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路,分别记载府、州、军、县户口、镇戍、山泽、道里等项。对州县 沿革叙述较少 本朝事记载较详,记载各地区间四至八到及里程最为完备, 这是《太平寰宇记》所不及的。 此外,北宋欧阳齐著《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经胜》 二百卷、祝穆著《方舆胜览》七十卷也是叙述政区沿革的著作,后两者仅限 干南遮后培城 三书皆受《太平寰宇记》影响,而又各有其特色。但它们多 注重过去史实 人物,对地理方 面却不够重视 特别是 《方舆胜览》,详于 名胜古迹,略于建置沿革,后人批评它“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 以后,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并为明、清两代所因袭。这些官修 的方域总志,内容比较充实,按照行政区划分别叙述其建置沿革、山川、风 俗、形胜古亦、、人物空#乃冬地所发生的历中事件。 《大元 大 统志》 先后两次纂修 十八年(1291年)成书, 七百五 五卷;后又于大德七年(1303年)续修成书, -干三百卷,内容翔实,规程 毕具,可惜明代已大部亡佚,仅有残篇传世① 明代官修地方总志.有成书于号泰七年(1456年)的《亮宇通志》一百 一十九卷其后天顺五在(1461在)又完成《大明统志》九 两京,次及十 三布政使司,分别叙述,两书对照参考,可相互补益 ,清代编 辑《大清一统志》三次,前两次完成于乾隆八年(1743年)及四十九年(1784 年),分别为三百四十二卷及五百卷;第三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 书 ,五百六十卷。每省先有地图、建置沿革表,继以总叙,再以府、直隶厅 州分卷叙述,备极周详, 是 部比较完善的地方总志 3.方志 在地理志出现以前,早在先秦时期,地方性的方志已有萌芽。这种方志 的内容大多记载该地的历史沿革、地理面貌、人文经济状况等。到了宋代, 方志有了很大的发展.仅据《宋史·梦文志》所最, 就有一百几十种之多】 保存至今的尚有范成大撰后经汪泰亨等增订的 《吴郡志 乾道、 食兰朝所案修的《临安制暴定中所瑰建更表,氯泰初所猴《会程表 等二十多种,除“志”外,还有称“录” (如《剡录》)、 “图志 (如《大 德昌国州图志》)、“图经”(如乾道《四明图经》)的,后两者一般卷首 均附有地图。些方志中虽然句括位置、面积、果、山川、物产、居民 但更多的内 在职官 物、 士亦 艺文等方 较之 《太平寰宇记》更加趋于史传化。宋代不但府、州有志,县和军、监也 有志,甚至镇也有志。著名的《吴郡志》、《临安志》、 《建康志》内容虽 包及全府辖境的情况,尤偏重于中心都市的记述,这也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 的反映,它们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吴白牧的《梦垫录》 都成为研 究宋代都 费资料 吴其昌根据《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及《郡斋读书志》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 ①近人金毓能经搜辑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又《玄览堂从书续集》刊有残 本三十五卷,可略窥隙书梗概 。《字通志》自《大 一统志》领行后 今收入《玄览堂从书续集) 道光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因开始编纂于嘉庆年闻,其材料又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下限,故 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二十三路,分别记载府、州、军、县户口、镇戍、山泽、道里等项。对州县 沿革叙述较少,本朝事记载较详,记载各地区间四至八到及里程最为完备, 这是《太平寰宇记》所不及的。 此外,北宋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 二百卷、祝穆著《方舆胜览》七十卷也是叙述政区沿革的著作,后两者仅限 于南渡后境域,三书皆受《太平寰宇记》影响,而又各有其特色。但它们多 注重过去史实、人物,对地理方面却不够重视。特别是《方舆胜览》,详于 名胜古迹,略于建置沿革,后人批评它“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①。 以后,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并为明、清两代所因袭。这些官修 的方域总志,内容比较充实,按照行政区划分别叙述其建置沿革、山川、风 俗、形胜、古迹、宦蹟、人物等等,并兼及各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大元 大一统志》先后两次纂修,一次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成书,七百五十 五卷;后又于大德七年(1303 年)续修成书,一千三百卷,内容翔实,规模 毕具,可惜明代已大部亡佚,仅有残篇传世①。 明代官修地方总志,有成书于景泰七年(1456 年)的《寰宇通志》一百 一十九卷,其后天顺五年(1461 年)又完成《大明一统志》九十卷,均先列 两京,次及十三布政使司,分别叙述,两书对照参考,可相互补益②。清代编 辑《大清一统志》三次,前两次完成于乾隆八年(1743 年)及四十九年(1784 年),分别为三百四十二卷及五百卷;第三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成 书,五百六十卷③。每省先有地图、建置沿革表,继以总叙,再以府、直隶厅、 州分卷叙述,备极周详,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地方总志。 3.方志 在地理志出现以前,早在先秦时期,地方性的方志已有萌芽。这种方志 的内容大多记载该地的历史沿革、地理面貌、人文经济状况等。到了宋代, 方志有了很大的发展,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一百几十种之多。 保存至今的尚有范成大撰后经汪泰亨等增订的《吴郡志》,乾道、淳祐、咸 淳三朝所纂修的《临安志》,景定中所撰《建康志》,嘉泰初所撰《会稽志》 等二十多种,除“志”外,还有称“录”(如《剡录》)、“图志”(如《大 德昌国州图志》)、“图经”(如乾道《四明图经》)的,后两者一般卷首 均附有地图。这些方志中虽然包括位置、面积、疆界、山川、物产、居民、 道路等地理资料,但更多的内容却在职官、科举、人物、古迹、艺文等方面, 较之《太平寰宇记》更加趋于史传化。