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word版)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用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 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乐音在基本确定了音高的范围之后,有规律的声音节奏或声音组合就成了让人产 生美感的第一要素。如果声音仅仅含有节奏和有序性,还不能成为“好声音”, 钟表的“滴答”声、音乐节拍器的摇摆是最精准的节奏声音,然而它却无法给人 以美感,甚至会带来厌烦。所以,为了使美好的声音成为艺术,还必须具备下一 个条件:声音变化的丰富性。 人类听觉上的自然属性的种种局限,决定了音乐主要由那些优美、悦耳的音色和 有序的节奏组成,比如意大利美声唱法圆润、通透、饱满的声音,满足了人们追 求平稳、安宁的心理需求。但人类的心理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在中国京剧的老 生唱段中,在日本民族的能乐里,我们又发现一种苍劲、沙哑甚至带有紧张感的 声音同样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内心以冲击: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 像袁娅维等一些摇滚歌手独特甚至超乎常态的声音也一样感动着评委和每一位 听众,我们为他们变化多样的音色和节奏慨叹叫绝:而平安用通俗唱法重新演绎 了《我爱你,中国》这首美声歌曲,用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与个性赋予了这首歌 曲新的色彩和形象。所以,关键不在于用了什么样的声音,而在于如何运用某种 声音恰当地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 然而,人们还是对和谐、安宁(或者叫“给人以安全感”)的声音情有独钟。像 “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当两个歌手PK同一支歌时,往往都是先每个人唱几句, 到了最后结束段落时,两个人的声音通过演唱不同的音高融合在一起,从而结束 全曲。这种有序的不同音高带给人协和感,它们有的纯净,有的丰满,这种丰富 的声音变化效果被称为“和声色彩”。协和的声音使人产生悦耳的体验,这也是 由听觉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中,早已使用两音之间相差四 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以显示宗教纯净、崇高及神圣的意境。 所以,人类对于乐音,存在着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也存在着心理活动的基本 规律,它们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这个层面上制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比如, 当人们听到一个声音的刺激时,会下意识地对后面的声音产生期待感.当出现 个紧张急促的节奏时,会使人焦虑不安,从而对平稳,和缓的节奏产生期待;当 出现一个不和谐音时,会使人产生紧张或压抑,从而产生对和谐音程的期待。如 果后面的声音符合期待,就会使人产生满足感,紧张的心理便会得到缓解或释放, 人们有时又期待这种带有紧张感、不安感的体验, 但过度紧张又使人产生不快,于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使紧张心理缓解,得到释放, 重新达到心理平衡。再比如,无论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在即将结束时,必须要 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的手法或是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在音乐的高潮部分 以强收尾:或是逐步减弱,在一种渐行渐远的状态中结束全曲,总之,要让听众 得到一种对完整作品的判断和把握,否则听众在心理上就会有缺失感,没有获得 种满足的体验。美好的声音就是在这种紧张与缓解、期待与满足、动态与平衡 之中不断完成的,并给人带来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音乐家欣德米特说过:“音 乐无他,张弛而己
安徽省蚌埠市 2013 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word 版)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 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乐音在基本确定了音高的范围之后,有规律的声音节奏或声音组合就成了让人产 生美感的第一要素。如果声音仅仅含有节奏和有序性,还不能成为“好声音”, 钟表的“滴答”声、音乐节拍器的摇摆是最精准的节奏声音,然而它却无法给人 以美感,甚至会带来厌烦。所以,为了使美好的声音成为艺术,还必须具备下一 个条件:声音变化的丰富性。 人类听觉上的自然属性的种种局限,决定了音乐主要由那些优美、悦耳的音色和 有序的节奏组成,比如意大利美声唱法圆润、通透、饱满的声音,满足了人们追 求平稳、安宁的心理需求。但人类的心理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在中国京剧的老 生唱段中,在日本民族的能乐里,我们又发现一种苍劲、沙哑甚至带有紧张感的 声音同样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内心以冲击: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 像袁娅维等一些摇滚歌手独特甚至超乎常态的声音也一样感动着评委和每一位 听众,我们为他们变化多样的音色和节奏慨叹叫绝;而平安用通俗唱法重新演绎 了《我爱你,中国》这首美声歌曲,用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与个性赋予了这首歌 曲新的色彩和形象。所以,关键不在于用了什么样的声音,而在于如何运用某种 声音恰当地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 然而,人们还是对和谐、安宁(或者叫“给人以安全感”)的声音情有独钟。像 “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当两个歌手 PK 同一支歌时,往往都是先每个人唱几句, 到了最后结束段落时,两个人的声音通过演唱不同的音高融合在一起,从而结束 全曲。这种有序的不同音高带给人协和感,它们有的纯净,有的丰满,这种丰富 的声音变化效果被称为“和声色彩”。协和的声音使人产生悦耳的体验,这也是 由听觉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中,早已使用两音之间相差四 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以显示宗教纯净、崇高及神圣的意境。 所以,人类对于乐音,存在着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也存在着心理活动的基本 规律,它们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这个层面上制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比如, 当人们听到一个声音的刺激时,会下意识地对后面的声音产生期待感.当出现一 个紧张急促的节奏时,会使人焦虑不安,从而对平稳,和缓的节奏产生期待;当 出现一个不和谐音时,会使人产生紧张或压抑,从而产生对和谐音程的期待。如 果后面的声音符合期待,就会使人产生满足感,紧张的心理便会得到缓解或释放, 人们有时又期待这种带有紧张感、不安感的体验, 但过度紧张又使人产生不快,于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使紧张心理缓解,得到释放, 重新达到心理平衡。再比如,无论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在即将结束时,必须要 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的手法或是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在音乐的高潮部分 以强收尾;或是逐步减弱,在一种渐行渐远的状态中结束全曲,总之,要让听众 得到一种对完整作品的判断和把握,否则听众在心理上就会有缺失感,没有获得 一种满足的体验。美好的声音就是在这种紧张与缓解、期待与满足、动态与平衡 之中不断完成的,并给人带来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音乐家欣德米特说过:“音 乐无他,张弛而已
