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五市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主命题:上饶县中张丽仙副命题:九江三中邱忠华 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 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 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统”“很 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 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 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 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 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 品质的坚守。 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 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 也在想,睡觉乜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 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 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 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 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 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 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村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 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
江西省五市八校 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主命题:上饶县中 张丽仙 副命题:九江三中 邱忠华 时长: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 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 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 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 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 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 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 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 品质的坚守。 今年 91 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 多年 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 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 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 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 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 世纪 50 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 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 5 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 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 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 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 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 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
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 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5日17版) 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 对艺术品的坚守 B.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就是老 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C.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 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D.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股子精气神就是老 物件儿的灵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 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B.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 否则将会很可悲 C.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D.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样,却很难承 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梦·梦系列冖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 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 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C.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 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D.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 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 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 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 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 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煕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 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系食库多窯未几米余十万觥钱亦教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 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 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冋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 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 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
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 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 人民日报 》( 2015 年 11 月 05 日 17 版) 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 对艺术品的坚守。 B.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就是老 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C.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 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D.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股子精气神就是老 物件儿的灵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 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B.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 否则将会很可悲。 C.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D.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样,却很难承 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 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 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C.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 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D.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 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 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 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 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 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 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 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 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 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 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
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 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 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 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 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 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 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 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 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 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 皇帝很认同 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 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 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 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5分) (2)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5分)
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 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 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 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 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 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5.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 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 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 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 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 皇帝很认同。 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 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 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 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5 分) (2)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5 分)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 (3)《蒹葭》一诗中写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时,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诗句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莲花落 穆时英 飘泊着,秋天像黄叶子似地,一重山又一重山,一道水又一道水——我们是两个人。 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从这座城到那座城,在草屋子的柴门前,在嵌在宫墙 中间的黑漆大门前,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唱着莲花落,向人家化一个铜子,化一杯羹, 化一碗冷饭一一我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死了。 是二十年前,那时我的头发还和我的眼珠子那么黑,大兵把我的家轰了。一家人死的死 了,跑的跑了,全不知那去啦,我独自个儿往南跑,跑到傍晚时真跑累了,就跑到前面那只 凉亭那儿去。就在那儿我碰到了她。她在里边,坐在地上哭,哭得抽抽咽咽的。我那时候儿 还怕羞,离远些坐了下来。她偷偷儿地瞧了瞧我,哭声低了些。我心里想:劝劝她吧!这姑 娘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哭。 别哭了,姑娘!哭什么呢!”我坐在老远的跟她说。 她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的,不哭啦。我把脑袋回过去瞧了瞧,她也赶忙把脑袋回过去,怕 难为情,不让我瞧她的脸,我便从后边儿瞧着她。她在那儿不知道在吃什么,吃得够香甜的。 我咽了口儿粘涎子,深夜里听起来,象打了个雷似的。她回过脑袋来瞧,我不知怎么的,又 咽了口儿粘涎子,她噗哧的笑出来啦,我好难为情!她拿出个馍馍来,老远的伸着胳膊拿着 我也顾不得难为情,红着脸跑过去就吃,也不敢说话。 “多谢你!”我说。 吃完了,她又给了我两个。 你怎么会独自个儿在这儿的呢?” “一家子全死完咧!”她眼皮儿一红,又想哭啦。我赶忙不做声,过了回儿,等她好了, 我才说道:“怎么呢?” “他们打仗,把我们一家子全打完咧。” 你到哪儿去呢? “我能到哪儿去呢?” “你打算逃哪儿去?” “我没打算往哪儿逃,带了几个馍馍,一跑就跑到这儿来啦,你呢?” 