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进一步提高了《山海经》的地理价值。 山经》 同时代而较迟于后者的另 部地理著作《禹贡》 ,也成书于 战国之世,全书以一千一百九十三个字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作者在最主要的“九州” 一章中,假托大禹治水所划分的政治疆界,而以天 然的山、河、海为标志,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粱、 雍九州 也就是九个区域。 每州分叙其山川、 湖泊 物立 交通及少 数民族居住的情况,还区分各州土壤的颜色、肥力以及田赋的等级 作者 取了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对比的方法进行记述。如描述河、济之间的兖州植被 状况为“厥草惟繇,厥木为条”;济南淮北的徐州为“草木渐苞”;江淮之 间的扬州为“厥草惟天,厥木为乔” 。充分显示了黄、淮下游以至长江三角 从草木稀疏以至逐渐繁茂的自北而南自 然景 的变化情景 作者这一根 据自然地理特征分区的方法,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接着, “导山”和“导水”两音,根据山脉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 部分散的特点,以及河流水系按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 顺序,依次描述。对长江流域的描写比较粗略,正说明当时以黄河流域为中 心的人们地理知识的局限性 最后 五服 章,以离京畿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事实上这只 是先秦时期学者的一种假想,有谓一服的距离为百里、五百里、以至千里, 实际上是不可能实行的。因为古代郡国疆土,莫不因山川形势犬牙交错,不 可能限定在纵横平直的规定距离之内。五服之说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 展,人们 此而 生的在政治上统 的愿望 《禹贡》对历史地理现象的记录与考证, 已脱离《山海经》的原始形态 而更为完备,它是古代中国综合性地理著作的典范。这部古老的地理名著, 直至清代还一直被认为是夏禹时代的作品,后人为它注释的很多,如宋程大 昌《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 傅寅《禹贡说断》等。但最享有盛名 的要算是清初的胡渭, 他所著《禹贡锥指》 (一 六卷) 七幅,完成于康熙四十 年(1702年),该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 广泛征引,逐句加注,纠正前人注释中的某些谬误,并提出自己的创见。特 别是书中“导河”部分, “附论历代徙流” ,提出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论证 对后出研密黄河恋千中 的影响很大 ,这是一本对《禹贡》研究具有总结性的 著作。继后 乾嘉学者注释《禹贡》的又有徐 文靖《禹贡会笺 丁晏《再 贡锥指正误》、程瑶田《禹贡三江考》、晏斯盛《禹贡解》等,分别为《禹 贡锥指》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或校正,但对《禹贡》本身的注释,创见不多。 3.《管子·地员》篇 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中的《地员》篇 结了我国 古时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对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不同地带的土地与植 物生长的关系,作了比较与记述。并探讨了高山地带植物的垂直分布。它既 具有地理学的价值,又具有植物学的价值。被誉为我国最古的有关生态植物 学的论著四 4.《水经》和《水经注》 顾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估史拼》第一册 D夏纬英:《管子地员篇校释》,中华书局,1958年
证,进一步提高了《山海经》的地理价值。 2.《禹贡》 与《山经》同时代而较迟于后者的另一部地理著作《禹贡》,也成书于 战国之世③,全书以一千一百九十三个字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作者在最主要的“九州”一章中,假托大禹治水所划分的政治疆界,而以天 然的山、河、海为标志,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粱、 雍九州,也就是九个区域。每州分叙其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及少 数民族居住的情况,还区分各州土壤的颜色、肥力以及田赋的等级。作者采 取了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对比的方法进行记述。如描述河、济之间的兖州植被 状况为“厥草惟繇,厥木为条”;济南淮北的徐州为“草木渐苞”;江淮之 间的扬州为“厥草惟夭,厥木为乔”。充分显示了黄、淮下游以至长江三角 洲,从草木稀疏以至逐渐繁茂的自北而南自然景观的变化情景。作者这一根 据自然地理特征分区的方法,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接着,“导山”和“导水”两章,根据山脉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 部分散的特点,以及河流水系按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 顺序,依次描述。对长江流域的描写比较粗略,正说明当时以黄河流域为中 心的人们地理知识的局限性。 最后“五服”一章,以离京畿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事实上这只 是先秦时期学者的一种假想,有谓一服的距离为百里、五百里、以至千里, 实际上是不可能实行的。