1.与“乐音”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乐音要有基本的音高范围,声音除具有节奏性、有序性外,还要有丰富的变 化。否则,就不具有美感 B.优美、悦耳的音色和有序的节奏固然很重要,但乐音还要能运用某种声吝恰 当地表达出入的内在情感。 C.人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和心理活动基本规律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层面上制 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 D.美好的声音能给人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它主要是在紧张与缓解、期待与 满足、动态与平衡中完成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乐音的节奏人手,说明了乐音为何能让人产生美感,而有节奏的声 音没有美感,还会给人带来厌烦感 B.第二段以“中国好声音”袁娅维、平安的声音为例,说明正由于人心理需求 的复杂性,才决定了声音的多样性。 C.第三段以“中国好声音”和宗教音乐为例,说明有序的不同音高使人产生悦 耳的体验,这是人的听觉自然属性决定的 D.这篇文章从声音的形成、乐音的特点、听觉的自然属性、人的心理规律等角 度,说明了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节目里的袁娅维和平安分别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唱法赢得 好评,说明人们对乐音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B.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用相差四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显示宗教纯净、崇高 及神圣的意境,说明协和的声音能产生美感。 C.歌曲或乐曲要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和逐步减弱的 手法,这样听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有缺失感了。 D.音乐家欣德米特昀“音乐无他,张弛而己”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紧张急促 的节奏和平稳、和缓的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金石录》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 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或见 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 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鄂?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 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 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 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 上簿,关出卷帙
1.与“乐音”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乐音要有基本的音高范围,声音除具有节奏性、有序性外,还要有丰富的变 化。否则,就不具有美感。 B.优美、悦耳的音色和有序的节奏固然很重要,但乐音还要能运用某种声吝恰 当地表达出入的内在情感。 C.人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和心理活动基本规律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层面上制 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 D.美好的声音能给人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它主要是在紧张与缓解、期待与 满足、动态与平衡中完成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从乐音的节奏人手,说明了乐音为何能让人产生美感,而有节奏的声 音没有美感,还会给人带来厌烦感。 B.第二段以“中国好声音”袁娅维、平安的声音为例,说明正由于人心理需求 的复杂性,才决定了声音的多样性。 C.第三段以“中国好声音”和宗教音乐为例,说明有序的不同音高使人产生悦 耳的体验,这是人的听觉自然属性决定的。 D.这篇文章从声音的形成、乐音的特点、听觉的自然属性、人的心理规律等角 度,说明了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好声音”节目里的袁娅维和平安分别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唱法赢得 好评,说明人们对乐音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B.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用相差四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显示宗教纯净、崇高 及神圣的意境,说明协和的声音能产生美感。 C.歌曲或乐曲要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和逐步减弱的 手法,这样听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有缺失感了。 D.音乐家欣德米特昀“音乐无他,张弛而己”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紧张急促 的节奏和平稳、和缓的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金石录》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 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或见 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 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鄂?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 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 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 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 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 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己皆为煨烬矣。建炎己酉夏五 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曰,遂不起,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 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余搬在卧内 者,岿然独存。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尽将家中所有 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己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 官军收叛卒,取去。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 ,常在卧榻下。在会稽,卜居十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 已,重立赏收赎。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卷部书册, 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 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注:①椠(qian)书的刻本。②簏(lu):竹箱。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凡:总共 B.始归赵氏 归:出嫁 C.以中否角胜负 角:较量 D.遂尽委弃 委:委托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 B.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臣以供养无主 C.葬毕,余无所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书籍的得失聚散而见人 世的悲欢离合,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会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至于茶倾怀中, 更见夫唱妇随融洽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遗物遇乱丧失殆尽,给作者沉重打击,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 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已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本文的语言疏秀淡雅,任凭胸中的一腔真情勃涌流淌,达到了文由情生、情 由文见酌“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分) 答 ②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3分) 答 ③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3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8~9题。