宋代不但府、州有志,县和军、监也 有志,甚至镇也有志。著名的《吴郡志》、《临安志》、《建康志》内容虽 包及全府辖境的情况,尤偏重于中心都市的记述,这也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 的反映,它们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梁录》,都成为研 究宋代都市地理的宝贵资料。 吴其昌根据《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及《郡斋读书志》所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一。 ① 近人金毓黻经搜辑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又《玄览堂丛书续集》刊有残 本三十五卷,可略窥原书梗概。 ② 《寰宇通志》自《大明一统志》颁行后,即遭毁版,今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 ③ 道光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因开始编纂于嘉庆年间,其材料又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为下限,故 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录宋代地志,略加统计,发现其中北宋人著者只占百分之七点五,书目中的 州郡在长江以北者只占百分之五 其余均为南宋人之作并均系江南州郡。因 而得出“郡志之学,至南宋而特盛 以及“宋代郡志,限于长江以南”的结 论,这也是南宋偏安局面的表现。 元、明以降,方志之作更加普及,从省、府、州、县以至乡、里、村都 有志,定期编修志书,已形成传统。其留存至今者,据朱士嘉等统计自宋熙 1068年)到1949年为止的地方志,共有八千多种 它积累了我国 历史地理方面大量的实际材料。 以上所述从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到地理总志,到方志,舆地之学真是浩 如烟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我国这样保存如此众多的有关历史地 理洛料的丰富宝藏 此外 特别要提到的 还有两部重要的 沿革地理著作 一部是宋末王应 麟撰《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 书成于宋亡之次年(1280年),对《资治遥 鉴》有关沿革地理部分即历代州域、都邑、山川形势等,均作了详尽的诠解。 另 -部是明末清初顾祖禹(1631~1692年)所著《读史方舆记要》 古三 该书完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内容以明末清初政区为序,分 别叙述府、州、县疆域 名山 大川 天 古迹等 着重考订古 郡、县变迁,川渎分野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济地理著作 1. 《史记·货殖列传 在古代经济地理学方面,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所著《史记》的《货殖列传》是最早的代表作。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 封建统一国家巩固和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又是一位伟 大的旅行家。他从二十岁开始便壮游天下,凭着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双 察,在 《货殖列传》中用概括而精炼的语言 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经济地 理的全貌,他在记述当时京师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及其西北邻近地区说: “关中自■、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因以汉都,长安诸 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天水、 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 北右成、程之畜畜头 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故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 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在描述长江流域及关东地区的经济情况时,司马迁采用鲜明的对比方 法,说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连系,既概括又明确: “楚、越之地,地 人茶()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皆盒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 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拟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货殖列传》中还列举了各大地区的天然资源,并指出了必须通过人们 吴其吕:《宋代之地理学史》,清华研究院《国学论丛》第一期,。1927年。 《中因地方志联合目录》凡例,中华书局
录宋代地志,略加统计,发现其中北宋人著者只占百分之七点五,书目中的 州郡在长江以北者只占百分之五,其余均为南宋人之作并均系江南州郡。因 而得出“郡志之学,至南宋而特盛”以及“宋代郡志,限于长江以南”的结 论①,这也是南宋偏安局面的表现。 元、明以降,方志之作更加普及,从省、府、州、县以至乡、里、村都 有志,定期编修志书,已形成传统。其留存至今者,据朱士嘉等统计自宋熙 宁元年(1068 年)到 1949 年为止的地方志,共有八千多种②。它积累了我国 历史地理方面大量的实际材料。 以上所述从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到地理总志,到方志,舆地之学真是浩 如烟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我国这样保存如此众多的有关历史地 理资料的丰富宝藏。 此外,特别要提到的,还有两部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一部是宋末王应 麟撰《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书成于宋亡之次年(1280 年),对《资治通 鉴》有关沿革地理部分即历代州域、都邑、山川形势等,均作了详尽的诠解。 