因为古代郡国疆土,莫不因山川形势犬牙交错,不 可能限定在纵横平直的规定距离之内。五服之说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 展,人们由此而产生的在政治上统一的愿望。 《禹贡》对历史地理现象的记录与考证,已脱离《山海经》的原始形态 而更为完备,它是古代中国综合性地理著作的典范。这部古老的地理名著, 直至清代还一直被认为是夏禹时代的作品,后人为它注释的很多,如宋程大 昌《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等。但最享有盛名 的要算是清初的胡渭,他所著《禹贡锥指》二十卷(实二十六卷),图四十 七幅,完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该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 广泛征引,逐句加注,纠正前人注释中的某些谬误,并提出自己的创见。特 别是书中“导河”部分,“附论历代徙流”,提出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论证, 对后世研究黄河变迁史的影响很大。这是一本对《禹贡》研究具有总结性的 著作。继后,乾嘉学者注释《禹贡》的又有徐文靖《禹贡会笺》、丁晏《禹 贡锥指正误》、程瑶田《禹贡三江考》、晏斯盛《禹贡解》等,分别为《禹 贡锥指》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或校正,但对《禹贡》本身的注释,创见不多。 3.《管子·地员》篇 另一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中的《地员》篇,总结了我国远 古时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对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不同地带的土地与植 物生长的关系,作了比较与记述。并探讨了高山地带植物的垂直分布。它既 具有地理学的价值,又具有植物学的价值。被誉为我国最古的有关生态植物 学的论著①。 4.《水经》和《水经注》 ③ 顾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一册。 ① 夏纬英:《管子地员篇校释》,中华书局,1958 年
我国第一部记术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据清代学者戴震老江.成书 于三国(221一280年)时期 该书记述河流水道凡 “百三 并附《禹 贡山水泽地所在》六十条。约在五代至北宋时,此书部分亡佚, 现存本只 百二十三篇。其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 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 六世纪初.北魏丽郦首元(约466或472一527在)怀着时相国山河无比扶 爱的精神 研究历代的地理资料,并 渎搜渠 通过实地 考察, 刻苦钻 研,在《水经》一书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四十 三十余万字,以 十倍于原书的篇幅,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一千二百五十 二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并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 地区、原水立、气候、十寐被白状地理以及城品 津的建置沿革、 兴衰过程, 还有有关的历史事件 ,人物, 甚至神话传说, 不兼容并蓄,几乎包括所有历史地理的内容。这样一部体例谨严、内容丰富 的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不但在我国是杰出的,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也是 无与伦比的」 丽首示在这部著作中引用书第多至四百三十十轴 坏最了不汉 魏间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部分都已亡佚, 幸有郦注得以保留其吉光片 羽。这部著作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而且文笔绚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因在流传中辗转抄录,使经文与注每多混淆与舛误。明朱谋 玮第一个为之作注,著有《水经注笺》四十卷,但考订粗略,订正不多。清 乾嘉学者对《水经注》的校勘建树较大 有全祖望《全校水经注》 赵一清《水经注释》 戴震校《水经注》开始较晚 但出 书最先。全、赵 戴三人从校勘学上解决了不少经、注混淆问题,也补充和纠正了 一些漏误, 近代杨守敬、熊会贞又合著《水经注疏》,对郦注所征引故实,皆注明出典; 对所叙水首,皆羊其千流。并对全、拟、戴诸家的按,也所正。诉人 陈桥驿对 《水经注》的洗怒① 又取得新的成就, 5.沈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 一世纪初,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 书,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的观察与探索。在他奉使契丹的时候,发现 “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马昔之海滨 皆浊泥所潭耳” 并指出这是大河的浊流 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 其理必然” ,他是在 叙述海陆变迁中,第一个以河流的沉积作用来解释华北平原成因的人。 沈活在观察浙东山势峭拔的雁荡诸峰时,推测“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沙十尽去 惟有巨石岿然挺立耳”②。