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对前人旧说作了不少辨证。另税安礼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完成 的《地理指掌图》四十四幅,是一部贯通古今疆域政区沿革的地图集,也是 我国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专 门历史地图集。 4.朱思本、罗洪先对地图学的新贡献 朱思本(1273~1333年)是元代地理学家。他以道教徒的身份利用奉诏 代祀名山大川的机会,得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在他“使于四方”的 时候,中朝大夫“每嘱以质诸藩府 博采群言 随地为图 他以实际考索 所得,并参校前人的著作,如藏于秘府的《大元大 一统志》等, 积十年之功 绘成“长广七尺”③的《舆地图》。作为实际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成果, 他虽仍用计里开方的绘法,但其精确度已大大超过前人。由于图幅过大,不 易保存久远,惜已失传。所幸明嘉靖年间罗洪先(1504~1564年)根据朱图 加以增广 据画方易以编简”“,即把大幅地图分绘成小幅、多幅的《广舆 图》二卷,得以保存下来。 罗洪先的《广舆图》是我们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刻本地图中最好而最 完善的一种。它为中国地图史保存了直接而宝贵的资料。清初顾祖禹的《读 史方舆纪要》所附地图,也还是依据《广舆图》改制的 -直到《大浩一 舆图》问世之 它支配了 中国批 达 百多年之久 十五世纪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是中国传统海图的光 辉典范,图中所标注的针位,已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为世果学者所公认。 5.西洋制图学的输入与清代的测绘地图 十六出纪未十音大利抽心利见来到中用 ,传入西方的经纬度绘图法 使中国地图学发生了重 大变化 清康熙四十七 (1708年 清政府聘用芳 国数士白晋(J.Bouvet) 雷孝思(J.B.Regis 及杜德美(P.Tartoux) 协助,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三角测量,为时十年, 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实侧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为1:1,400,000的全国 地图。这就是著名的康熙《皇舆全图》①。其中西藏部分有错误,后乾隆二十 四年(17 又订正了西藏部分 的 并将新疆包括进去,完成乾隆《皇 舆全图》 ,但该两图均秘藏内府,未能推广。直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 胡林翼根据两图绘制的《大清一统舆图》刊行于世,清初测绘地图的成果, 始得到普及。 以上四大源流,汇合成我国封建时代的“舆地之学”。它有 一个总的特 色,我国地理学从一开始出现, 即以叙述其渊源与变迁过程为主要内容而成 为历史学的一部分。以后历代的地理著作,无不着重于古今疆域政区或河流 变迁的考订,很少超过沿革地理范围。两千多年来浩如烟海的典籍,为我国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宝库与遗产。 。据罗洪先:广奥图》卷首附朱思本《自叙》 ④指罗洪先 矿广奥图序)《附记》。 1921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发现此图,后由该院石印,名《清内府一统奥地秘图》 1925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此图铜版,后由该院重印,名《清乾隆内府奥图》
山川,对前人旧说作了不少辨证。另税安礼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完成 的《地理指掌图》四十四幅,是一部贯通古今疆域政区沿革的地图集,也是 我国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专门历史地图集。 4.朱思本、罗洪先对地图学的新贡献 朱思本(1273~1333 年)是元代地理学家。他以道教徒的身份利用奉诏 代祀名山大川的机会,得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在他“使于四方”的 时候,中朝大夫“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②。他以实际考察 所得,并参校前人的著作,如藏于秘府的《大元大一统志》等,积十年之功 绘成“长广七尺”③的《舆地图》。作为实际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成果, 他虽仍用计里开方的绘法,但其精确度已大大超过前人。由于图幅过大,不 易保存久远,惜已失传。所幸明嘉靖年间罗洪先(1504~1564 年)根据朱图 加以增广,“据画方易以编简”③,即把大幅地图分绘成小幅、多幅的《广舆 图》二卷,得以保存下来。 罗洪先的《广舆图》是我们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刻本地图中最好而最 完善的一种。它为中国地图史保存了直接而宝贵的资料。清初顾祖禹的《读 史方舆纪要》所附地图,也还是依据《广舆图》改制的。一直到《大清一统 舆图》问世之前,它支配了中国地图达三百多年之久。 十五世纪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是中国传统海图的光 辉典范,图中所标注的针位,已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为世界学者所公认。 5.西洋制图学的输入与清代的测绘地图 十六世纪末叶,意大利神父利玛窦来到中国,传入西方的经纬度绘图法, 使中国地图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清政府聘用法 国教士白晋(J.Bouvet)、雷孝思(J.B.Regis)及杜德美(P.Tartoux)等 协助,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三角测量,为时十年,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 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为 1:1,400,000 的全国 地图。这就是著名的康熙《皇舆全图》①。其中西藏部分有错误,后乾隆二十 四年(1760 年)又订正了西藏部分的错误,并将新疆包括进去,完成乾隆《皇 舆全图》②,但该两图均秘藏内府,未能推广。直至清同治二年(1863 年) 胡林翼根据两图绘制的《大清一统舆图》刊行于世,清初测绘地图的成果, 始得到普及。 以上四大源流,汇合成我国封建时代的“舆地之学”。它有一个总的特 色,我国地理学从一开始出现,即以叙述其渊源与变迁过程为主要内容而成 为历史学的一部分。以后历代的地理著作,无不着重于古今疆域政区或河流 变迁的考订,很少超过沿革地理范围。两千多年来浩如烟海的典籍,为我国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宝库与遗产。 ② 据罗洪先:《广舆图》卷首附朱思本《自叙》。 ③ ④据罗洪先:《广舆图序》《附记》。 ① 1921 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发现此图,后由该院石印,名《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② 1925 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此图铜版,后由该院重印,名《清乾隆内府舆图》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西方新地理学的传入中国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殖民主义者为了加强对华侵略,搜刮我国资源,曾陆续派遣了 若干地质、地理“学者”来华“调查 其中如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H n p n e B a n b c K n u)、奥布鲁切夫(B.A.O6py4eB) ,美国 人彭柏来(R.Pum.Pelly)、维里士(B.Willis),德国人李希霍芬 (F.V.Richthofen).和日本东京地学会的调查队等,前来中国搜集大量的地 质地理资料。到了20世纪,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匈牙利人斯 坦因(A.Stein)在英 法帝国主义者支持下,来华 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地图 斯坦因并盗窃了我国大量的敦煌文物,美国人葛德石(G.B Cressey)、 下岂 (J.Lossing.Bu-ck)等则长期居留中国,搜集了大量地理资料。日本帝国主 义者更处心积虑,在上海设同文书院、中国禹域学会,长期研究中国各地地 理。这些“学者 实质上就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先遣队, 他们虽然也 进了 些科学的地理知识,但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副产品,如地缘政治 学、世界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和庸俗的地理主义等反动的资产阶级地理学 思想,也直接传播到中国来,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效劳,在中国地理学界 留下了极其恶劣的思想影响。 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我国固有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科 学的成就,首先在自然地理领域里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气象学、地形学、地 图学等部门取得了一些成就。 气象学方面主要是对大气环流与气候区域的研究, 中国气候学的莫基人 竺可桢对于台风、季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等都进行了相当的工作,并第 次进行了中国气候区的划分。以后 ,又有若 学者继续对形成中国大气 程的气团分析、区域气候描述及气候区划方面取得了 一些进展 地形学方面,地质学家和地理学者对地形与河流发育的历史方面进行了 些研究工作,李四光通过杰出的研究与考察,证实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存 在,并对庐山的第四经冰川现象作了莲细的探对,对中国地形学作出了卓越 的贡 地图学方面,清末杨守敬在胡林翼采用西方经纬度绘图法绘制的《大清 一统舆图》的基础上,详加考订我国疆域、行政区划、河流等的沿革和变迁, 编绘了一部集我国历代舆地学之大成的巨著《历代舆地图》三十四册。首为 《历代粗地沿革合要图》,次为历代分图以冬中《地理志》为主、 标绘者 秋至明各朝 尖的 政区和山川形势, 今对照 朱、 套印。 隋以前诸朝图 多附有序、或表和札记,对《地理志》讹误,有所补正。比过去的历史地图 详细精确。杨守敬和熊会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完成《水经注疏》初 稿的同时,编绘《水经注图》,该图亦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本,朱、墨 、今地名,对《水经注》记叙的 一千多条水道的流程,均作了 较精确的 疏图互证, 研究我国历史 也理的重要著作。 三十年代(1930一1933年),申报馆利用最新的测绘成果,并参考中外 地图七千多幅,制印成《中华民国新地图》,该图采用了一千多个经纬点, 及适于中国的亚尔伯斯双标准纬线投影,比较精确。以后,又在这一地图的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西方新地理学的传入中国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殖民主义者为了加强对华侵略,搜刮我国资源,曾陆续派遣了 若干地质、地理“学者”来华“调查”。其中如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H.M. Приевапьскии)、奥布鲁切夫(B.A.Обручев),美国 人彭柏来( R.Pum.Pelly )、维里士 ( B.Willis),德国人李希霍芬 (F.V.Richthofen)和日本东京地学会的调查队等,前来中国搜集大量的地 质地理资料。到了 20 世纪,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Hedin),匈牙利人斯 坦因(A.Stein)在英、法帝国主义者支持下,来华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地图。 斯坦因并盗窃了我国大量的敦煌文物,美国人葛德石(G.B Cressey)、卜凯 (J.Lossing.Bu-ck)等则长期居留中国,搜集了大量地理资料。日本帝国主 义者更处心积虑,在上海设同文书院、中国禹域学会,长期研究中国各地地 理。这些“学者”,实质上就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先遣队,他们虽然也引 进了一些科学的地理知识,但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副产品,如地缘政治 学、世界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和庸俗的地理主义等反动的资产阶级地理学 思想,也直接传播到中国来,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效劳,在中国地理学界 留下了极其恶劣的思想影响。 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我国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科 学的成就,首先在自然地理领域里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气象学、地形学、地 图学等部门取得了一些成就。 