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 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 究多局限于有文 字 记载时期 的日传 把历史地理学研究, 上限提前到史前 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 接起来。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 形成的断陷湖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老寥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就是在中更 新 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 泄湖变为闭塞湖的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 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 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它与全新世处于扬子准地槽新构造倾斜下陷带而 形成的古彭鑫泽,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著名的古泽薮云梦泽,发育于下 荆江以北,在构造上属于第四纪强烈下沉的江汉平原陆凹地。而下荆江对片 的江南古陆,在构 生上 却属于掀斜的断块下降区,因与荆江流向成垂直相交 发展成为后由河曲°。以上的研究成果表明,历史地理学因与古地理学直接联 系而获得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新起点。 三、 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开拓出 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历史地理学界在野外实地考察中,由于要借助于其它有关学科的协作, 与老古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动物学、植物学等相互参 透 已逐渐开拓出 一些崭新的研究领域 已故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七十年代初根据西安半坡、 日照两城镇 及安阳殷墟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植物残块和孢粉、殷代甲骨文以及我国 历史文献上大量的有关物候的记载,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 研究》①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 为我国历史气候学 定了基础。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根据历史 时期黄河中游地区衣牧业的交衫 发展、植被状况与水土 流失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乡 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提出搞好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以消弭下游水患的 具体建议。他在另一篇《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一文中 又根据古海岸“冈身”和古代的遗址、慕葬、建筑、海塘等的分布,以及出 勿的14年 代测方 对上海 市地区成陆的伸展速度 突破长期流行的) 每年若干米速度平均推进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新的论断。天津市文化局考古 D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编:《吉海湖综合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年」 @潭其璃、张修桂:《都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社科版,1982年2期 。林承坤、陈软蜜:《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 《地理学报)25卷2期。 (考古学报》1972年1期 《学术月刊》1962年2期 。《考古》1973年1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 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 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 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 接起来。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 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 ①。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 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它与全新世处于扬子准地槽新构造倾斜下陷带而 形成的古彭蠡泽,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②。著名的古泽薮云梦泽,发育于下 荆江以北,在构造上属于第四纪强烈下沉的江汉平原陆凹地。而下荆江对岸 的江南古陆,在构造上却属于掀斜的断块下降区,因与荆江流向成垂直相交, 发展成为后由河曲③。以上的研究成果表明,历史地理学因与古地理学直接联 系而获得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新起点。 三、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开拓出 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历史地理学界在野外实地考察中,由于要借助于其它有关学科的协作, 与考古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动物学、植物学等相互渗 透,已逐渐开拓出一些崭新的研究领域。 已故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七十年代初根据西安半坡、日照两城镇 及安阳殷墟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植物残块和孢粉、殷代甲骨文以及我国 历史文献上大量的有关物候的记载,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 研究》①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为我国历史气候学奠 定了基础。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根据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农牧业的交替 发展、植被状况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 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②,提出搞好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以消弭下游水患的 具体建议。他在另一篇《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③一文中, 又根据古海岸“冈身”和古代的遗址、墓葬、建筑、海塘等的分布,以及出 土文物的 C14 年代测定,对上海市地区成陆的伸展速度,突破长期流行的以 每年若干米速度平均推进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新的论断。天津市文化局考古 ①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编:《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79 年。 ② 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社科版,1982 年 2 期。 ③ 林承坤、陈钦銮:《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地理学报》25 卷 2 期。 ① 《考古学报》1972 年 1 期。 ② 《学术月刊》1962 年 2 期。 ③ 《考古》1973 年 1 期
发掘队在渤海湾西岸发现三条古贝壳堤,提出了《渤海湾西岸考古调查和海 岸线变迁的研究》的报告 以及贵阳地球化学所在辽宁南部大孤山附近发现 条古贝壳堤在形成年代上的一致°,为研究历史时期渤海海岸的变迁提供 新的线索。黄少敏的《对珠江三角洲古海岸线的探讨》⑥,根据海相沉积、海 生生物遗体的堆积以及海岸地貌等为标志,否定了以三角洲顶点为古代漏斗 状海湾的传统看法,科学地确定了三角洲古海岸线的界线。以上这些借助于 其它相关学科的协作, 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成为今后历史地理学发 展的重要趋势。 四、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在继承我国舆 地之学传统特点基础上的创新 广大历史地理工作者,在我国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舆地之学的源远 流长的深厚基础上,批判继承了有悠久历史的旧传统,推陈出新,作出了许 多超越前人的新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成果,便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 图集》。该地图集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负责,并在国内有关高等院校 历史系及社会科学院有关部 门的协作下 以清末杨守 的 《历代舆地图》为 基础,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吸收考古、地理、地貌、第四纪地质等现 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始告完成。它以历代疆域政 区为主体,山脉河流为骨干,按区分幅包活历代王潮及各少数民族边需政权 的管辖区域,正确地反映了我们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长期活动和控制的苑 围。 