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隶混干中学的节围。成为史学的 重要辅助学科, 对于许多重要历史事实的研究 如古 今都邑的兴废, 人口的 迁徙,交通路线的变迁, 工农业生产的分布等 都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但 象沿革地理那样,单纯停留在对今昔情况差异的陈述上是不够的。还必须从 特定的空间进行地理学的分析,这就属于历史经济地理的任务,正如同今天 的经济地理学包括城市、人口,交通、物产各部门一样 历史时期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变化 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 的,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内力、外力循着固有的客观规律所起的作用而发生的 变化,它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早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说明史学研究必须探讨人和自然(也 封是白狱环)的关系 以掌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 历中科学》 须依赖历史地理学对人、 地关系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也就成为历史科学不 缺少的 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的,历史地理学也要在与其相关学科历史学的相 互渗透中,发挥其互相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 历史地理对当前地理条件的历史基础的调查研究 也直接有助于生产斗 争的顺利进行。 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 要改造 利用自然,就要认识自然本身分布、变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 利用过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这两方面都包括很多历 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作为分析、评价和规划的参考,为社会主义建 设提供 的科学根据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对于古代河道、灌渠、井泉及湖泊分布的复原丁 作,有助于寻找地下水源,对现在河流、湖泊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某些大城市 给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研究, 可为堤防、海塘及海港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历史上水文资料的研究 研中时期水 的周期规律和历史上治水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规划;对历 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及区域气候变迁的研究,对于基本建设和经济开发也有 着直接的联系;有关古代沙漠的分布、变迁和劳动人民与风沙斗争的经验, 同样可为改造沙漠的宏伟计划做出有益的贡献。 在历史经济地理 有关历史上各地区农作物的分布, 边区屯垦的兴 废变迁,森林的破坏更新 山区的开发和农牧界线推移的研究,对于发展 前农业及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区域开发的研究,对于一个地区的 开发经过,开发程度和过去经济发展中的特点,给子必要的了解,对区域规 划工作也有 定的作用:对干古代交网分布的复原 ,可为现代交通上的选 线提供 城市历 可为城市改到 “建或重 建作规 时提供各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至于历史地理查矿法,实践证明在为矿源勘 探提供线索方面也有其一定的应用价值。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历史地理提出了要求,今后,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宏伟事业中,还会向历史地理提出更多、更为复杂的要求。而历史地理本身 作为 -门学科 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 也必须密切联系实践 实践中发展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无限的生命 力,循着科学的大道迅速前进
我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隶属于史学的范围,成为史学的 重要辅助学科。对于许多重要历史事实的研究,如古今都邑的兴废,人口的 迁徙,交通路线的变迁,工农业生产的分布等,都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但 象沿革地理那样,单纯停留在对今昔情况差异的陈述上是不够的。还必须从 特定的空间进行地理学的分析,这就属于历史经济地理的任务,正如同今天 的经济地理学包括城市、人口,交通、物产各部门一样。 历史时期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论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 的,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内力、外力循着固有的客观规律所起的作用而发生的 变化,它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早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说明史学研究必须探讨人和自然(也 就是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掌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历史科学必 须依赖历史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也就成为历史科学不可 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的,历史地理学也要在与其相关学科历史学的相 互渗透中,发挥其互相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 历史地理对当前地理条件的历史基础的调查研究,也直接有助于生产斗 争的顺利进行。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要改造、 利用自然,就要认识自然本身分布、变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 利用过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这两方面都包括很多历 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作为分析、评价和规划的参考,为社会主义建 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根据。