气象学方面主要是对大气环流与气候区域的研究,中国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对于台风、季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等都进行了相当的工作,并第 一次进行了中国气候区的划分。以后,又有若干学者继续对形成中国大气过 程的气团分析、区域气候描述及气候区划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地形学方面,地质学家和地理学者对地形与河流发育的历史方面进行了 一些研究工作,李四光通过杰出的研究与考察,证实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存 在,并对庐山的第四纪冰川现象作了详细的探讨,对中国地形学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 地图学方面,清末杨守敬在胡林翼采用西方经纬度绘图法绘制的《大清 一统舆图》的基础上,详加考订我国疆域、行政区划、河流等的沿革和变迁, 编绘了一部集我国历代舆地学之大成的巨著《历代舆地图》三十四册。首为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次为历代分图,以各史《地理志》为主,标绘春 秋至明各朝代的政区和山川形势,古、今对照,朱、墨套印。隋以前诸朝图, 多附有序、或表和札记,对《地理志》讹误,有所补正。比过去的历史地图 详细精确。杨守敬和熊会贞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在完成《水经注疏》初 稿的同时,编绘《水经注图》,该图亦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本,朱、墨 套印,分标古、今地名,对《水经注》记叙的一千多条水道的流程,均作了 较精确的标绘,疏图互证,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三十年代(1930—1933 年),申报馆利用最新的测绘成果,并参考中外 地图七千多幅,制印成《中华民国新地图》,该图采用了一千多个经纬点, 及适于中国的亚尔伯斯双标准纬线投影,比较精确。以后,又在这一地图的
基础上,完成缩制的《中国分省新图》,曾世英、方俊等又编绘成三百万分 按等高线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为中国近代地图学奠定了基础 此后我国所出版的地图,大多以它为根据。 在经济地理方面,旧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对土地利用、交通地理、 经济制图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资料,但他们大多因袭外国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反动理论,并脱离中国生产建设的实际,成效不大。 二、 “中国地学会”和“禹贡学会”的成立及其贡献 1909年9月28日,张相文等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1912年起迁 至北京),这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团体,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地理 学,并把我国传统的奥地 学和从国外引进的新地理学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 进我国新的现代地理学的萌芽和成长。中国地学会成立不久,会刊《地学杂 志》即于1910年2月问世。该刊在自筹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直至抗日 战争前夕,坚持出版了一百八十一期,共刊载地理学论文一千六百余篇,对 我国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属于沿革地理范畴的也为数不 少。1934年 国地 学会 成立 发行 《地理学报 地理 逐渐警 中国地理学会 成立的同年2月,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古 代地理沿革史的顾颉刚,和在辅仁大学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的谭其骧的共同 发起与倡导下,联合三校师生,成立了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 理学的学术团体一 “禹贡学会 3月1日起开始出版以《禹贡》命名的 半月刊。 “禹贡学会”成立的宗旨, 以及《禹贡 半月刊的内容 基本上还 是以沿革地理的研究为主,但其英译名称于1935年已开始使用《中国历史地 理》一词°。表明了随着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促使历史学和地理学两门 学科相互渗透,进行融合交流的发展趋向。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创刊,到1937年“七七事变” 出版了 七卷, 共八十 期, 发表 文章七百零 八篇 对历代地 志的 交补,历代疆垃 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与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方面,都作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取得很 大的成果。 “禹贡学会”成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正是强邻压境,国势阽危之 际, 学会宣称 当此国家多难之日,吾辈书生报国有心 而力有未速,窃 愿竭驽纯之资,为救亡图存之学 “借此以激起海内外同胞爱国之热忱, 使于吾国疆域之演变有所认识,而坚持其爱护国土之意向””。半月刊为此先 后出了《东北研究》 《西北研究》、《南洋研究》及康藏、察绥等专号, 以唤起国人投入挽救民族存亡的斗争 禹贡学会”提倡走出书斋,进行实际观察与调查。如1936年组织“河 套水利调查团”,并出了一期“调查专号”。学会还重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 先后发表其他国家学者的译著达三十多篇,做到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学会 在三年多短促的时间里,还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这些 《禹页》半月刊外文译名初为“The of Chnese,自三卷起致为“The Chnese Historic Geography。 ”《禹贡》半月刊七卷一、二、三合期《学会三年米工作略述》
