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 “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 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 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 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 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 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 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 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 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 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 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 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 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 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 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 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 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 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 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 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 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 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 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 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 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 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 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 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 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一一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 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江西省九江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 “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 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 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 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 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 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 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 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 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 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 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 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 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 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 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 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 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 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 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 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 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 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 世纪法国 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 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 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 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 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 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 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 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 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 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 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 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 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 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 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 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 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 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 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 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 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 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一一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 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 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 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 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 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 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 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 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 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 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 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 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 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 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 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 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沼 泽 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 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 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 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 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 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 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 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 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 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 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 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 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 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 是杰作。” “杰作一一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 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 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 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 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 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 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 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一一我 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 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 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 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4.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 顾 B、《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 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 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 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 术观和人生观。 5.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5分)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 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 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 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 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 “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 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 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 你还在赞赏,说它 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 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 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 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 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 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 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 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 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 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4.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 一顾。 B、《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 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 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 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 术观和人生观。 5.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5 分)
6.“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 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308个地级及 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为 74.3%。31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7%,夜间为 61.8%,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58.9分贝位列 第一的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 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2011年3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 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硏究,噪声污染已成 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 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 投诉髙发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 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 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0%,交通噪声类占12.0%。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 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温香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 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 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 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9部环 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 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 21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 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 告显示,2015年,上海市建立起约700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 据库,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査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 手段。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 波不知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 还有身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 却十分不易。一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 住现行;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
6.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 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 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6 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 年,全国共有 308 个地级及 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92.4%,夜间为 74.3%。31 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87.7%,夜间为 61.8%,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 58.9 分贝位列 第一的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 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2011 年 3 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 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 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 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 投诉高发区。报告显示, 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 万件,占环 境投诉总量的 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 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 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 21.0%,交通噪声类占 12.0%。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 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温香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 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 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 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 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 9 部环 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 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 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 21 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 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 式。报 告显示,2015 年,上海市建立起约 700 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 据库,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 手段。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 波不知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 还有身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 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 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 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 却十分不易。一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 住现行;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
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 况的困境。即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 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 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 法》,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 理清权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 各个部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 之间也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 报受理之日起7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核情况,60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 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 处组织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当日上午8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 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 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有“噪音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 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主任刘勇介绍, 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为了改变现状,管理处在市民中调査,并和跳舞的 团队协商解决办法。活动倡议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早上η点后开 始,晚上9点前结束,每次跳舞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将音量降低到60分贝 目前,在人民广场跳舞的固定团队有6支,均已自愿响应倡议。有成员还呼吁, 希望更多广场舞团队也加入,大家一起拒绝扰民、舞出文明。 (节选自《楚天快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长期调研结果来看,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问题,非一线城市的噪音污染 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 B.噪声污染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它已经超过空气污 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 C.襄阳市暂行办法对受理单位接受和办理回复群众举报噪音问题提出了权责要 求,保障了暂行办法的顺利实行 D.人民广场举行了一场广场舞比赛,跳舞的大妈们响应“广场舞文明健身倡 议”,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二都谈到了噪声污染影响身心健康,环境噪声投诉居髙不下,噪声投 诉问题的解决十分不易等内容 B.材料一介绍了全国城市噪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材料二主 要谈论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C.材料二除了报道噪声污染的特点外,更侧重报道噪声污染的危害以及噪声污染 投诉总量的变化
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 况的困境。即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 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 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 法》,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 理清权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 各个部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 之间也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 报受理之日起 7 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核情况,60 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 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 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 处组织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当日上午 8 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 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 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有“噪音 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 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主任刘勇介绍, 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为了改变现状,管理处在市民中调查,并和跳舞的 团队协商解决办法。活动倡议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早上 7 点后开 始,晚上 9 点前结束,每次跳舞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将音量降低到 60 分贝。 目前,在人民广场跳舞的固定团队有 6 支,均已自愿响应倡议。有成员还呼吁, 希望更多广场舞团队也加入,大家一起拒绝扰民、舞出文明。 (节选自《楚天快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长期调研结果来看,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问题,非一线城市的噪音污染 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 B.噪声污染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它已经超过空气污 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 C.襄阳市暂行办法对受理单位接受和办理回复群众举报噪音问题提出了权责要 求,保障了暂行办法的顺利实行。 D.人民广场举行了一场广场舞比赛,跳舞的大妈们响应“广场舞文明健身倡 议”,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 A.材料一、二都谈到了噪声污染影响身心健康,环境噪声投诉居高不下,噪声投 诉问题的解决十分不易等内容。 B.材料一介绍了全国城市噪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材料二主 要谈论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C.材料二除了报道噪声污染的特点外,更侧重报道噪声污染的危害以及噪声污染 投诉总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