竺可桢认为沈括已正确认识到流水对 地形的侵蚀作用。 而西欧学术界一直到1780年苏 郝登(d.Hutton 2《水经》一书,《唐六典》称为汉桑软所作,《旧唐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撰,清阁若玻始辨明非郭喷 之作,胡渭主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戴震认为大约是三国时著作,近人多从戴说 据《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邮》注 ”原书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经后人制裂政编而成 见侯仁之主编《中因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②湖道静:《梦溪笔淡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据清代学者戴震考订,成书 于三国(221—280 年)时期②。该书记述河流水道凡“百三十七”③,并附《禹 贡山水泽地所在》六十条。约在五代至北宋时,此书部分亡佚,现存本只一 百二十三篇。其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 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 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约 466 或 472—527 年)怀着对祖国山河无比热 爱的精神,研究历代的地理资料,并“访渎搜渠”,通过实地考察,刻苦钻 研,在《水经》一书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四十卷④,三十余万字,以二 十倍于原书的篇幅,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一千二百五十 二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并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 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城邑、关 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还有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 不兼容并蓄,几乎包括所有历史地理的内容。这样一部体例谨严、内容丰富 的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不但在我国是杰出的,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也是 无与伦比的。 郦道元在这部著作中,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还记录了不少汉、 魏间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部分都已亡佚,幸有郦注得以保留其吉光片 羽。这部著作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而且文笔绚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因在流传中辗转抄录,使经文与注每多混淆与舛误。明朱谋 玮第一个为之作注,著有《水经注笺》四十卷,但考订粗略,订正不多。清 乾嘉学者对《水经注》的校勘建树较大,其中最著者有全祖望《全校水经注》、 赵一清《水经注释》,戴震校《水经注》开始较晚,但出书最先。全、赵、 戴三人从校勘学上解决了不少经、注混淆问题,也补充和纠正了一些漏误。 近代杨守敬、熊会贞又合著《水经注疏》,对郦注所征引故实,皆注明出典; 对所叙水道,皆详其迁流。并对全、赵、戴诸家的校释,也多所订正。近人 陈桥驿对《水经注》的选释①,又取得新的成就。 5.沈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 十一世纪初,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 年)所著《梦溪笔谈》 一书,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的观察与探索。在他奉使契丹的时候,发现 “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 推测“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并指出这是大河的浊流“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其理必然”①。他是在 叙述海陆变迁中,第一个以河流的沉积作用来解释华北平原成因的人。 沈括在观察浙东山势峭拔的雁荡诸峰时,推测“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沙土尽去,惟有巨石岿然挺立耳”②。竺可桢认为沈括已正确认识到流水对 地形的侵蚀作用。而西欧学术界一直到 1780 年苏格兰人郝登(J.Hutton)才 ② 《水经》一书,《唐六典》称为汉桑钦所作,《旧唐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撰,清阎若璩始辨明非郭璞 之作,胡渭主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戴震认为大约是三国时著作,近人多从戴说。 ③ 据《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 ④ 原书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 ① 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年。 ① ②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
