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1897年先摘译2篇出版,1903年出版全译本:1903年《群已 权界论》“略加削改”出版:《法意1904年至1907年陆续分册译 齐出版:《穆勒名学1905年译了上半部.后半部未译出,译本不足 原木.半 种翻译方式总是同另种或几种翻译方式相区别、相对立 或相对待而存在,它们共同构筑翻译的范畴,这是翻译方法系统性 的重要表现。如果只研究范畴中的-方,而忽视另一方,也会影响 双方的研究.爷少它们都缺少可比的对象,也就不能反观自身,得 不到更全面的认识。以此观点寿待翻译,也就存在一种划分翻译的 新协准.即对原作内容与形式的保程度、力求保全的属于“全 译”.有听取舍和改造的属“变译”,“者构成了对范畴、变与不 变成了·条分水岭:一面是全译的研究,拟称为“全译论”或“通译 论”:乃·是变译的研究.拟称为“变译论”.二者的组合是翻译研 究的全貌(黄忠廉.]998)到1前为止,国内外翻译研究绝人部分 只关涉全?.而变译很少间津,甚至遭到反对,或被视为旁」斜道, 或被译界睡弃.在思想上还不为人接妥。如在1997年的国际翻译 研讨会{就有代表提出,翻济受体现象不是翻译界所需研究的,它 是情报学研究的对象 打意思的足,存世纪之交,由版权的制约、出版方式的改变、 读者要求的提高、巾场经济的使然、知识纶济的提出等因素,全译 主流优势止:失去其主导地位.而变泽的优势逐渐显现,成为传播域 外文化信总更行效的主要方式 变译.国人并不陌生,只是在谈论翻泽之正法(全译)时被忽路 了行避而不谈的,有羞丁谈的,有顾不上谈的。在译介域外文化 思想的过程中,变译古已有之,今亦用之,且毕发展趋势。然,问冲 者不多,品系统思专
第二节“翻译变体”是什么 变译是相对子全译而言的.以往我们从原文文本:发,对翻译 之正体 仝译(即完整性翻译) 的内部问题研究较多、从翻 译的社会功能对翻译的变化形式.变译(即非全译) 则缺乏 系统的研究。以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译者的:观能动性未得到充 分的发挥(不是指过度和不E当的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仅体现于 微观技法的处理,知!果拓宽视野,将翻译单位扩及语篇以上,就不 难发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还有许多领域供译者展示创造才 能 其实,翻译方法映射:不时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式,是翻泽 研究最重要的方面。翻净的方法明显地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补会 仍史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此前所研究的翻泽方法(增、减、拆等) 若视为微观方法,那么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是否存在另一类翻泽 力法:翻所要传输的是信息内容,却受制于信息的形式,在处理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上变译,也小有变译能提供.整套更大胆的变 通方法··种有别于微规翻译技巧(或方法)的更宏观的翻译方法, 种新的翻译哲学观 变济(或“翻译变体”)是译者根据读者的特殊品求采用扩充、 收会、浓缩、阐释,补允、合并、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 或部分内容的翻泽活动。(黄忠廉,1997:1949) 变举的提出,也正是体现」了翻译的价值。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 内化外米文化(柯飞,1996),“内化"并不等于简单的全文翻译,要 使域外文化思想中国化,成为本于文化的·部分,对原文总是全盘 吸收很雅做到,也没必要,许多时候必须经过变通,才能人得原文, 化为已有。变通变通.变就通,变译是内变通之需而问世的。 5
