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地区(西亚),耶稣创立。(2)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包 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3)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 罗马帝国国教。 ,第9课罗马法体系 23、“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上是 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正面)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它 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反面)表现出维 护奴隶主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24、公民法与万民法:罗马政府颁布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被称为“公民法”。 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 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25、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体现了罗马 人崇尚法治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古代罗马人的法治 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第6页共69
第 6 页 共 69 页 巴勒斯坦地区(西亚),耶稣创立。(2)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包 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3)公元 392 年,基督教成为 罗马帝国国教。 第 9 课 罗马法体系 23、“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上是 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正面)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它 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反面)表现出维 护奴隶主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24、公民法与万民法:罗马政府颁布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被称为“公民法”。 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 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25、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体现了罗马 人崇尚法治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古代罗马人的法治 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 10 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26、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西亚的 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产生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 经》。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27、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 尔 28、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传统的东西方贸易 地中海区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迫使欧洲商人另寻通往 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2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时间:封建制度的产生时间 6世纪确立的时间11世纪(中世纪:5-15世纪) 30、“采邑改革”及其影响:“采邑改革”内容:查理马特改 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影响:促进封建 制度发展,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 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 第7页共69
第 7 页 共 69 页 26、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西亚的 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产生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 经》。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 11 课 奥斯曼帝国 27、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 尔。 28、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传统的东西方贸易, 地中海区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迫使欧洲商人另寻通往 东方的新航路。 第 12 课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2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时间:封建制度的产生时间 6 世纪 确立的时间 11 世纪(中世纪:5-15 世纪)。 30、“采邑改革”及其影响:“采邑改革”内容:查理·马特改 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影响:促进封建 制度发展,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 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
封,分封土地、耕种者,王权衰落,“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 庯",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31、庄园的特点: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 的经济实体,由领主和农奴组成。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32、城市的自治:中世纪城市为了营造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的环境,和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是斗争的主要目的之 在城市的自治斗争中,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方式。 33、等级君主制:(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12世纪以 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 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 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2)初步形成:英国议 会和法国三级会议首次召开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 成。(3)等级君主制的特征: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 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 分享权力。司法和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 赋税的批准和分摊权。(4)等级君主制影响:对于中世纪早期的 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 第8页共69
第 8 页 共 69 页 封,分封土地、耕种者,王权衰落,“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 庸”,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31、庄园的特点:西欧中世纪农村的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 的经济实体,由领主和农奴组成。 第 13 课 城市的复兴 32、城市的自治:中世纪城市为了营造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的环境,和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是斗争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城市的自治斗争中,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方式。 33、等级君主制:(1)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12 世纪以 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 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 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2)初步形成:英国议 会和法国三级会议首次召开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 成。(3)等级君主制的特征: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 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 分享权力。司法和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 赋税的批准和分摊权。(4)等级君主制影响:对于中世纪早期的 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34、大学的兴起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 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 .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 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 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 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但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 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第二分册第-第五单元(1-16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标志:栽培谷 物、驯养牲畜。意义:原始农业,促使定居生活,人们聚族定居 形成农耕聚落。典型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特征:聚族定居、 第9页共69
第 9 页 共 69 页 的进一步发展。 第 15 课 中世纪文化 34、大学的兴起: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 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 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 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 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教师 也多享有神职人员待遇,但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 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第二分册 第一---第五单元(1-16 课)基础知识整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距今 1 万年前。标志:栽培谷 物、驯养牲畜。意义:原始农业,促使定居生活,人们聚族定居, 形成农耕聚落。典型是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特征:聚族定居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2、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属于口述史料,是一手资料。 3、炎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炎帝 黄帝的传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特征满天星斗,八方 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5、《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夏朝建立 之前是“大 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建立之后进入“小康之 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王朝):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 最吻合的考古资料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第10页共69
第 10 页 共 69 页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2、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属于口述史料,是一手资料。 3、炎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炎帝、 黄帝的传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特征:满天星斗,八方 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 2 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5、《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夏朝建立 之前是“大 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建立之后进入“小康之 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王朝):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 最吻合的考古资料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