提出侵蚀学说,比沈括要晚六百多年。 沈括还对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根据白乐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以及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 漠则桃李夏荣”的差异,说明了地势高低和南北各地物候的先后不一。他还 根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后所得化石,推断可能该地在“旷古以前,地卑气 湿而宜竹”。对古代气候作了合理的推测。在世界科学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g 《徐霞客游记》 末清初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1586一1641年)所著《徐霞客游记》 书,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很多科学的观察与记述。他查明了许多山脉和水系, 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真正上游,澄清了《禹贡》以来长江导源于岷山的错误 观念。 他观察礼 建宁洋之溪 (即 龙江)与建溪发源地高度相等 因去海 离不同而导致坡度的差异,发现“程愈迫则流愈急 因而影响侵蚀力量的 大小。又河流弯曲处或岩岸近逼水流的地方,急流冲别作用混著。科学地论 证了河流波度、弯曲与侵蚀作用的关系。 徐露客的品大成就杯在他对干广西、云南一带石灰岩溶地貌 -即喀 斯特的 见察和 已经达 相当高的 科学水 ,算得上世界最早的有关 斯特研究的宝贵文献”。他描述了各个地区喀斯特地貌的不同特征,从湖南湘 口的“峭壁迥翔” ,到广西桂林的“石皆廉利侔刃戴” “不受寸土”的峰 林,柳州“如锥处囊中”的孤峰,阳朔的“碧莲玉笋世界” ,以至南宁的斗 琳(园洼地)和落水洞等,都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对云南保山水帘洞记 载说 “崖间有悬干 虬枝为水所淋漓者, 其外皆结肤为石 盖石膏日久凝胎 而成” 。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石灰岩洞因地下水的溶蚀而产生洞顶倒悬的钟乳 石及洞底耸列的石笋,是由滴水蒸发后碳酸钙凝聚而成的原理,这是一个了 不起的成就 7.历代正史的《河渠志》及有关河渠水利专著 从汉代司马迁《史记》的《河渠书》,到历代正史的《河渠志》 以及 保存下来的若干有关河渠水利专著,表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地理学中 利著述特别丰富的特色。 继丽那道元的《水经注》之后,研究河流的主要著作有清代傅博泽洪主编的 《行水金鉴》 十五券 部按河分举 按年代编排的水利资料 所收资料, 上起《禹贡》 迄康熙末年 (1722 记述了黄河、长 江、准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流域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水利设施等,共约一百 二十万字。后人又沿袭它的体例继续编修了《续行水金鉴》一五六卷和《再 续行水金鉴》。前者为黎世垿等主编,所收资料为雍正初到嘉庆末(1723 1820在) 址约 :后者为1936年经济委员会水利处所续编, 从 光初到宣统末(1821一1911年),共约七百万字,成为我国最完备的一部水 利资料书。 清代另一部重要的河渠著作,是齐召南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 。参阅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记述》 《科学》11卷6期,1925年 《徐霞客游记》闺游日记,崇祯元年四月一日 尹赞勋: 《石灰岩区域的喀斯特及其研究工作》,《人民日报》1961年5月21日 。《徐发客游记》,滇游月记,祟祯十二年七月初九日·
提出侵蚀学说,比沈括要晚六百多年③。 沈括还对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根据白乐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以及“诸越则桃李冬实,朔 漠则桃李夏荣”的差异,说明了地势高低和南北各地物候的先后不一。他还 根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后所得化石,推断可能该地在“旷古以前,地卑气 湿而宜竹”。对古代气候作了合理的推测。在世界科学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6.《徐霞客游记》 明末清初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 年)所著《徐霞客游记》一 书,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很多科学的观察与记述。他查明了许多山脉和水系, 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真正上游,澄清了《禹贡》以来长江导源于岷山的错误 观念。他观察福建宁洋之溪(即九龙江)与建溪发源地高度相等,因去海距 离不同而导致坡度的差异,发现“程愈迫则流愈急”④。因而影响侵蚀力量的 大小。又河流弯曲处或岩岸近逼水流的地方,急流冲刷作用显著。科学地论 证了河流坡度、弯曲与侵蚀作用的关系。 徐霞客的最大成就还在他对于广西、云南一带石灰岩溶蚀地貌——即喀 斯特的观察和记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科学水平,算得上世界最早的有关喀 斯特研究的宝贵文献①。