另一部是明末清初顾祖禹(1631~1692 年)所著《读史方舆记要》一百三十 卷,该书完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前,内容以明末清初政区为序,分 别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着重考订古今 郡、县变迁,川渎分野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济地理著作 1.《史记·货殖列传》 在古代经济地理学方面,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 所著《史记》的《货殖列传》是最早的代表作。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 封建统一国家巩固和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又是一位伟 大的旅行家。他从二十岁开始便壮游天下,凭着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 察,在《货殖列传》中用概括而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经济地 理的全貌,他在记述当时京师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及其西北邻近地区说: “关中自■、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因以汉都,长安诸 陵,四方辐溱,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天水、 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 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 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在描述长江流域及关东地区的经济情况时,司马迁采用鲜明的对比方 法,说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连系,既概括又明确: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蠃蛤, 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 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货殖列传》中还列举了各大地区的天然资源,并指出了必须通过人们 ① 吴其昌:《宋代之地理学史》,清华研究院《国学论丛》第一期,1927 年。 ②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凡例,中华书局
的劳动进行开发,才能做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利。”反映了他对发展各地 生产,繁荣人民生活的热切愿望 班固写《汉书》因袭《史记》的材料,有《货殖列传》,同时为补充《史 记·平准书》而增列《食货志》,从此开了历代史书均有《食货志》的先例, 为记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留下了丰富的记录。 2.沈括在经济地理上的贡献 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除前述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成就外 ,其所著 《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不少经济地理方面的资料。例如他对人民生活必需 品盐的出产、消耗在地理上的分配,即作了详尽的记载: “盐之品至多,…今公私通行者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河北、京 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食之:其次 颗盐,解州盐泽及晋、绛、潞、泽所出,京畿、南京、京西、陕西、河东、 褒剑等食之;又次井盐,凿井取之,益、梓、利、夔四路食之;又次崖盐, 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惟陕西路颗盐有定课,岁为钱二百三 十万缗,自余盈虚不常,大约岁入二千余万缗”①。 正因为他对盐的产销情况了如指掌, 所以当神宗打算禁蜀盐而运解盐 时,即因沈括直陈其利弊得失而作罢 在沈括所处时代十一世纪时,世人还不知道石油可以利用,他却有先知 之明: “郭、延境内有石油。子凝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加漆 粉黑不及也 家大为之 其识为延州石液者是也。 此物 必大行于世, 白子 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不若松木有时而 当今世界石油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而在九百多年前,沈括便通过自己的 细心观察对陕北石油作“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正确预测,这在世界科学史 上,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3顾然武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未清初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年),于1639~166 年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专论地方利弊如河流水道、衣田灌 溉、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这是我国地理书中 以经济史为主要内容的别开生面的创作 部书时 曾参考各类志书达 一千余部 并通过实地访问与 观察,以“考其山川、风俗、疾苦 利病” ,寻求经世济用、救国安邦之道 主张: “利尽山泽,而不取诸民” 建议政府采矿山,通海舶,以发展经济, 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进步要求 顾炎武不但是一个理论家 也是一个实践家 ,他曾亲自在太行山地区经 营垦田、 畜牧 南方引进水车 水酸 水寺 以改变北 农业生产面貌。《天下郡国利病书》虽属未完成之作,经后人整理编辑而成 9《梦溪笔谈》卷十 。《宋史》卷三三一《沈括列传》 《梦溪笔谈》卷二四,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潘未:《日知录序》。 ®《亭林遗书》,《亭林文集》卷一
