空间那么狭小,距离那么 接近,但对他们而言,我们好像是隐身人,对我们而言,他们倒成了隐身人,两 不相干。 我不由得重新打量这些不受干扰的人,不仅丝毫没受到我们干扰,甚至我们要干 扰也干扰不进。他们的神态是,异香巨臭,无所闻也,山崩河溢,无所见也。但 他们不聋不盲,不愚不痴,侍者给他侗加咖啡,总是立即敏感,谢得及时,眼神 奕奕,面容雅静。 这种情景,我们太不熟悉。我对导演刘璐说,谈话节目请稍等片刻,我要想想。 其实我哪里在想谈话。 我们早已习惯,不管站在何处,坐在哪里,首先察看周围形势,注意身边动静, 看是否有不良的信息,是否有特殊的眼神。我们时刻准备着老友拍肩,朗声寒暄; 我们时刻准备着躲避注视,劝阻噪音;我们甚至,准备着观看窗下无赖打斗,廊 上明星作态,聊以解闷。因此,即使我们这批早已对拍摄现场失去兴奋的人也无 法想象别人对拍摄现场的彻底漠然、视而不见、形若无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开始有点明白。也许,人们对周际环境的敏感,是另一些更大敏感的缩影。而 这些更大的敏感,则来自个体无法自立的传统,来自对环境安全系数的较低估计。 这事说来话长,但呈现方式却极具感性。 街边路头的平常景象是地域文化的深刻投影,越是平常越是深刻,今天就把我们 自己也深刻在一种对比中了。 这八个人,自成四个气场,每个气场都是内向、自足的,因此就筑成了一圈圈的 墙。我们七八个人选来忙忙碌碌,其实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气场而已。他们可以如 此地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 尊重别人正在从事的工作的正当性,因此不必警惕;尊重别人工作的不可干扰性, 因此不加注意;尊重别人工作时必然会固守的文明底线,因此不作提防。这一切 对他们来说已经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