他描述了各个地区喀斯特地貌的不同特征,从湖南湘 口的“峭壁廻翔”,到广西桂林的“石皆廉利侔刃戟”、“不受寸土”的峰 林,柳州“如锥处囊中”的孤峰,阳朔的“碧莲玉笋世界”,以至南宁的斗 琳(园洼地)和落水洞等,都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对云南保山水帘洞记 载说:“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 而成”②。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石灰岩洞因地下水的溶蚀而产生洞顶倒悬的钟乳 石及洞底耸列的石笋,是由滴水蒸发后碳酸钙凝聚而成的原理,这是一个了 不起的成就。 7.历代正史的《河渠志》及有关河渠水利专著 从汉代司马迁《史记》的《河渠书》,到历代正史的《河渠志》,以及 保存下来的若干有关河渠水利专著,表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地理学中水 利著述特别丰富的特色。 继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后,研究河流的主要著作有清代傅泽洪主编的 《行水金鉴》,全书一七五卷,是一部按河流分类、按年代编排的水利资料 书。所收资料,上起《禹贡》,下迄康熙末年(1722 年),记述了黄河、长 江、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流域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水利设施等,共约一百 二十万字。后人又沿袭它的体例继续编修了《续行水金鉴》一五六卷和《再 续行水金鉴》。前者为黎世垿等主编,所收资料为雍正初到嘉庆末(1723— 1820 年),共约二百万字;后者为 1936 年经济委员会水利处所续编,从道 光初到宣统末(1821—1911 年),共约七百万字,成为我国最完备的一部水 利资料书。 清代另一部重要的河渠著作,是齐召南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完成 ③ 参阅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记述》,《科学》11 卷 6 期,1925 年。 ④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崇祯元年四月一日。 ① 尹赞勋:《石灰岩区域的喀斯特及其研究工作》,《人民日报》1961 年 5 月 21 日。 ② 《徐霞客游记》,滇游月记,崇祯十二年七月初九日
的《水道提纲》。全书一十八券。专叙水道源流分合。句活草北、西域及西 藏境氏 皆以干流为纲,支流为目。作者因曾参与《大 充志》的 修,得以参考内府秘藏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全国实测地图《皇舆全图》 及各省图籍,因而能比较正确地记述各河道的流势,不同于一般地理古籍的 辗转抄袭。 首光示年(1821年)徐粉躁成《西城水首记》一书.以罗布、哈制等十 一条干流为纲, 叙述新疆水系,绘图附说,并加引证,对研究新疆历史地理 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元朝开始有了记载河工的书籍。第一部就是欧阳 玄为总结贾鲁治河的疏、浚、塞三法而写的《至正河防记》。接着就是明代 潘季,为总结他所创立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与实践而著作的 河防 览》 。明万历年间以主持 畿辅水利”闻名的徐贞明著有《潞水客 谈》 ,他根据所谓“聚之则害,散之则利;弃之则害,收之则利” 的认识, 提出了“蓄水于上游”的见解。清代靳辅著《治河方略》,是对十七世纪苏 北地区黄、淮、运决口泛滥治理的经验总结。他的助手陈潢在所著《河防述 言》中, 门忌了他在立残中浩的“测十方之法移而测水”的 “沉水法 也就是现在测量流速和 流量的办法。陈潢并分析黄河洪水成因, 认为洪沙主 要来自上中游的黄土高原,提出大治上游的主张。以上汇成我国古代文献中 关于河流变迁、水利兴废的另一宝库。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 1,《汉书·地理志》 秦、汉时期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以后,为了便于掌握全国的行政区划 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历代史书中有了专门记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地理志》 四织“正中”中 有地理志的共有十六部。其中最早的也最具有创 造性的代表作,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两卷,简称《汉志》。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 《汉书·地理志》包括三部分:卷首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并 略缀数语,作为对汉代以前沿革的简介:卷末辑录了西汉成帝时刘向所言的 《域分》 朱赣所条的《风俗》 性质近似附录 中间部分是全书的主 它以行政区划为纲,按照平帝元始二 年(公元2年)的疆域政区,在 百另 三郡、国, 千五百八十七县、道、邑、侯国条下,记述户口、山川、水利、 物产、聚落、关塞、名胜、古迹等。由于它所记述的范围不限于西汉当代的 地理并“采获日闻老迹持书,堆表山川 以《禹》 《周宣》《老 秋》 以同时世 一部历史地理著 1 从此开历 正史记述疆域政区建置沿革的滥觞,以后每 -朝代纂修正史几乎都有 一篇《地 理志》,从而形成了所谓“沿革地理”这门学问。沿革地理在我国古代的地 理著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国无与伦比。 《汉书,地理志》是一篇目右垂大价值的古代地理作由干汉以前士 籍里所记载到的地名 大多在汉志里用汉地 予以注释, 汉以后各代正 志,其地名与政区建制的变迁也很多渊源于汉代,因此研究汉代以前的古代 地理及以后历代的地理,常离不开《汉书·地理志》。 但是汉志由于志文村于简略,有些地方含义不清,作者在写作上只着币