的劳动进行开发,才能做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利。”反映了他对发展各地 生产,繁荣人民生活的热切愿望。 班固写《汉书》因袭《史记》的材料,有《货殖列传》,同时为补充《史 记·平准书》而增列《食货志》,从此开了历代史书均有《食货志》的先例, 为记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留下了丰富的记录。 2.沈括在经济地理上的贡献 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除前述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成就外,其所著 《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不少经济地理方面的资料。例如他对人民生活必需 品盐的出产、消耗在地理上的分配,即作了详尽的记载: “盐之品至多,……今公私通行者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河北、京 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食之;其次 颗盐,解州盐泽及晋、绛、潞、泽所出,京畿、南京、京西、陕西、河东、 褒剑等食之;又次井盐,凿井取之,益、梓、利、夔四路食之;又次崖盐, 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惟陕西路颗盐有定课,岁为钱二百三 十万缗,自余盈虚不常,大约岁入二千余万缗”①。 正因为他对盐的产销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当神宗打算禁蜀盐而运解盐 时,即因沈括直陈其利弊得失而作罢②。 在沈括所处时代十一世纪时,世人还不知道石油可以利用,他却有先知 之明: “鄜、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 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 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①。 当今世界石油成为主要能源之一,而在九百多年前,沈括便通过自己的 细心观察对陕北石油作“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正确预测,这在世界科学史 上,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3.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 年),于 1639~1662 年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专论地方利弊如河流水道、农田灌 溉、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这是我国地理书中 以经济史为主要内容的别开生面的创作。 顾炎武著述这部书时,曾参考各类志书达一千余部②,并通过实地访问与 观察,以“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③,寻求经世济用、救国安邦之道, 主张:“利尽山泽,而不取诸民”④,建议政府采矿山,通海舶,以发展经济, 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进步要求。 顾炎武不但是一个理论家,也是一个实践家,他曾亲自在太行山地区经 营垦田、畜牧,从南方引进水车、水碾、水磨等水力动力农具,以改变北方 农业生产面貌。《天下郡国利病书》虽属未完成之作,经后人整理编辑而成, ① 《梦溪笔谈》卷十一。 ② 《宋史》卷三三一《沈括列传》。 ① 《梦溪笔谈》卷二四。 ②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③ 潘耒:《日知录序》。 ④ 《亭林遗书》,《亭林文集》卷一
因而有内容编次不统一及辑录论点多同异并列等不足,但它毕竞是一部内容 丰富的经济地理著作,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1.中国早期的地图 地图在我国起源 ,相传夏禹铸九鼎。据《左传》说:“昔夏之方有 德也,远方图物, 页金 九牧,铸鼎万象,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入山 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这可能是一种“铸鼎象物”的原始地图, 用作旅行指南。后来的《山海图经》正是从这种九鼎图象演变而来的。据过 去学者考证,《山海经》原是以图为主体的《山海图经》 文字只是地图的 说明, 以后 只留下这部有文无图的 《山海经》 诗经 周颂》有“堕山乔藏,允犹翕河”的诗句。郑玄《笺注》解“犹 为图,说是按照图上所指示的山川来依次祭祀的意思,又《尚书·洛诰》: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据孔颖达疏,这是周成 干时为了在洛水流城津立新城.周公“使人来.以所卜地图及献所吉兆干 王 ”说明 人们已经懂得运用地图来解决 际 记述先秦地图最详的文献,有《周礼》与《管子》两书。《周礼·地官 司徒》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 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 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 制疆而沟封之 这里说明有掌管地图的专 官以及地图对王室的作用 并从图中显 了在广袤 的地域里地形的高低,山川的分布,和聚落、都邑的所在,已具体表现了系 统的地理知识。至于《管子》的《地图》篇:“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 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 城郭之大小,名邑、 品闲殖之地认尽知之 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 然后 可以行军袭邑 举措知先 不失(地)利 此地图之常也 这里详细地描述了为战争用兵需要所绘地图内容的翔实。 《周礼》系战国时代的“托古”之作,《管子》一书也出于战国人的手 笔。