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对于古代河道、灌渠、井泉及湖泊分布的复原工 作,有助于寻找地下水源,对现在河流、湖泊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某些大城市 给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研究, 可为堤防、海塘及海港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历史上水文资料的研究, 可以解决某些堤坝设计工程中的最高洪峰问题;研究历史时期水、旱灾发生 的周期规律和历史上治水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规划;对历 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及区域气候变迁的研究,对于基本建设和经济开发也有 着直接的联系;有关古代沙漠的分布、变迁和劳动人民与风沙斗争的经验, 同样可为改造沙漠的宏伟计划做出有益的贡献。 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有关历史上各地区农作物的分布,边区屯垦的兴 废变迁,森林的破坏更新,山区的开发和农牧界线推移的研究,对于发展当 前农业及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区域开发的研究,对于一个地区的 开发经过,开发程度和过去经济发展中的特点,给予必要的了解,对区域规 划工作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古代交通网分布的复原,可为现代交通上的选 线提供一定的依据;城市历史地理资料,可为城市改建、扩建或重建作规划 时提供各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至于历史地理查矿法,实践证明在为矿源勘 探提供线索方面也有其一定的应用价值。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历史地理提出了要求,今后,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宏伟事业中,还会向历史地理提出更多、更为复杂的要求。而历史地理本身 作为一门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也必须密切联系实践,从 实践中发展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无限的生命 力,循着科学的大道迅速前进
第三节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方法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学承认人类的生活环境,无论自然诸因素和人为的景观,并非 自古如此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 展。但是,对于这一演变发生的具体过程,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今昔地理环境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活动 不断加工于自然的结果。而人们加工于自然的活动,首先依据当时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处于很低的情况下,人 们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所给予大地表面的变化是很微小的。在人类社会发展 的高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以后 人类的经济活动所给予大地表面的 变化也就越采越显著了 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活动,不仅依赖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 生产关系的性质。在历史上某些阶段,生产关系的性质常显得更为重要,因 为它决定着生产力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在旧中国,处于被奴役地位的劳动人 民和自然界都是 被掠夺榨取的对象 在那种生 系下 生 力的发展 受至 束缚,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 义新的生产关系下,为有计划地全面改造和利用自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中 国的地理面貌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旧是唯心、主义者既无视生产力文一最活跃的因麦。又否定会阶级的 存在, 当然更不承 1 关系对 人类改道 自然的作用 他们把人类改造和利 用自然,只看作是偶然事件的积累,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地理现象 的发生和发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需的和经常的条件之 这就是说 人们如 果离开了地理环境便不能生存。然而,它在社会发展中是否起决定作用呢 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 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作用于 自然的结果。恩格斯在批判德莱柏等的自然主义历史观只承认自然界作用于 人的片面性时,指出 “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 的印 因为他们不仅 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貌、 气候 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 死 一起消失”①。为了进一步阐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反作用,他还以德意志 的自然界为例说: “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 ‘白果 视在只利下 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 气候、植物界、 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 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 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①。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地理环境虽然不可能决定社会面貌和 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然而, 并不是说它对社会发展不起任何作用,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十《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杜1971年版,页373374。 D《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十《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页574