全图均采用现代精确地图头 底图, 分层设色,古 对照 从原始社会至 清朝,分装八巨册,共三百几十幅。其规模之大, 不但超过了历代所有的历 史與地图,即使在当今世界历史地图行列中,也无出其右者。 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在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领导下,对我国几千年 来的地震史料进行系统整理,收集了1955年以前有关地震的记载,有据可查 的大小地震达八 余次, 6年编成《中国地震资料 年表》 成为世界上 年代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地震史料巨著。由中央气象局与南京大学气象系 主持,对我国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进行整理,编绘成的一套《全国近五百年旱 涝等级分布图》。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份范围最大、年代最久的旱涝气候图 以上这些成就都是动员庞大的力量,组织广泛的协作, 充分利用丰富的 文献资料而取得的 五、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实际和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十多年来,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对历史时期气候、植被、水系、海 岸以及沙漠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多反映在谭其骧、史 念海、陈桥驿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中。在历史人文 《历史哥究》1966年1期 。(仲国科学》1977年6期 《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河道变迁研究》,华南师院地理丛书之三,1979年10月。 ①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发掘队在渤海湾西岸发现三条古贝壳堤,提出了《渤海湾西岸考古调查和海 岸线变迁的研究》的报告④,以及贵阳地球化学所在辽宁南部大孤山附近发现 三条古贝壳堤在形成年代上的一致⑤,为研究历史时期渤海海岸的变迁提供了 新的线索。黄少敏的《对珠江三角洲古海岸线的探讨》⑥,根据海相沉积、海 生生物遗体的堆积以及海岸地貌等为标志,否定了以三角洲顶点为古代漏斗 状海湾的传统看法,科学地确定了三角洲古海岸线的界线。以上这些借助于 其它相关学科的协作,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成为今后历史地理学发 展的重要趋势。 四、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在继承我国舆 地之学传统特点基础上的创新 广大历史地理工作者,在我国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舆地之学的源远 流长的深厚基础上,批判继承了有悠久历史的旧传统,推陈出新,作出了许 多超越前人的新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成果,便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 图集》。该地图集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负责,并在国内有关高等院校 历史系及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的协作下,以清末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为 基础,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吸收考古、地理、地貌、第四纪地质等现 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始告完成。它以历代疆域政 区为主体,山脉河流为骨干,按区分幅包括历代王朝及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 的管辖区域,正确地反映了我们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长期活动和控制的范 围。全图均采用现代精确地图为底图,分层设色,古今对照,从原始社会至 清朝,分装八巨册,共三百几十幅。其规模之大,不但超过了历代所有的历 史舆地图,即使在当今世界历史地图行列中,也无出其右者。 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在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领导下,对我国几千年 来的地震史料进行系统整理,收集了 1955 年以前有关地震的记载,有据可查 的大小地震达八千余次,于 1956 年编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成为世界上 年代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地震史料巨著。由中央气象局与南京大学气象系 主持,对我国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进行整理,编绘成的一套《全国近五百年旱 涝等级分布图》。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份范围最大、年代最久的旱涝气候图 集。以上这些成就都是动员庞大的力量,组织广泛的协作,充分利用丰富的 文献资料而取得的。 五、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实际和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十多年来,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对历史时期气候、植被、水系、海 岸以及沙漠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多反映在谭其骧、史 念海、陈桥驿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①中。在历史人文 ④ 《历史研究》1966 年 1 期。 ⑤ 《中国科学》1977 年 6 期。 ⑥ 《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河道变迁研究》,华南师院地理丛书之三,1979 年 10 月。 ① 科学出版社,1982 年出版
地理方面.句活水陆交通的恋千、农田水利的兴废、地区经这的开发以及城 市的起源和发展等,也发表了不少论著。所有这些研究成果 多直接或间接 与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在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上,历史地理工作者,系统地阐述历史时期我国 东北、西北边界线的所在,以及南海诸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为维护 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揭露与批判了大小霸权主义者妄图侵占我国领土的罪 恶企图 历史地理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过去有所进展。除了利用文献、地 图及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外,包括沉积物分析、孢粉分析、C4测定、航空及卫 星照片判读以及遥感考古等考古方法和新技术,已逐步推广使用到历史地理 的研究领域中来, 大大提高了历中地理学研密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台湾省的学者, 近年来在历史地理的研究 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石璋如等十二位历史地理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国历史地理》一书,分代叙 述各个时代的文化史(包括民族、社会组织、经济、教育、交通、学术等项。 其内容多因袭古代地志史传化的传统,仍属于沿革地理的范畴。另一部由程 光裕、徐圣谟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①,分疆域、都会、水道、 通战 役五篇 ,并附以文字说明 “左图右史”便于阅读,亦有其特色 总之,建国以来,以历史时期全部地理现象作为对象,研究其发展和变 迁原因及规律的独立的历史地理学,在我国已开始形成,但还只能说是一个 开端,如何使这门学科得到更迅速的发展,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 还有待历史地理工作者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 《古史辨》 侯仁之主编: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 王草:《汉凄地理书钞》 吴其昌」 《宋代地理学史》 朱士嘉: 《中国地方志综录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图史纲》 孙敬之:《中国地理学发展概述》《教学与研究》,1955年4期 曲婉如:《张相立与中国诉代地理学的萌芽》《地理学郴》1983年3 期 徐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复旦学 报》社科版, 980年2 葛周:《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史研究》,1982年4期 D台湾省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出版