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割据分疆、征战频仍而出现了不少以 实用为主的地图,它也是人们地理知识长期发展的产物 集六国图籍于局 阳 秦亡时,刘邦 大 萧何收秦图籍”,并 把它珍藏于石渠阁。汉代在沿袭秦代的基础上又绘有《舆地图》④。史载汉 光武刘秀在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说: “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 可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地图作用的重视。 2.裴秀 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①此说首倡于朱 ,见王应膜《周书王会补注》引朱子言。其后,明杨慎《山海经补注》、清毕沅《山海 经校正》均从此说 ①侯仁之主锦:《中国古代抽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页35 。《汉书》卷三九《黄句》 。《三辅黄图》卷 见《汉书》卷六《武帝纪》 。《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
因而有内容编次不统一及辑录论点多同异并列等不足,但它毕竟是一部内容 丰富的经济地理著作,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1.中国早期的地图 地图在我国起源很早,相传夏禹铸九鼎。据《左传》说:“昔夏之方有 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万象,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入山 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这可能是一种“铸鼎象物”的原始地图, 用作旅行指南。后来的《山海图经》正是从这种九鼎图象演变而来的。据过 去学者考证,《山海经》原是以图为主体的《山海图经》,文字只是地图的 说明,以后图亡佚,只留下这部有文无图的《山海经》①了。 《诗经·周颂》有“堕山乔嶽,允犹翕河”的诗句。郑玄《笺注》解“犹” 为图,说是按照图上所指示的山川来依次祭祀的意思,又《尚书·洛诰》: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据孔颖达疏,这是周成 王时为了在洛水流域建立新城,周公“使人来,以所卜地图及献所卜吉兆于 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运用地图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记述先秦地图最详的文献,有《周礼》与《管子》两书。《周礼·地官 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 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 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 这里说明有掌管地图的专官以及地图对王室的作用。并从图中显示了在广袤 的地域里地形的高低,山川的分布,和聚落、都邑的所在,已具体表现了系 统的地理知识。至于《管子》的《地图》篇:“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 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 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 此地图之常也”。这里详细地描述了为战争用兵需要所绘地图内容的翔实。 《周礼》系战国时代的“托古”之作,《管子》一书也出于战国人的手 笔。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割据分疆、征战频仍而出现了不少以 实用为主的地图,它也是人们地理知识长期发展的产物①。 秦统一后,集六国图籍于咸阳。秦亡时,刘邦入关,萧何收秦图籍②,并 把它珍藏于石渠阁③。汉代在沿袭秦代的基础上又绘有《舆地图》④。史载汉 光武刘秀在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⑤。 可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地图作用的重视。 2.裴秀——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① 此说首倡于朱熹,见王应麟《周书王会补注》引朱子言。其后,明杨慎《山海经补注》、清毕沅《山海 经校正》均从此说。 ①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年,页 3—5。 ② 《汉书》卷三九《萧何传》。 ③ 《三辅黄图》卷六。 ④ 见《汉书》卷六《武帝纪》。 ⑤ 《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
西晋初年.我国菩名的地图学家裴委(223一271年).因风国家所收满 的地图, 既缺少统 绘图原则 内容 “皆不精备 下可依据” 他便总结 过去制图的经验,创立 “制图六体 “分率 (比例尺)、 “ (方 位)、 “首里” (实际距离里数)、 “高下” (因地形高下而道里有了远近)、 “方邪”和“迂直”(因道路的斜正曲直而道里有了参差)。在这六个要点 中,主要是“分率”和“准望”,如果比例尺和方位正确了,其他因高下 方邪 迁直而 影响到道里之差, 都可由分率和准望去校正 虽说在当时缺 现代的测量方法,又不能到每 处去实际考察,还不可能做到很正确,但这 在十六世纪末叶经纬度的观念还没有流行之前,要算是最精审、科学的地图 画法了。它不仅从此成为后代绘制地图的准则,为我国传统的地图学莫定了 其础.在世果地图学中上 也上右十分辉的 裴秀的所谓 “分率” 就是用 计里画方” 的办法 他曾根据这 -原理将一幅用缣八十匹绘成的十分巨大不便展阅的《天下大图》,缩制为 以一分为十里, -寸为百里的(1:1,800,000)的 幅《地形方丈图》① 他还在门客京相语的协助下,通过考订历史上疆域的变迁和地名的更易,并 参昭当时的行政风别知水陆衣通线 绘成《禹贡地域图》十八幅。这是世果 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古的历史地图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在裴秀以后二百年左右,南朝刘宋时期,有一位诗人谢庄(421一466 年) 曾经依据裴秀的方丈图,制造过一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型叫做《木方 丈图》①,比欧洲十八世纪瑞士最早的地形模型要早一千几百年。 