第三节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方法 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学承认人类的生活环境,无论自然诸因素和人为的景观,并非 自古如此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 展。但是,对于这一演变发生的具体过程,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今昔地理环境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活动 不断加工于自然的结果。而人们加工于自然的活动,首先依据当时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处于很低的情况下,人 们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所给予大地表面的变化是很微小的。在人类社会发展 的高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以后,人类的经济活动所给予大地表面的 变化也就越来越显著了。 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活动,不仅依赖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 生产关系的性质。在历史上某些阶段,生产关系的性质常显得更为重要,因 为它决定着生产力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在旧中国,处于被奴役地位的劳动人 民和自然界都是被掠夺榨取的对象,在那种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 束缚,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 义新的生产关系下,为有计划地全面改造和利用自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中 国的地理面貌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唯心主义者既无视生产力这一最活跃的因素,又否定社会阶级的 存在,当然更不承认生产关系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他们把人类改造和利 用自然,只看作是偶然事件的积累,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地理现象 的发生和发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需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这就是说,人们如 果离开了地理环境便不能生存。然而,它在社会发展中是否起决定作用呢? 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 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作用于 自然的结果。恩格斯在批判德莱柏等的自然主义历史观只承认自然界作用于 人的片面性时,指出:“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 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貌、气候, 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 死亡一起消失”①。为了进一步阐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反作用,他还以德意志 的自然界为例说:“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 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 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 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①。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地理环境虽然不可能决定社会面貌和 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然而,并不是说它对社会发展不起任何作用,马克思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十《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页 373—37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十《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页 574
主义辩证法告反我们:虽然蛮物发展中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外因也是起着 定的作用的 它能影响事物的发展,加速它或延缓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也是如 我们必须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一定的历史阶段的 具体条件给予恰如其分的估计。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低 下的时候,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 制目然形力的增强 它们的作用就不象以前 那样明显了,它的影响最多也只不过表现为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的某 些因素。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研究历史时期的各 个发展阶段有关地理的各种演变现象,并指出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首先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也 就是再现自然景观的历史面貌,它既要利用文献学、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 不程#成正确有原的方法做到定代, 定位、定相 这谢认须标用现代地 学和科学技术上的最新成就 对于历史文献的利用,在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我国拥有 特别丰富的文献资料, 一些重要的古代地理著作,前人也做过不少考订和补 注工作,我们在利用这些古代文献时,要做到审慎地去粗取精, 去伪存直 从中找出正确的安 在深入户 泛地研究祖先留给 我 的丰富遗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的同时, 又要跳出古籍之外, 而不能焰 于古籍之中,彻底改变那种抱残守阙,烦琐考证的“书斋学者” 的工作作风 野外考察也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方法之 ,因为历史文献只是间接保 存的资料。历史上直接保存下来的还有不少残存的遗迹,如古河床的故道的 大面积泥炭层所反映的湖泊分布,河口三角洲及海岸沙丘的移动, 及其它若干特点及变化微小的诸因素,在今天仍可找到它的迹象。历史地理 工作者应有一定的时间跑出书斋,走向野外,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访问、踏勘、实测等一系列工作,去发现文献资料中所不能解决 的问题,彻底改变过去脱离实际的工作作风, 在实地老寥中去开阔白己的利 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 历史地理的研究, 还必须与文物考古工作密切配合。现代地理环境的形 成过程,可上溯到地质发展史的最近一个时期 “第四纪”的最后一万年 左右的“全新世”阶段。全新世在整个地质史上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是 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现代地理环境来说,却早已经历了剧烈的造山造陆运动, 而基本上接近 当前的地表形态 人类进入历史 时期以后 方面自然环境 仍继续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而变化着,如局部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改变 以及气候上的长期脉动等,尽管这些变化非常细微,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景影向自然环境能力的与日俱增,而 大大加强了对干大地面貌的浩 ,而且直接影响到分布在大地上的植物、 关这些变化的研究 文物考古 工作来解 决 通过古 代人类活动遗址探索地理环境的变迁,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 历史地理工作者要做到科学地揭示某一地区地理环境演化的精确进程,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性概貌的了解上,除了必须向地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气候