我连粮食乜没带,没叫大兵给打死,还是大运气,那能打算往哪儿跑?跑到哪儿算哪 儿罢咧。” 我们老远的对坐着说话儿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 《蒹 葭》 一诗 中写 深秋 的白 露凝 结成 霜时 ,主 人公 顺流 而下 追随 恋人 的诗句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莲花落 穆时英 飘泊着,秋天像黄叶子似地,一重山又一重山,一道水又一道水——我们是两个人。 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从这座城到那座城,在草屋子的柴门前,在嵌在宫墙 中间的黑漆大门前,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唱着莲花落,向人家化一个铜子,化一杯羹, 化一碗冷饭——我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死了。 是二十年前,那时我的头发还和我的眼珠子那么黑,大兵把我的家轰了。一家人死的死 了,跑的跑了,全不知那去啦,我独自个儿往南跑,跑到傍晚时真跑累了,就跑到前面那只 凉亭那儿去。就在那儿我碰到了她。她在里边,坐在地上哭,哭得抽抽咽咽的。我那时候儿 还怕羞,离远些坐了下来。她偷偷儿地瞧了瞧我,哭声低了些。我心里想:劝劝她吧!这姑 娘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哭。 “别哭了,姑娘!哭什么呢!”我坐在老远的跟她说。 她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的,不哭啦。我把脑袋回过去瞧了瞧,她也赶忙把脑袋回过去,怕 难为情,不让我瞧她的脸,我便从后边儿瞧着她。她在那儿不知道在吃什么,吃得够香甜的。 我咽了口儿粘涎子,深夜里听起来,象打了个雷似的。她回过脑袋来瞧,我不知怎么的,又 咽了口儿粘涎子,她噗哧的笑出来啦,我好难为情!她拿出个馍馍来,老远的伸着胳膊拿着。 我也顾不得难为情,红着脸跑过去就吃,也不敢说话。 “多谢你!”我说。 吃完了,她又给了我两个。 “你怎么会独自个儿在这儿的呢?” “一家子全死完咧!”她眼皮儿一红,又想哭啦。我赶忙不做声,过了回儿,等她好了, 我才说道:“怎么呢?” “他们打仗,把我们一家子全打完咧。” “你到哪儿去呢?” “我能到哪儿去呢?” “你打算逃哪儿去?” “我没打算往哪儿逃,带了几个馍馍,一跑就跑到这儿来啦,你呢?” “我连粮食也没带,没叫大兵给打死,还是大运气,那能打算往哪儿跑?跑到哪儿算哪 儿罢咧。” 我们老远的对坐着说话儿
时候可真不早了,天上的星密得厉害,你挤我,我挤你,想把谁挤下来似的。凉亭外面 的草全在露水里湿着,远处几棵倒生的树向月亮伸着枝干。一阵阵风吹过来,我也觉得有点 儿冷。亭子外边儿一只夜鸟叫了一声儿,那声气够怪的,象鬼哭,叫人心寒,接着就是一阵 风。她把脖子一缩,哆嗦了一下。我瞧了她一眼 “你还是坐过来些吧?”她说 “你冷吗?” “我害怕。” 我挪过去贴着她坐下了,她便靠在我身上道:“我累了!”就闭上了眼。 我瞧着她,把我的疲乏,把我的寂寞全丢了。我想,我不是独自个儿活在世上咧,我是 和她一同地在这亭子里一我们是两个人。 第二天起来,我们就一同往南走。也不知跑哪儿走,路上她不说话,我也不敢说话。走 到一家镇上,她说:“我真饿了。”我就跑到一家大饼铺子那儿,跟那个掌柜的求着,那掌 柜的就象没听见。我只得走了开来,她站在那儿拐弯角儿上,用埋怨的脸色等着我,我没法 儿,走到一家绸缎铺子前面,不知怎么的想起了莲花落,便低了脑袋:哎呀哎子喂!花开梅 花落呀,一开一朵梅花!腊梅花! 我觉得脸在红起来,旁边有许多人在围着看我;我真想钻到地下去。这时候儿我猛的听 见还有一个人在跟着我唱,一瞧,却是她,不知那儿弄来的两块破竹片,拿在手里,的的得 得地拍着。我气壮了起来,马上挺起了胸子,抬起脑袋来,高声儿的唱着莲花落—一我们是 两个人在唱着。 就从那夭起,漂泊着,秋叶似地,从这座城到那座城 昨天晚上,我们坐在一条小胡同里。她有点寒热,偎在我的身旁,看了我的头发道:“你 的头发也有点儿灰了。” “可不是吗,四十多了,那能叫头发不白。” “我们从凉亭里跑出来,到现在有二十多年,快三十年咧。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抬起脑袋来:在屋檐那儿,是一只弯月亮,把黑瓦全照成银色的。 “可是我真倦了!”她把脑袋靠在我肩上,好重。 我也没理会,只管看月亮,可是她就那么地死去咧。 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一道水又一道水,一重山又一重山,在草屋子的柴门 前面,在黑漆大门前面,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一同地唱着莲花落。我们在一块儿笑一块 儿哭,一块儿叹息,一块儿抹眼泪:世界上有个我,还有个她一一我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晚上死了。 (有删改) (1)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二十多年前,“我”和“她”傍晚时分在凉亭不期而遇,我们的家庭都毁于战争,当时我们二 人已做好了逃离故乡、四处漂泊的打算了 B、作品和环境描写不多,但很精当,如“亭子外边儿一只夜鸟叫了一声儿,那声气够怪的”, 很自然地促进了“我”和“她”坐在一起的情节的发展。 C、“我″在大饼铺子那没要到吃的,没办法,因男人的尊严和饥饿的驱使,“我”迫不得已到了 绸缎铺子前唱起了莲花落,希望能要到一点食物。 D、临死前“她″说了句“可是我真倦了”,一语中的,“她″因四处漂泊而身体疲倦,又因四处漂 泊遥遥无期而心生厌倦甚至绝望。 E、“我″她”、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起漂泊流浪,不管时局多么动荡,我们只要在一起, 心里就是温暖幸福的。 (2)作品中的她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多次出现“我们是两个人”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时候可真不早了,天上的星密得厉害,你挤我,我挤你,想把谁挤下来似的。凉亭外面 的草全在露水里湿着,远处几棵倒生的树向月亮伸着枝干。一阵阵风吹过来,我也觉得有点 儿冷。亭子外边儿一只夜鸟叫了一声儿,那声气够怪的,象鬼哭,叫人心寒,接着就是一阵 风。她把脖子一缩,哆嗦了一下。我瞧了她一眼。 “你还是坐过来些吧?”她说。 “你冷吗?” “我害怕。” 我挪过去贴着她坐下了,她便靠在我身上道:“我累了!”就闭上了眼。 我瞧着她,把我的疲乏,把我的寂寞全丢了。我想,我不是独自个儿活在世上咧,我是 和她一同地在这亭子里——我们是两个人。 第二天起来, 我们就一同往南走。也不知跑哪儿走,路上她不说话,我也不敢说话。走 到一家镇上,她说:“我真饿了。”我就跑到一家大饼铺子那儿,跟那个掌柜的求着,那掌 柜的就象没听见。我只得走了开来,她站在那儿拐弯角儿上,用埋怨的脸色等着我,我没法 儿,走到一家绸缎铺子前面,不知怎么的想起了莲花落,便低了脑袋:哎呀哎子喂!花开梅 花落呀,一开一朵梅花!腊梅花! 我觉得脸在红起来,旁边有许多人在围着看我;我真想钻到地下去。这时候儿我猛的听 见还有一个人在跟着我唱,一瞧,却是她,不知那儿弄来的两块破竹片,拿在手里,的的得 得地拍着。我气壮了起来,马上挺起了胸子,抬起脑袋来,高声儿的唱着莲花落——我们是 两个人在唱着。 就从那天起,漂泊着,秋叶似地,从这座城到那座城。 昨天晚上,我们坐在一条小胡同里。她有点寒热,偎在我的身旁,看了我的头发道:“你 的头发也有点儿灰了。” “可不是吗,四十多了,那能叫头发不白。” “我们从凉亭里跑出来,到现在有二十多年,快三十年咧。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抬起脑袋来:在屋檐那儿,是一只弯月亮,把黑瓦全照成银色的。 “可是我真倦了!”她把脑袋靠在我肩上,好重。 我也没理会,只管看月亮,可是她就那么地死去咧。 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一道水又一道水,一重山又一重山,在草屋子的柴门 前面,在黑漆大门前面,在街上,在麦场里,我们一同地唱着莲花落。我们在一块儿笑一块 儿哭,一块儿叹息,一块儿抹眼泪:世界上有个我,还有个她— —我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们是两个人,可是她在昨天晚上死了。 (有删改) (1)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二十多年前,“我”和“她”傍晚时分在凉亭不期而遇,我们的家庭都毁于战争,当时我们二 人已做好了逃离故乡、四处漂泊的打算了。 B、作品和环境描写不多,但很精当,如“亭子外边儿一只夜鸟叫了一声儿,那声气够怪的”, 很自然地促进了“我”和“她”坐在一起的情节的发展。 C、“我”在大饼铺子那没要到吃的,没办法,因男人的尊严和饥饿的驱使,“我”迫不得已到了 绸缎铺子前唱起了莲花落,希望能要到一点食物。 D、临死前“她”说了句“可是我真倦了”,一语中的,“她”因四处漂泊而身体疲倦,又因四处漂 泊遥遥无期而心生厌倦甚至绝望。 E、“我”“她”、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起漂泊流浪,不管时局多么动荡,我们只要在一起, 心里就是温暖幸福的。 (2)作品中的她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品中多次出现“我们是两个人”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