3曹在地图学上的成缺 唐德宗贞元 七年(801 年 继裴秀之后,另 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贾 耽(729~805年) 又制《海内华夷图》,并撰《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四 十七卷,是在地图史上为裴秀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制作。 贾耽曾任鸿胪卿官职。因为职务上的关系,与域外使者多所接触,注意 并了解边疆四夷的地理情况。他所制《海内华夷图》 在绘 方法上 仍师 承裴秀的六体,同样 寸折成百里 但因他包括域外的地理在内,因而幅 度“广三丈,纵三尺 ,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得多。他还把一些地理 名称古今并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这一古今对照的创举】 一直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图所遵循。这幅地图虽已失传 但《宋史·梦文志》 记载贾耽另 《国更图 据王国维老开 可能系 海内 图》的缩本 南宋初伪齐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即因袭贾耽《国要图》而石刻的《禹迹 图》和《华夷图》①,至今仍保存在西安碑林(陕西省博物馆)中,成为我国 除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早期的三幅大比例尺地图外留存至今 的最古老的地图。其中《禹迹图》上还可看到明显的方格 宋代沈括绘制《天下州县图》 《守令图》) 以一寸 折百里,比例尺放大了一倍(1:900,000),图上采用了二十四个方位,规 模已远非贾耽可比。宋代程大昌撰《禹贡山川地理图》五卷,论证《禹贡》 《晋书》卷二五【要委传》引《再贡地域图序》 [唐]虞世南《北堂书)卷九十六 《晋书》卷三五《装秀传)引《偶贡地城图序》 《宋书》卷八五《谢庄传》 ①王国维:《观堂别堡》卷三《伪齐所刊华夷、禹清两图跋》
西晋初年,我国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223—271 年),因见国家所收藏 的地图,既缺少统一的绘图原则,内容“皆不精备,不可依据”⑥,他便总结 过去制图的经验,创立了“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 位)、“道里”(实际距离里数)、“高下”(因地形高下而道里有了远近)、 “方邪”和“迂直”(因道路的斜正曲直而道里有了参差)。在这六个要点 中,主要是“分率”和“准望”,如果比例尺和方位正确了,其他因高下、 方邪、迂直而影响到道里之差,都可由分率和准望去校正。虽说在当时缺少 现代的测量方法,又不能到每一处去实际考察,还不可能做到很正确,但这 在十六世纪末叶经纬度的观念还没有流行之前,要算是最精审、科学的地图 画法了。它不仅从此成为后代绘制地图的准则,为我国传统的地图学奠定了 基础,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也占有十分光辉的一页。 裴秀的所谓“分率”,实际上就是用“计里画方”的办法。他曾根据这 一原理将一幅用缣八十匹绘成的十分巨大不便展阅的《天下大图》,缩制为 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1:1,800,000)的一幅《地形方丈图》① ; 他还在门客京相璠的协助下,通过考订历史上疆域的变迁和地名的更易,并 参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和水陆交通线,绘成《禹贡地域图》十八幅②。这是世界 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古的历史地图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在裴秀以后二百年左右,南朝刘宋时期,有一位诗人谢庄(421~466 年),曾经依据裴秀的方丈图,制造过一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型叫做《木方 丈图》③,比欧洲十八世纪瑞士最早的地形模型要早一千几百年。 3.贾耽在地图学上的成就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年),继裴秀之后,另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贾 耽(729~805 年),又制《海内华夷图》,并撰《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四 十七卷,是在地图史上为裴秀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制作。 贾耽曾任鸿胪卿官职。因为职务上的关系,与域外使者多所接触,注意 并了解边疆四夷的地理情况。他所制《海内华夷图》,在绘图方法上,仍师 承裴秀的六体,同样以一寸折成百里。但因他包括域外的地理在内,因而幅 度“广三丈,纵三尺”,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得多。他还把一些地理 名称古今并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这一古今对照的创举, 一直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图所遵循。这幅地图虽已失传,但《宋史·艺文志》 记载贾耽另著《国要图》。据王国维考证,可能系《海内华夷图》的缩本。 南宋初伪齐刘豫阜昌七年(1136 年)即因袭贾耽《国要图》而石刻的《禹迹 图》和《华夷图》①,至今仍保存在西安碑林(陕西省博物馆)中,成为我国 除 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早期的三幅大比例尺地图外留存至今 的最古老的地图。其中《禹迹图》上还可看到明显的方格。 继贾耽之后,宋代沈括绘制《天下州县图》(即《守令图》),以二寸 折百里,比例尺放大了一倍(1:900,000),图上采用了二十四个方位,规 模已远非贾耽可比。宋代程大昌撰《禹贡山川地理图》五卷,论证《禹贡》 ⑥ 《晋书》卷三五《裴秀传》引《禹贡地域图序》。 ①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十六。 ② 《晋书》卷三五《裴秀传》引《禹贡地域图序》。 ③ 《宋书》卷八五《谢庄传》。 ① 王国维:《观堂别集》卷三《伪齐所刊华夷、禹蹟两图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