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虽然事物发展中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外因也是起着一 定的作用的,它能影响事物的发展,加速它或延缓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也是如此。 我们必须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一定的历史阶段的 具体条件给予恰如其分的估计。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低 下的时候,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它们的作用就不象以前 那样明显了,它的影响最多也只不过表现为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的某 些因素。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研究历史时期的各 个发展阶段有关地理的各种演变现象,并指出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首先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也 就是再现自然景观的历史面貌,它既要利用文献学、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 还得讲求正确复原的方法,做到定代、定位、定相,这就必须运用现代地理 学和科学技术上的最新成就。 对于历史文献的利用,在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我国拥有 特别丰富的文献资料,一些重要的古代地理著作,前人也做过不少考订和补 注工作,我们在利用这些古代文献时,要做到审慎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善于加以分析对比,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深入广泛地研究祖先留给我们 的丰富遗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的同时,又要跳出古籍之外,而不能陷身 于古籍之中,彻底改变那种抱残守阙,烦琐考证的“书斋学者”的工作作风。 野外考察也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历史文献只是间接保 存的资料。历史上直接保存下来的还有不少残存的遗迹,如古河床的故道的 变迁,大面积泥炭层所反映的湖泊分布,河口三角洲及海岸沙丘的移动,以 及其它若干特点及变化微小的诸因素,在今天仍可找到它的迹象。历史地理 工作者应有一定的时间跑出书斋,走向野外,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访问、踏勘、实测等一系列工作,去发现文献资料中所不能解决 的问题,彻底改变过去脱离实际的工作作风,在实地考察中去开阔自己的科 学视野,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 历史地理的研究,还必须与文物考古工作密切配合。现代地理环境的形 成过程,可上溯到地质发展史的最近一个时期——“第四纪”的最后一万年 左右的“全新世”阶段。全新世在整个地质史上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是 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现代地理环境来说,却早已经历了剧烈的造山造陆运动, 而基本上接近了当前的地表形态。人类进入历史时期以后,一方面自然环境 仍继续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而变化着,如局部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改变 以及气候上的长期脉动等,尽管这些变化非常细微,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影响自然环境能力的与日俱增,而 大大加强了对于大地面貌的塑造,而且直接影响到分布在大地上的植物、动 物和气候,有关这些变化的研究,必须借助于文物考古工作来解决。通过古 代人类活动遗址探索地理环境的变迁,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历史地理工作者要做到科学地揭示某一地区地理环境演化的精确进程,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性概貌的了解上,除了必须向地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气候
学、水文学、地貌学、古地理学等方面渗透外,还必须对组成自然景观的各 个要素的变化进行数量的分析 十年代以来,现代地理学在人地关系上逐 渐打破了过去所谓“因果关系 的传统,而着重于探索函数关系,即人地空 间要素在函数上的重要变量。这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从定性的文字解 释转向定量的数理分析,改变过去“泛泛立言”的情况而真正做到“心中有 数”。要进行这种数量的分析,就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手段,例 如航空及卫星照片 的判 可以发现河流故道 湖泊旧迹、聚落遗址等在地 表所不能或不易看到的现象;特别是卫星照片近年已发展成为遥感科学,成 为定位和定相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古代湖泊沉积地层的研究,利用孢粉分析 以了解其过去的植被的分布和它反映的气候变化;C4的应用可获得比较精确 的绝对年龄的测定等。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上还刚刚开始,但实践证明,这是今后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只有建立在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历史地理学才能开拓新的领域,出现质的飞跃
学、水文学、地貌学、古地理学等方面渗透外,还必须对组成自然景观的各 个要素的变化进行数量的分析。七十年代以来,现代地理学在人地关系上逐 渐打破了过去所谓“因果关系”的传统,而着重于探索函数关系,即人地空 间要素在函数上的重要变量。这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从定性的文字解 释转向定量的数理分析,改变过去“泛泛立言”的情况而真正做到“心中有 数”。要进行这种数量的分析,就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手段,例 如航空及卫星照片的判读,可以发现河流故道、湖泊旧迹、聚落遗址等在地 表所不能或不易看到的现象;特别是卫星照片近年已发展成为遥感科学,成 为定位和定相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古代湖泊沉积地层的研究,利用孢粉分析 以了解其过去的植被的分布和它反映的气候变化;C14的应用可获得比较精确 的绝对年龄的测定等。