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5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王兆彬 WoRD版转换及整理淮南六中程道流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量,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第 11小题除外)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 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 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冋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 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 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 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风、麒麟、人物、飞禽走 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 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 的高低错落,既可仰砚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 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 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
蚌埠二中 2011~2012 学年度高三 5 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卷分值: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命题人:王兆彬 WORD 版转换及整理 淮南六中 程道流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量,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第 11 小题除外)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 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 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 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 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 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风、麒麟、人物、飞禽走 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 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 的高低错落,既可仰砚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 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 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
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 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 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 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的j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 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 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周,如度一年;再如杭 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 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 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 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 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合宜,化静为动”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ε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飞檐”这种形式是灵动的,有飞禽走兽等饰物与瑞云等纹饰,屋脊和飞檐呈向上 飞升腾跃之美。 B.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 的是静态美 C.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借助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美景”融合,有意识地突出季 节变化之美 D.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 的空间艺术 3.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3分) 答
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 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 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 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的 j 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 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 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 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 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 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 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 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合宜,化静为动”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2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飞檐”这种形式是灵动的,有飞禽走兽等饰物与瑞云等纹饰,屋脊和飞檐呈向上 飞升腾跃之美。 B.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 的是静态美。 C.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借助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美景”融合,有意识地突出季 节变化之美。 D.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 的空间艺术。 3.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3 分) 答: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9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 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孑读书其间,声埌然岀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 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日:“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杳花书屋 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 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 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 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 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 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孑孙。盖古昔 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亨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 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 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日:“自 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 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4~7 题。 (19 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 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 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 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 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 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 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 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 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 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 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 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 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 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日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 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 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 凡的意义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3分) (2)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4分)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7分) 浣溪沙①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ρ溮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甍笋试春盘③,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冷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 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 称春盘。 8、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冋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 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 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岀的淸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 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 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 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4分)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日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 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 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 凡的意义。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3 分) (2)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4 分)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3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 8~9 题。(7 分) 浣溪沙①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冷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 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 称春盘。 8、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3 分)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 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 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 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 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 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 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六小题)(6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2)鸟雀呼睛, 两朝开济老臣心。 (4)辘辘远听 (5)民生各有所乐兮 (6)故木受绳则直, (7) ,衡阳雁去无留意。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 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 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 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 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 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两株敢于破土而岀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 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 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 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 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岀一片新绿!仔细看 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 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 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六小题)(6 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 (2)鸟雀呼晴, 。 (3) ,两朝开济老臣心。 (4)辘辘远听, 。 (5)民生各有所乐兮, 。 (6)故木受绳则直, 。 (7) ,衡阳雁去无留意。 (8)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 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 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 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 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 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 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 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 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 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 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 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 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