基础上,完成缩制的《中国分省新图》,曾世英、方俊等又编绘成三百万分 之一,按等高线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为中国近代地图学奠定了基础。 此后我国所出版的地图,大多以它为根据。 在经济地理方面,旧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对土地利用、交通地理、 经济制图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资料,但他们大多因袭外国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反动理论,并脱离中国生产建设的实际,成效不大。 二、“中国地学会”和“禹贡学会”的成立及其贡献 1909 年 9 月 28 日,张相文等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1912 年起迁 至北京),这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团体,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地理 学,并把我国传统的舆地之学和从国外引进的新地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以促 进我国新的现代地理学的萌芽和成长。中国地学会成立不久,会刊《地学杂 志》即于 1910 年 2 月问世。该刊在自筹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直至抗日 战争前夕,坚持出版了一百八十一期,共刊载地理学论文一千六百余篇,对 我国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属于沿革地理范畴的也为数不 少。1934 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发行《地理学报》,地理学逐渐普及。 “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的同年 2 月,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古 代地理沿革史的顾颉刚,和在辅仁大学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的谭其骧的共同 发起与倡导下,联合三校师生,成立了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 理学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3 月 1 日起开始出版以《禹贡》命名的 半月刊。“禹贡学会”成立的宗旨,以及《禹贡》半月刊的内容,基本上还 是以沿革地理的研究为主,但其英译名称于 1935 年已开始使用《中国历史地 理》一词①。表明了随着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促使历史学和地理学两门 学科相互渗透,进行融合交流的发展趋向。 《禹贡》半月刊自 1934 年 3 月创刊,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出版了 七卷,共八十二期,发表文章七百零八篇,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 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与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方面,都作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取得很 大的成果。 “禹贡学会”成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正是强邻压境,国势阽危之 际,学会宣称:“当此国家多难之日,吾辈书生报国有心,而力有未逮,窃 愿竭驽钝之资,为救亡图存之学”,“借此以激起海内外同胞爱国之热忱, 使于吾国疆域之演变有所认识,而坚持其爱护国土之意向”②。半月刊为此先 后出了《东北研究》、《西北研究》、《南洋研究》及康藏、察绥等专号, 以唤起国人投入挽救民族存亡的斗争。 “禹贡学会”提倡走出书斋,进行实际观察与调查。如 1936 年组织“河 套水利调查团”,并出了一期“调查专号”。学会还重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 先后发表其他国家学者的译著达三十多篇,做到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学会 在三年多短促的时间里,还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这些 ① 《禹贡》半月刊外文译名初为“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自三卷起改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② 《禹贡》半月刊七卷一、二、三合期《学会三年来工作略述》
人才大多成为今日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骨干力最。尽管由干当时安即条件的限 制,学会没有能完全实现它预期的目标便天折了,但它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 为解放后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才大多成为今日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骨干力量。尽管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 制,学会没有能完全实现它预期的目标便夭折了,但它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 为解放后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还是解放 以后的事。但也不是一开始就为人们所认识。1950年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 史系选修课目中,还列为“中国沿革地理” 。以后,在北京大学侯仁之等的 倡议下®,以研究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为内容的“中国历史地 代替仅局限于以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政治区划的演变为主的“中 国沿革地理 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建立了历史地理组。1959年,上海复旦 大学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后改为历史地理研究所)。接着北京大 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杭州大学也先后成立了历 史地理研究室 分别形成了几个历史地 理的 究中心 全国部分高 等院校地 理系及历史系也先后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 一支精干的历史地理专业科 研队伍迅速地成长起来。 