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17届高三年级“十校”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 命题人:修水一中 审题人:武宁一中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 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 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 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 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 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 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 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 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 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 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 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 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 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 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 用宋朝晢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 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 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
九江市 2017 届高三年级“十校”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人:修水一中 审题人:武宁一中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 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 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 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 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 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 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 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 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 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 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 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 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 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 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 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 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 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
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 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 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 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 们不断 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 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所以注 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 对先祖 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 完善人 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 缅怀先 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 中华文
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 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 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 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 们不断 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 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 所以注 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 对先祖 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 完善人 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 缅怀先 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 中华文
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 发展 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 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 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 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 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 “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 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 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 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 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 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 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
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 发展。 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 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 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 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 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 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 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 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 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 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 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 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
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 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 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居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 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 壬暇彻侯伩八座可矣然其正魚黄速竭力迕不为身计羡有以取之(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 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 ⑥茶(nie):疲倦 4.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 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 言为主 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 的意 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 鼎镬烹
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 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 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居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 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 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 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 ⑥苶 (niè):疲倦 4.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B.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C.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D.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 以取之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原本是防守边地的官员,后渐成为地方行 政长官。 B.《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 言为主。 后被列为“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尚”即为“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 的意 思。 C.鼎镬:是鼎与镬的合称,二者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后来成了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用 鼎镬烹
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 委婉地 提出辞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 过对叶 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 采摘 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 气度 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 死后 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 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
人。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专指官员因身体有病或政见不合而 委婉地 提出辞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 过对叶 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B. 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 采摘、 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C. 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 气度 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D. 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 死后 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8~9 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 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