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平台,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20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 立了合作关系,在美国和巴西新建2所孔子学院;新增“111引1 智计划”3项;“汉能新能源学院”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 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每年有1000余人次学生赴境外联 合培养、访学和攻读学位;目前在校学习的国际学生1766人, 其中学历生1019人。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建和思想政 治工作五个方面的工作位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7个专业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专业获批国 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专业通过国家级专业 认证(评估),2个专业通过国际IEEE专家评估;获得国家教学 成果奖2项,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2篇、提名5篇;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学生获得国际学科竞赛奖励107项, 国家级奖励861项;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率继续保持同类院 校前列。 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Ⅰ前1%;机械航空 与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电气与电子工程、数学 土木与结构工程、会计与金融等6个学科曾进入QS世界顶尖学 科400强;工程学科在 US News排行榜中首次进入全球200强; 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系统科
3 合作平台,与 38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5 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 立了合作关系,在美国和巴西新建 2 所孔子学院;新增“111 引 智计划”3 项;“汉能新能源学院”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 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每年有 1000 余人次学生赴境外联 合培养、访学和攻读学位;目前在校学习的国际学生 1766 人, 其中学历生 1019 人。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建和思想政 治工作五个方面的工作位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7 个专业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 个专业获批国 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 个专业通过国家级专业 认证(评估),2 个专业通过国际 IEEE 专家评估;获得国家教学 成果奖 2 项,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1 项;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 2 篇、提名 5 篇;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个,国家级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7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2 个,国家级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3 个;学生获得国际学科竞赛奖励 107 项, 国家级奖励 861 项;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率继续保持同类院 校前列。 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 ESI 前 1%;机械航空 与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电气与电子工程、数学、 土木与结构工程、会计与金融等 6 个学科曾进入 QS 世界顶尖学 科 400 强;工程学科在 US News 排行榜中首次进入全球 200 强; 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系统科
学5个学科进入全国一级学科(参评)排名百分位前20%,其中 系统科学连续三轮名列全国第 累计科研经费37.92亿元(含人文社科3.2亿元);2个主 持项目获国家“973计划”立项;3个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课题立项;2个主持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 研制项目立项;“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 算”、“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标识网络体系及 关键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1项;SCIE论文数全国高 校排名54位,EI收录期刊论文数全国高校排名32位 申报建设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技 术教育与服务中心,为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 等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行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建成国家级科技 孵化器。积极发挥政策咨询的智库作用,11篇咨询报告由国家 及省部级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并被采纳。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1个, 2015年招生689人,均达到同类院校前列。远程和继续教育每 年开展社会培训20000多人次。建成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保密教育 实训平台,已承担完成涉密人员“保密意识和常识”培训3万余 人。校院两级筹资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筹资6.73亿元。 推进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 革项目试点学院综合改革1项(经济管理学院),完成总结评估;
4 学 5 个学科进入全国一级学科(参评)排名百分位前 20%,其中 系统科学连续三轮名列全国第一。 累计科研经费 37.92 亿元(含人文社科 3.2 亿元);2 个主 持项目获国家“973 计划”立项;3 个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课题立项;2 个主持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 研制项目立项;“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 算”、“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标识网络体系及 关键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 2 项,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 1 项;SCIE 论文数全国高 校排名 54 位,EI 收录期刊论文数全国高校排名 32 位。 申报建设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技 术教育与服务中心,为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 等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行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建成国家级科技 孵化器。积极发挥政策咨询的智库作用,11 篇咨询报告由国家 及省部级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并被采纳。工程硕士招生领域 21 个, 2015 年招生 689 人,均达到同类院校前列。远程和继续教育每 年开展社会培训 20000 多人次。建成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保密教育 实训平台,已承担完成涉密人员“保密意识和常识”培训 3 万余 人。校院两级筹资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筹资 6.73 亿元。 推进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3 项、国家教育体制改 革项目试点学院综合改革 1 项(经济管理学院),完成总结评估;
《北京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 复备案,形成了指导学校“十三五”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框架; 《北京交通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发布,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在学校各项事 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召开了 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和 “三步走”战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为契机,加强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夯实基层党组织建 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 方法新途径,安全稳定工作取得实效,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党建 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但仍存在 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不够 健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需 要完善,全员育人氛围形成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充分利用国内 外优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需要加强;学科布局有待进 步优化,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需要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 足,人才聘用、吸引与流动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团队建设机制 不够完善;服务国家行业需求和学科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不 足,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国际交流布局有待优
5 《北京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 复备案,形成了指导学校“十三五”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框架; 《北京交通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发布,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在学校各项事 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召开了 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和 “三步走”战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为契机,加强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夯实基层党组织建 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 方法新途径,安全稳定工作取得实效,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党建 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但仍存在一 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不够 健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需 要完善,全员育人氛围形成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充分利用国内 外优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需要加强;学科布局有待进 一步优化,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需要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 足,人才聘用、吸引与流动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团队建设机制 不够完善;服务国家行业需求和学科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不 足,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国际交流布局有待优
化,大外事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系与国际交流模式有待进 步健全;规章制度及学术决策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 洽理结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资源配置效益需要提升, 办学资源和条件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 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机遇与挑战 从国家、区域、行业发展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 常态”,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将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将取得实质性转 变。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新四化”进程,以及高铁“走出去”、“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 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高等教育发展看,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由高校主导的供给 驱动向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转变,发展定位由支持服务向 服务与引领同步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向质量提升 的内涵式转变,发展动力由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转变,中国高等 教育已处于全新的历史起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
6 化,大外事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系与国际交流模式有待进 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及学术决策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 治理结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资源配置效益需要提升, 办学资源和条件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 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机遇与挑战 从国家、区域、行业发展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 常态”,2020 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将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将取得实质性转 变。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新四化”进程,以及高铁“走出去”、“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 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高等教育发展看,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由高校主导的供给 驱动向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转变,发展定位由支持服务向 服务与引领同步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向质量提升 的内涵式转变,发展动力由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转变,中国高等 教育已处于全新的历史起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
流行列或前列,管办评分离、高考招生制度、科技管理体制 绩效拨款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学校加快建设特 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难得机遇 “十三五”期间,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挑战,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期。学校在生源、人才 资源等方面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以及高 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与“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着更为 严峻的人才与技术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对提 升大学治理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肩负着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 大学的历史使命,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特色意识、质量意识 服务意识、全球意识,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努力实现学校发展阶段性目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建设特 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 型大学的第一步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务,以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突 破,以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以助力创新驱动
7 一流行列或前列,管办评分离、高考招生制度、科技管理体制、 绩效拨款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学校加快建设特 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难得机遇。 “十三五”期间,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挑战,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期。学校在生源、人才、 资源等方面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以及高 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与“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着更为 严峻的人才与技术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对提 升大学治理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肩负着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 大学的历史使命,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特色意识、质量意识、 服务意识、全球意识,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努力实现学校发展阶段性目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围绕建设特 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 型大学的第一步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务,以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突 破,以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以助力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