的《水道提纲》。全书二十八卷,专叙水道源流分合,包括漠北、西域及西 藏境内诸水,皆以干流为纲,支流为目。作者因曾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纂 修,得以参考内府秘藏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全国实测地图《皇舆全图》 及各省图籍,因而能比较正确地记述各河道的流势,不同于一般地理古籍的 辗转抄袭。 道光元年(1821 年)徐松撰成《西域水道记》一书,以罗布、哈喇等十 一条干流为纲,叙述新疆水系,绘图附说,并加引证,对研究新疆历史地理 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元朝开始有了记载河工的书籍。第一部就是欧阳 玄为总结贾鲁治河的疏、浚、塞三法而写的《至正河防记》。接着就是明代 潘季驯,为总结他所创立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与实践而著作的 《河防一览》。明万历年间以主持“畿辅水利”闻名的徐贞明著有《潞水客 谈》,他根据所谓“聚之则害,散之则利;弃之则害,收之则利”的认识, 提出了“蓄水于上游”的见解。清代靳辅著《治河方略》,是对十七世纪苏 北地区黄、淮、运决口泛滥治理的经验总结。他的助手陈潢在所著《河防述 言》中,记录了他在实践中创造的“以测土方之法移而测水”的“测水法”, 也就是现在测量流速和流量的办法。陈潢并分析黄河洪水成因,认为洪沙主 要来自上中游的黄土高原,提出大治上游的主张。以上汇成我国古代文献中 关于河流变迁、水利兴废的另一宝库。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 1.《汉书·地理志》 秦、汉时期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以后,为了便于掌握全国的行政区划, 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历代史书中有了专门记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地理志》。 以后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地理志的共有十六部。其中最早的也最具有创 造性的代表作,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两卷,简称《汉志》。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 《汉书·地理志》包括三部分:卷首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并 略缀数语,作为对汉代以前沿革的简介;卷末辑录了西汉成帝时刘向所言的 《域分》,朱赣所条的《风俗》,性质近似附录;中间部分是全书的主体, 它以行政区划为纲,按照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的疆域政区,在一百另 三郡、国,一千五百八十七县、道、邑、侯国条下,记述户口、山川、水利、 物产、聚落、关塞、名胜、古迹等。由于它所记述的范围不限于西汉当代的 地理,并“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 秋》,下及战国、秦、汉”。所以同时也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从此开历代 正史记述疆域政区建置沿革的滥觞,以后每一朝代纂修正史几乎都有一篇《地 理志》,从而形成了所谓“沿革地理”这门学问。沿革地理在我国古代的地 理著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国无与伦比。 《汉书·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由于汉以前古 籍里所记载到的地名,大多在汉志里用汉地予以注释,汉以后各代正史地理 志,其地名与政区建制的变迁也很多渊源于汉代,因此研究汉代以前的古代 地理及以后历代的地理,常离不开《汉书·地理志》。 但是汉志由于志文过于简略,有些地方含义不清,作者在写作上只着重
文字资料的编纂,很少实地考察,也出现了不少错误。后代学者对志文做过 注释工作的不下数十家之多 清代乾嘉学者中就有钱坫《新斟注汉书地理 徐松《新斟注地 理志释 )和汪远孙的《汉书地理志校本》 ,对》 志中的山、川、州、郡都作了今释工作,另有陈澧著的《汉书地理志水道图 说》和洪颐煊的《汉志水道疏证》专门考证汉志的水道。全祖望撰《汉书地 理志稽疑》,对秦三十六郡及汉郡国增置始末,作了详细的辨正。清末王先 谦作《汉书补 注》 又把诸家的注释汇于 为近人读汉志者提供了很大 帮助。但这些注释家都着重于汉志的校勘训诂方面,谭其骧先生作《汉书地 理志选释》,在研究原著得失并阐发原著的科学价值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2地理总志 正中地理志外,从魏、晋开始有了历代的地理总志,内容与切模交正史 地理志有所扩展。 其中比较著 的有日 太康三年地志》 挚虞《畿服经) 王隐《晋书地道记》、南齐刘澄 《永初山川古今记》 、陆澄《地理书》 梁任肪《地记》、陈顾野王《舆地记》、北魏阚咽《十三州志》等。隋、唐 统一政权建立后,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叙述全国疆域政区、 建置沿革、山川物产的地理总志.如骑大业年间的《区字图志》、《者州图 经集》 唐贞观 间魏王泰 《括地志 贞元4 手间贾耿 《古今郡国县道四 述》及《贞元十道录》等次第出现,但这些总志皆早已亡佚,有的仅存残卷, 远非原来面目”。 唐代李吉甫(758一814年)的《元和郡县志》是流传至今保存比较完整 的最古的一部全国地理总志的代表作。 该书凡.40券 以贞观+三年(639 年)的十道为纲,详细记述了唐元和八年间 (813年) 全国四十七镇各府 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贡赋以至名胜古迹。