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上还刚刚开始,但实践证明,这是今后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只有建立在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历史地理学才能开拓新的领域,出现质的飞跃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根据我国文化典籍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当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 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时,就出现了一些总结前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和经济地理知识的专门著述。 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 封建帝国的建立,以记载疆域的消长和政区的演变为内容的政治地理著作, 也应运而生。同时,我们的祖先也很早就开始了重视地图的工作。以上所有 著作大多由当世追溯到往古,这些传统的历史地理著述,成为我国文化宝库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 现按其内容和性质,分别说明如下: 一、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1《山经》 《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也是有名的《山海经》中成 书最早以及最重要的一部分。据顾颉刚先生考证,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 (前八至前三世纪)①。《山经》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共五卷,因称 《五藏山经》。书中以今山西省西南隅和河南省西部为《中山经》的主要部 自此以东为《东山经》 以南为《南山经》 《西1经 ,以北 为《北山经 。也就是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区,每个地区又按照 定方向和 道里依次描述。《中山经》次第分为十二经,《东山经》《西山经》各分为 四经,《南山经》《北山经》各分为三经。其中《中山经》范围虽小,但因 处于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知识比较丰富,因而叙 述也最详。 《山经》全书以山为纲,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次第分明。然后再附} 有关地理知识,记述河流,必言其发源与流向;动、植物的分布,详述其形 态、性能和医药功效;矿物特产则分别记述它们的性状和色泽等特点。《山 经》全部只二万二千字, 以非常精炼的内容,对自古以来生产斗争的全部地 理知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山海经》中尚有《海经》八卷、《大荒经》并附《海内经》 共五卷, 据陆侃如先生考证,分别为西汉及西汉以后人所作”。这两部分记录了古代对 远方的地理知识,内容带有许多怪异和迷信的传说。西方学者也认为它是“世 界上最古的旅行指南” 作为 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地理书籍 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 视。自汉以后,历代正史的经籍、艺文志都把它列入地理类。古代学者对《山 海经》的研究也作出了不少贡献。晋郭璞为《山海经》作注,隋、唐志有郭 璞《山海经图赞》二卷,其图宋时已亡佚。清毕沅作《山海经新校正》十八 卷,郝懿行作《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对篇目、文字、山名、水道等都有考 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第一册,1934年 原文找《新月杂志》第1卷5号, 。希勒格(Sccg):《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商务印书馆《尚志学会丛书》之一
第一章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根据我国文化典籍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当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 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时,就出现了一些总结前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和经济地理知识的专门著述。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 封建帝国的建立,以记载疆域的消长和政区的演变为内容的政治地理著作, 也应运而生。同时,我们的祖先也很早就开始了重视地图的工作。以上所有 著作大多由当世追溯到往古,这些传统的历史地理著述,成为我国文化宝库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现按其内容和性质,分别说明如下: 一、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1.《山经》 《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也是有名的《山海经》中成 书最早以及最重要的一部分。据顾颉刚先生考证,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 (前八至前三世纪)①。《山经》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共五卷,因称 《五藏山经》。书中以今山西省西南隅和河南省西部为《中山经》的主要部 分。自此以东为《东山经》,以南为《南山经》,以西为《西山经》,以北 为《北山经》。也就是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区,每个地区又按照一定方向和 道里依次描述。《中山经》次第分为十二经,《东山经》《西山经》各分为 四经,《南山经》《北山经》各分为三经。其中《中山经》范围虽小,但因 处于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知识比较丰富,因而叙 述也最详。 《山经》全书以山为纲,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次第分明。然后再附上 有关地理知识,记述河流,必言其发源与流向;动、植物的分布,详述其形 态、性能和医药功效;矿物特产则分别记述它们的性状和色泽等特点。《山 经》全部只二万二千字,以非常精炼的内容,对自古以来生产斗争的全部地 理知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山海经》中尚有《海经》八卷、《大荒经》并附《海内经》共五卷, 据陆侃如先生考证,分别为西汉及西汉以后人所作①。这两部分记录了古代对 远方的地理知识,内容带有许多怪异和迷信的传说。西方学者也认为它是“世 界上最古的旅行指南”②。 《山海经》作为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地理书籍,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 视。自汉以后,历代正史的经籍、艺文志都把它列入地理类。古代学者对《山 海经》的研究也作出了不少贡献。晋郭璞为《山海经》作注,隋、唐志有郭 璞《山海经图赞》二卷,其图宋时已亡佚。清毕沅作《山海经新校正》十八 卷,郝懿行作《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对篇目、文字、山名、水道等都有考 ① 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第一册,1934 年。 ① 原文载《新月杂志》第 1 卷 5 号。 ② 希勒格(Schlegel):《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商务印书馆《尚志学会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