(8分) 京下思归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 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己皆为煨烬矣。建炎己酉夏五 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曰,遂不起,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之。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 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余搬在卧内 者,岿然独存。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尽将家中所有 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己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 官军收叛卒,取去。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 ②,常在卧榻下。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 已,重立赏收赎。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卷部书册, 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 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注:①椠(qiàn)书的刻本。②簏(lù):竹箱。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凡:总共 B.始归赵氏 归:出嫁 C.以中否角胜负 角:较量 D.遂尽委弃 委:委托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 己少 B.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臣以供养无主 C.葬毕,余无所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书籍的得失聚散而见人 世的悲欢离合,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会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至于茶倾怀中, 更见夫唱妇随融洽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遗物遇乱丧失殆尽,给作者沉重打击,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 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已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本文的语言疏秀淡雅,任凭胸中的一腔真情勃涌流淌,达到了文由情生、情 由文见酌“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 分) 答: ②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3 分) 答: ③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8~9 题。(8 分) 京下思归
范椁(peng)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③薄南州。 【注】①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②徐孺子:豫章 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 被尊为“南州布衣”和“布衣学者”。③万口:很多人 8.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4分) 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1) (2) ,(4) (5) ,(6)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乙:(1)呦呦鹿鸣, (曹操《短 歌行》)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 集序》)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 琶行》)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 龙吟》)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 箜篌引》)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契诃夫 大厅里灯火辉煌,挤满了人。这里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师。别看他身材矮小、其貌 不扬,然而却眉开眼笑,满脸红光,神采飞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啧 啧称奇……在他面前人们相形逊色。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他让一个人昏昏睡去, 把另一个人弄得全身僵直,让第三个人的后脑勺支在椅子边上,脚后跟却架在另 把椅子上……有个又高又瘦的新闻记者被他拧成了螺旋形。一句话,鬼知道他 是怎么搞的。他对女士们造成的影响尤其强烈。 她们碰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啊,女人的神经!如若缺了 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多么枯燥乏味! 催眠师向一些人施展过他的法术之后,走到了我的跟前。 “我觉得您的气质极易受外来影响,”他对我说,“您那么种经质,那么富有表 情……您愿意让我催您入睡吗?
范 梈(pēng) 黄落蓟①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②,万口③薄南州。 【注】①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②徐孺子:豫章 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 被尊为“南州布衣”和“布衣学者”。③万口:很多人。 8.请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4 分) 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1) ,(2) 。 (3) ,(4) 。 (5) ,(6)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乙:(1)呦呦鹿鸣, 。 (曹操《短 歌行》)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 集序》) (3)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 琶行》) (4)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 龙吟》)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 箜篌引》)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 (范仲淹《渔家傲》)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契诃夫 大厅里灯火辉煌,挤满了人。这里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师。别看他身材矮小、其貌 不扬,然而却眉开眼笑,满脸红光,神采飞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啧 啧称奇……在他面前人们相形逊色。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他让一个人昏昏睡去, 把另一个人弄得全身僵直,让第三个人的后脑勺支在椅子边上,脚后跟却架在另 一把椅子上……有个又高又瘦的新闻记者被他拧成了螺旋形。一句话,鬼知道他 是怎么搞的。他对女士们造成的影响尤其强烈。 她们碰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啊,女人的神经!如若缺了 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多么枯燥乏味! 催眠师向一些人施展过他的法术之后,走到了我的跟前。 “我觉得您的气质极易受外来影响,”他对我说,“您那么种经质,那么富有表 情……您愿意让我催您入睡吗?
