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绕过肝脏经静脉导管进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部分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绝大多数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讲授法掌握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肺图片血管阻力高,故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约80%的血液直接自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重新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含量远较下半身为高。综上所述,胎儿血液循环有以下特点:①胎儿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②-胎儿时期左、右心都向全身供血,只有体循环而无有--3--效的肺循环;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1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④胎儿时期血氧含量较高的器中电A路官为心脏、脑、肝及上肢,腹腔器官及下肢血氧含量详细讲解胎儿出生后血循环则较低;③除脐静脉外,胎儿血循环内几乎都是混合的改变,方便学生对小儿先心病发病机制的理解。血;③胎儿左、右心室存在着平行的循环通路。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1)脐带结扎:出生后脐血管被剪断,胎盘血液循环终止。脐血管在血流停止后约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脐动脉形成膀胱韧带,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2)卵圆孔关闭:随着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阻力下降,右心室血流完全进入肺循环。增加的肺循环血流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亦增多,左心房容量及压力因而增高,由此卵圆孔先功能性闭合,到生后5~7个月,大多解剖上关闭。(3)动脉导管闭合: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
后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绕过肝脏经静脉导 管进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进入右 心房后,约 1/3 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 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部分流入 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 入右心房后绝大多数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 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肺 血管阻力高,故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 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约 80%的血液直接自动脉导管 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 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重新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故 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含量远较下半身 为高。 综上所述,胎儿血液循环有以下特点:①胎儿的 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② 胎儿时期左、右心都向全身供血,只有体循环而无有 效的肺循环;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 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④胎儿时期血氧含量较高的器 官为心脏、脑、肝及上肢,腹腔器官及下肢血氧含量 则较低;⑤除脐静脉外,胎儿血循环内几乎都是混合 血;⑥胎儿左、右心室存在着平行的循环通路。 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1)脐带结扎:出生后脐血管被剪断,胎盘血液循 环终止。脐血管在血流停止后约 6~8 周完全闭锁,形 成韧带,脐动脉形成膀胱韧带,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 (2)卵圆孔关闭:随着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 阻力下降,右心室血流完全进入肺循环。增加的肺循 环血流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亦增多,左心房 容量及压力因而增高,由此卵圆孔先功能性闭合,到 生后 5~7 个月,大多解剖上关闭。 (3)动脉导管闭合: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 掌握 讲授法 图片 第十一章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详细讲解胎儿出生后血循环 的改变,方便学生对小儿先心 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量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性关闭。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致使动脉导管收缩、闭合,最终成了解讲授法图片为动脉韧带。足月儿药80%于生后3个月、95%于生后1年内在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在。三、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掌握讲授法1.心脏大小和位置图片举例法新生儿心脏相对比成人大,青春期后增长至成人水平。2岁以下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cm。以后心脏逐渐由横位转为斜位,3~7岁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上,7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1 cm。2.心率特点小儿的心率相对于成人较快,是因为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随年龄增长小儿平均心率逐渐下降,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在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情况下小儿心率增快,因此,测量心率和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一般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15次/分。睡眠时脉搏约减少10~12次/分。测量心率和脉搏时,2岁以下讲授法小儿测量部位在心尖部和题动脉,2岁以上小儿测量部位为桡动脉和颈动脉,每次应测1分钟,并正确记录速率、节律、强度及测量时的状态,如安静、精神紧张或哭闹等。3.血压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
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量逐渐减少,最后停 止,形成功能性关闭。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 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致使动脉导管收缩、闭合,最终成 为动脉韧带。足月儿约 80%于生后 3 个月、95%于生 后 1 年内在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 为有畸形存在。 三、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 心脏大小和位置 新生儿心脏相对比成人大, 青春期后增长至成人 水平。2岁以下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 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 cm。以后心脏逐渐由横 位转为斜位,3~7岁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 中线上,7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 1 cm。 2.心率特点 小儿的心率相对于成人较快,是因为小儿新陈代 谢旺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随年龄增长小儿平均 心率逐渐下降,新生儿平均 120~140 次/分,1 岁以内 110~130 次/分,2~3 岁 100~120 次/分,4~7 岁 80~ 100 次/分,8~14 岁 70~90 次/分。 在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情况下小儿心率增 快,因此,测量心率和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一 般体温每升高 1℃,脉搏增加 10~15 次/分。睡眠时脉 搏约减少 10~12 次/分。测量心率和脉搏时,2 岁以下 小儿测量部位在心尖部和颞动脉,2 岁以上小儿测量部 位为桡动脉和颈动脉,每次应测 1 分钟,并正确记录 速率、节律、强度及测量时的状态,如安静、精神紧 张或哭闹等。 3.血压 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 的阻力。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 了解 掌握 讲授法 图片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讲授法
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故血压较低,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70~80mmHg,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80mmH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mmHg。测血压时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过窄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过宽则测得的血压偏低。儿科需配备3、5、7、12、及18厘米袖带以适应各种年龄范围的病儿。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一、概述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显示先心病的发生率已排在所有出生缺陷的首位,其发病率约为活产新生儿的6%~5min10%0。它不仅威胁儿童生长发育,严重复杂的心脏畸形不经治疗还会使患儿生后不久天折,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影像(超声、CT、磁共振等)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围术期监护技术及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在病种和难度方面的进展等,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准确诊断,大多数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状况亦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新生儿时期的复杂畸形,可及时确诊并予以手术治疗,因此,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图片讲授【病因】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可能与胎儿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有关
径较粗,动脉壁柔软,故血压较低,以后随年龄增长 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 60~70mmHg, 1 岁 70~80mmHg,2 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 (mmHg)=年龄×2+80mmH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 2/3。收缩压高于此标准 20mmHg 为高血压,低于此标 准 20mmHg 为低血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 肢约高 20mmHg。测血压时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应为上 臂长度的 2/3,过窄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过宽则测得 的血压偏低。儿科需配备 3、5、7、12、及 18 厘米袖 带以适应各种年龄范围的病儿。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 一、概 述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 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流 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显示先心病的发生率已排在所有出 生缺陷的首位,其发病率约为活产新生儿的6‰~ 10‰。它不仅威胁儿童生长发育,严重复杂的心脏畸 形不经治疗还会使患儿生后不久夭折,及时诊断和治 疗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 进步,尤其是影像(超声、CT、磁共振等)技术、体 外循环技术、围术期监护技术及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 疗在病种和难度方面的进展等,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 脏病得到准确诊断,大多数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对复 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状况亦发生了很大变 化,部分新生儿时期的复杂畸形,可及时确诊并予以 手术治疗,因此,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 【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 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可能与胎儿 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某一部分 发育停顿或异常有关。 图片 讲授 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