各卷之首并有附图,故原 名《元和郡县图志》,南宋时图已亡佚,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 《元和郡县志》所记述政区沿革,不仅限于唐代,并追溯到周、秦、两 汉,特别是有关东晋、 南业政区沿革的记载 尤为可贵。因为这一时期各 代正史中,除 宋书 州郡志》 《南齐书 州郡志) 《魏书 地形志》 外,其它各代都无地理志,因而《元和志》也就成为研究东晋、南北朝政区 沿革的重要文献。唐代以前很多重要聚邑、城镇、关津等,也多因《元和志》 的记载而得以考知其地望。由此可见,《元和志》不仅是一部唐元和时代重 要的疆域地理总志,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地理著作 它成为后世总志慕述 的典范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一984年),全 书二百卷,大体上仍因袭《元和郡县志》的体例,以当时十三道为准,又增 加了人物与艺文的材料。其叙述范围“自河南周于海外” 以本国为主,也 附乃“四束” 它是总志中有继往开来性质的 部舌要作 。其所增文字有 不少是唐以前地志中的佚文,可补史籍缺略。但内容庞杂,使地志趋向于史 传化,不免在地理意义上有所减色。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一1085年),王存等依据《九域图》等重修 而成《元丰九域志》十卷。其内容较《太平寰宇记》简略而精炼,就四京、 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苦选读》第 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 参见王谟:《汉唐地理书钞》 ,中华书局影印本。 今传本缺卷十八下半及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等六卷
文字资料的编纂,很少实地考察,也出现了不少错误。后代学者对志文做过 注释工作的不下数十家之多,清代乾嘉学者中就有钱坫《新斠注汉书地理 志》、徐松《新斠注地理志集释》和汪远孙的《汉书地理志校本》等,对汉 志中的山、川、州、郡都作了今释工作,另有陈澧著的《汉书地理志水道图 说》和洪颐煊的《汉志水道疏证》专门考证汉志的水道。全祖望撰《汉书地 理志稽疑》,对秦三十六郡及汉郡国增置始末,作了详细的辨正。清末王先 谦作《汉书补注》,又把诸家的注释汇于一篇,为近人读汉志者提供了很大 帮助。但这些注释家都着重于汉志的校勘训诂方面,谭其骧先生作《汉书地 理志选释》①,在研究原著得失并阐发原著的科学价值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2.地理总志 正史地理志外,从魏、晋开始有了历代的地理总志,内容与规模较正史 地理志有所扩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晋《太康三年地志》、挚虞《畿服经》、 王隐《晋书地道记》、南齐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陆澄《地理书》、 梁任昉《地记》、陈顾野王《舆地记》、北魏阚骃《十三州志》等。隋、唐 统一政权建立后,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叙述全国疆域政区、 建置沿革、山川物产的地理总志,如隋大业年间的《区宇图志》、《诸州图 经集》,唐贞观年间魏王泰《括地志》、贞元年间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 述》及《贞元十道录》等次第出现,但这些总志皆早已亡佚,有的仅存残卷, 远非原来面目②。 唐代李吉甫(758—814 年)的《元和郡县志》是流传至今保存比较完整 的最古的一部全国地理总志的代表作。该书凡 40 卷③,以贞观十三年(639 年)的十道为纲,详细记述了唐元和八年间(813 年)全国四十七镇各府、 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贡赋以至名胜古迹。各卷之首并有附图,故原 名《元和郡县图志》,南宋时图已亡佚,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 《元和郡县志》所记述政区沿革,不仅限于唐代,并追溯到周、秦、两 汉,特别是有关东晋、南北朝政区沿革的记载,尤为可贵。因为这一时期各 代正史中,除《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 外,其它各代都无地理志,因而《元和志》也就成为研究东晋、南北朝政区 沿革的重要文献。唐代以前很多重要聚邑、城镇、关津等,也多因《元和志》 的记载而得以考知其地望。由此可见,《元和志》不仅是一部唐元和时代重 要的疆域地理总志,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地理著作,它成为后世总志纂述 的典范。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 年),全 书二百卷,大体上仍因袭《元和郡县志》的体例,以当时十三道为准,又增 加了人物与艺文的材料。其叙述范围“自河南周于海外”,以本国为主,也 附及“四夷”。它是总志中有继往开来性质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所增文字有 不少是唐以前地志中的佚文,可补史籍缺略。但内容庞杂,使地志趋向于史 传化,不免在地理意义上有所减色。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 年),王存等依据《九域图》等重修 而成《元丰九域志》十卷。其内容较《太平寰宇记》简略而精炼,就四京、 ① 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9 年。 ② 参见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影印本。 ③ 今传本缺卷十八下半及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等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