地理方面,包括水陆交通的变迁、农田水利的兴废、地区经济的开发以及城 市的起源和发展等,也发表了不少论著。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多直接或间接 与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在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上,历史地理工作者,系统地阐述历史时期我国 东北、西北边界线的所在,以及南海诸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为维护 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揭露与批判了大小霸权主义者妄图侵占我国领土的罪 恶企图。 历史地理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过去有所进展。除了利用文献、地 图及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外,包括沉积物分析、孢粉分析、C14测定、航空及卫 星照片判读以及遥感考古等考古方法和新技术,已逐步推广使用到历史地理 的研究领域中来,大大提高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台湾省的学者,近年来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石璋如等十二位历史地理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国历史地理》一书,分代叙 述各个时代的文化史(包括民族、社会组织、经济、教育、交通、学术等项。 其内容多因袭古代地志史传化的传统,仍属于沿革地理的范畴。另一部由程 光裕、徐圣谟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①,分疆域、都会、水道、交通、战 役五篇,并附以文字说明,“左图右史”便于阅读,亦有其特色。 总之,建国以来,以历史时期全部地理现象作为对象,研究其发展和变 迁原因及规律的独立的历史地理学,在我国已开始形成,但还只能说是一个 开端,如何使这门学科得到更迅速的发展,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 还有待历史地理工作者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 《古史辨》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 王谟:《汉唐地理书钞》 吴其昌:《宋代地理学史》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图史纲》 孙敬之:《中国地理学发展概述》《教学与研究》,1955 年 4 期 曹婉如:《张相文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地理学报》,1983 年 3 期 徐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 年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复旦学 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葛周:《谭其骧与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史研究》,1982 年 4 期 ① 台湾省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 年出版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地理集刊》,1964年7 期 黄盛璋、钮仲勋:《近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 1979年3期 侯仁之:《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地理学报》38卷 2期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 谭其骧等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地理集刊》,1964 年 7 期 黄盛璋、钮仲勋:《近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 1979 年 3 期 侯仁之:《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 谭其骧等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二章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 第一节中国文化摇篮一一黄河的变迁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 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 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 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仓”乃“伏流舌源”的暗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 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 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 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 带。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②。 《尔雅·释水》 “河可出专、”《南子》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 据胡渭考证, “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 “地。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古居的黄河上源二带的真相,还不很 地也” 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 案古图书,名河所 “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真,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 ”①从此, 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 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 其南则河源出焉”①。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 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 为潜行地下, 南 出于积 为中国河 ”古代 “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 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 “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 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 解到河源不在 而在青海境内 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 出星宿”©。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 D颐板刚:《再责注释》。 《山海经·西山经》。 。胡滑:《再贡锥指》,《皇清经解》鸿宝斋石印本,卷十二,页50。 ②《史记》卷一二三《大完列传》。 《汉书》畚九六上《西域传》上, 。[清]纪昀等:《河源纪略》三五杂录四引《博物志)·
第一编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二章 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 第一节 中国文化摇篮——黄河的变迁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 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 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 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 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 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 带①。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②。 《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 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 地也”③。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 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 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①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 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 其南则河源出焉”①。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 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 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③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 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 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 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 出星宿”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 ① 顾颉刚:《禹贡注释》。 ② 《山海经·西山经》。 ③ 胡渭:《禹贡锥指》,《皇清经解》鸿宝斋石印本,卷十二,页 50。 ① ②《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③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 ④ [清]纪昀等:《河源纪略》三五杂录四引《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