1981年7月,由史念海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理论 》第一辑,和同年十一月由谭其骧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 理 杂志创刊号这两个不定期 刊物先后 问世 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 两个新的园地,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三十多年来,广大历史地理工作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相的指引下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动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吸收国外先的学术思和研究方法在木学科的理论建沿上在判继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旧传统 以及开拓新的探索领域上 ,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 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 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 刍 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 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 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⑦、《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复 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 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 势》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 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 木分古的问题 是出了商 榷。 历史地理学的 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 侯仁之: 《“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 《新建设》1950年7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1期 2《地理集刊》1964年7期」 《渊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史学月刊1983年1期 《复且学报》杜科版,1980年2期 。《地理学报》38卷2期
第三节 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还是解放 以后的事。但也不是一开始就为人们所认识。1950 年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 史系选修课目中,还列为“中国沿革地理”。以后,在北京大学侯仁之等的 倡议下①,以研究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为内容的“中国历史地 理”,才代替仅局限于以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政治区划的演变为主的“中 国沿革地理”,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1956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建立了历史地理组。1959 年,上海复旦 大学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 年后改为历史地理研究所)。接着北京大 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杭州大学也先后成立了历 史地理研究室,分别形成了几个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心。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地 理系及历史系也先后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一支精干的历史地理专业科 研队伍迅速地成长起来。 1981 年 7 月,由史念海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第一辑,和同年十一月由谭其骧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 理》杂志创刊号这两个不定期刊物先后问世,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 两个新的园地,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三十多年来,广大历史地理工作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动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上,在批判继承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旧传统,以及开拓新的探索领域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 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 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 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 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 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 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 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 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 ①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 7 期。 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 《地理集刊》1964 年 7 期。 ③ 《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 《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 《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 《地理学报》38 卷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