睡一觉有什么不好?行啊,亲爱的,你试试吧。我在大厅中心一把椅子上坐下, 催眠师在我正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握住我的两只手,用他那对吓人的蛇眼盯住我 可怜的眼睛。 观众把我们团团围住。 嘘……先生们!嘘……别出声!” 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两人坐着,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过了一分钟,两分 钟……我的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觉· 我们继续坐着……又过了五分钟……七分钟…… “他不受影响!”有人说,“好!这人了不起!” 我们坐着,四目相对……我毫无睡意,连打盹的意思也没有……要是让我看一份 市议会或者地方自治局的会议纪录,我恐怕早入梦乡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嘿 嘿冷笑……催眠师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可怜的人!谁遭受惨败还能心情愉 快呢?救救他吧,神灵们,快打发莫耳甫斯°来合上我的眼皮吧! 他不受影响!”那个人又说,“够啦!别闹了!我早就说过,这都是骗人的把 戏 我服从这位朋友的召唤,刚要做一个起立动作,这当儿,我的一只手忽然感到掌 心里有个异物…我开动触觉,知道这异物是一张钞票。我的亲爹是医师,凡是 医师单凭触觉就能知道钞票的面值。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在继续亲爹的种种才 干的同时,也继续了这种可爱的本领。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 马上睡着了。 “真行啊,催眠师!” 在场的几名医师都朝我走过来,在我身边转来转去,闻了又闻,都说:“嗯,没 错……他睡着了……” 催眠师为他的成功而洋洋自得,又在我头顶上挥动双手,于是我这个熟睡的人便 在大厅里走动起来。“让他的手臂强直起来!”有人建议道 “您行吗?让他的手臂变僵!…” 催眠师(他可不是胆小的人!)便拉直我的右臂,开始对它施展法术:又是搓揉, 又是吹气,又是拍打。我那条胳膊却不听话。它摇来晃去像一条破布,就是不想 变僵。 “直不了的!您把他弄醒吧,要不然就害了他……瞧他那么瘦弱,又神经质… 这时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里多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一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由 左臂传至右臂,于是那条胳膊迅即变僵了 “真行啊!你们瞧,多直,还冰凉的!跟死人的一样!” “完全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催眠师报告说。 医师们开始摸我的脉 “没错,脉搏很细,”其中一人说。 “肢体完全麻痹。体温大大下降……” “不过,这事该怎么解释呢?”一位太太问道。 有位医师意味深长地耸耸肩膀,叹口气说 我们只有事实!解释么,可惜 现在还没有。” 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还是我的更实惠……为此我要谢谢那位催 眠师。解释么,我可用不着。 可怜的催眠师!你何必缠住我这条眼镜蛇不放呢? 追记:哎,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这不是卑鄙龌龊吗?
睡一觉有什么不好?行啊,亲爱的,你试试吧。我在大厅中心一把椅子上坐下, 催眠师在我正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握住我的两只手,用他那对吓人的蛇眼盯住我 可怜的眼睛。 观众把我们团团围住。 “嘘……先生们!嘘……别出声!” 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两人坐着,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过了一分钟,两分 钟……我的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觉…… 我们继续坐着……又过了五分钟……七分钟…… “他不受影响!”有人说,“好!这人了不起!” 我们坐着,四目相对……我毫无睡意,连打盹的意思也没有……要是让我看一份 市议会或者地方自治局的会议纪录,我恐怕早入梦乡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嘿 嘿冷笑……催眠师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可怜的人!谁遭受惨败还能心情愉 快呢?救救他吧,神灵们,快打发莫耳甫斯①来合上我的眼皮吧! “他不受影响!”那个人又说,“够啦!别闹了!我早就说过,这都是骗人的把 戏!” 我服从这位朋友的召唤,刚要做一个起立动作,这当儿,我的一只手忽然感到掌 心里有个异物……我开动触觉,知道这异物是一张钞票。我的亲爹是医师,凡是 医师单凭触觉就能知道钞票的面值。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在继续亲爹的种种才 干的同时,也继续了这种可爱的本领。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 马上睡着了。 “真行啊,催眠师!” 在场的几名医师都朝我走过来,在我身边转来转去,闻了又闻,都说:“嗯,没 错……他睡着了……” 催眠师为他的成功而洋洋自得,又在我头顶上挥动双手,于是我这个熟睡的人便 在大厅里走动起来。“让他的手臂强直起来!”有人建议道。 “您行吗?让他的手臂变僵!……” 催眠师(他可不是胆小的人!)便拉直我的右臂,开始对它施展法术:又是搓揉, 又是吹气,又是拍打。我那条胳膊却不听话。它摇来晃去像一条破布,就是不想 变僵。 “直不了的!您把他弄醒吧,要不然就害了他……瞧他那么瘦弱,又神经质……” 这时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里多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一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由 左臂传至右臂,于是那条胳膊迅即变僵了。 “真行啊!你们瞧,多直,还冰凉的!跟死人的一样!” “完全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催眠师报告说。 医师们开始摸我的脉。 “没错,脉搏很细,”其中一人说。 “肢体完全麻痹。体温大大下降……” “不过,这事该怎么解释呢?”一位太太问道。 有位医师意味深长地耸耸肩膀,叹口气说: “我们只有事实!解释么,可惜 现在还没有。” 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还是我的更实惠……为此我要谢谢那位催 眠师。解释么,我可用不着。 可怜的催眠师!你何必缠住我这条眼镜蛇不放呢? 追记:哎,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这不是卑鄙龌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