第三节 翻译变体的种类与结构 克非(1996)在深人研究沉严复摄取西方政治哲学思想活动之 后,将严复的举述分为加、减、改、案四种,颇有见地,是对信达雅的 有机补充,使我创见到了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不过,严复所运 用的变译不止这些、根据翻译史和|前翻译实践总结出来的变译 种类·大改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 译、译写、参译等,其结构关系见下图, C 写 作 D 参 详 译 丐DH 改 详, C 单 译, 入净 评/D A 综 述 缩 泽 详 述 编 译BN 摘 详 详 B 6
由图可知,△OAB是囿于原文的变泽形式,而△))是涵盖 独著与变译形式。在△OAB中,从底边到顶角,原作的内容信息逐 渐减少或浓缩,形式逐渐消羽或消失,译的内容越来越少,述的内 容越来越多。变译种类自成体系,呈阶梯状逐级上升,雉度随之加 大,△(()则涵盖△()AB,出“译”这··切入点(顶点))向写附 (CD线)拓展,其中的“译”或“述”可采用△()AB中的任何一种或 几种形式,泽或述的内容逐渐减少,而独撰、写作的内容逐渐增多, 直到完全创造。从全译到独芳的过程,好比是从独资到合资再到融 资最后到自主运营的过程,义好比全盘吸收到有机吸收,再到白我 创新,走的是-一条从引进到创新之路。 所有变译种类的结构火系总的来说是梯级关系和孕关系: ⊥级以下级为基础。如“综述”要综合所有原作的信息,需采用摘 译、编译、译述和缩译等变译方法,而“述评”要以综述为基出、再加 上评论、“阐译”则可以在全译上进行阐释,也以在其他变译基础 上进行阐释。当然,也有反串的.如“编译”中的“书际编译法”,摄取 原作信息的方法除摘译法外,还可采用后面两章的泽述法利缩泽 法。 由图还叮知,全译(线段AB)与写作(线段C))之间的空间止 是翻译变体大显身手的领域,从AB到CI)止是从译到作的演变 过程、是从全盘吸收到独自创新的过程,其中的种种变译都有其用 武之地。人类的知识靠不问民族语言的交流丰富起来,今日的译 品、明天就可以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人们在创作中不会再意识 到舶来品的存在。对某个杀者来说,他往往是从全译开始从事翻 译或信息研究工作的,逐步地,他掌握了信息研究与开发的技巧, 熟练之后演化为一种艺术,他就从摘译到综述,再到谇写,最后到 创造性的独撰。国内各行业里的信息专家走的就是这条路,如石油 系统的李国玉,俄语专业毕业后从事情报工作,多年后成为石油地 球物理学家。外语界许多新学科的建立也是循此运作的, 7
据笔者调查,全译作为常规的传统的国外信息开发方法所 的比例口趋下降,本世纪80和90年代,全译和摘译、编译两种变 译形式占主体,到21世纪将逐步转向译述、阐译、综述、述评、译 等变体,共日的在于以最少的文字传输鼓丰的信息。 变译还揭示了变茶的未来方问和发展规律,AB和(I) 代表若未来新变体的出现、其强人的生长背景是广泛的翻译实践。 第四节 为什么要研究“翻译变体” 变译研究的缘起.不外乎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刘丽芬、黄 忠廉.1999) 一、研究的必要性 ()对翻译认识的深化 197?年马努辛译《金瓶梅删节本俄译出版。为了在少年儿童 中推文学名著,在70、8)华代苏联出版了《水浒传》(1978),《西 游记》(1982)和《二国演义9(1984)的节泽本或缩写本.再1普希金 把法因诗人柏尔尼平庸的即兴诗“泽成”了动人的赞美青春的颜 歌,超过了原作:茹可夫斯基翻译歌德的作品.不少是按照自已的 意思加以改写的,他的其他译作正题接近原作,而文字悬殊,包括 删除-些上题和细节,增添另·些主题和细节等等。(0, 1953:34·36)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全人类的翻译中.全译上其主体,惟本是译,惟话是译的论调 至今不绝于耳,“出实”、“信”、“等值”、“等效等等,不一而足,统治 译界不知多少年,其功术可没,历史作用显著:然而叛逆者层出不 穷,古代有之.近代有之,现代也不乏其人。不“忠”、不“信”、不 “等”、不“效“的例子何其多.是正视之,还是回避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