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古地图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 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 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 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 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 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到了战国时 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 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 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己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 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 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 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 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 600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 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 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 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 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 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 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 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一一《禹 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 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于裴秀。他通过缩编 《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 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一一相当于现代 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 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
江西省五市八校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中国古地图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 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 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 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 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 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到了战国时 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 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 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 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 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 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 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 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 2 400 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 600 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 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 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 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 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 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 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 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 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 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 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于裴秀。他通过缩编 《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 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 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 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
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 图十分相近。 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 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冯博、蹇菀林,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古地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分) A.中国古地图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简单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 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 B.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虽有独特的脉络方向,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在当今还能 看到的早期古地图特别少,也不完整。 C.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 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 D.探寻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时不能忽略了裴秀,他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 “计里画方”制图法等,并且绘制有地图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相传大禹铸九鼎,把各地山川、物产等铸在上面,这种地图现在看来十分简 略,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的 B.通过阅读古籍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越详尽就越无 法全部展现地图,当然出土的古地图还是能让我们见证地图的发展过程。 C.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有独特的脉络,早期古地图比较简略,比例尺绘制法的出 现则使古地图设计规范起来,而地图符号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的一大进步 D.地图测量与绘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图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裴 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 早600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 B.《放马滩地图》是能够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 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 C.目前所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 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 制的标准。 D.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 “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试题,完成47题。(19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 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 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 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 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
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 图十分相近。 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 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冯博、蹇菀林,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古地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地图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简单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 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 B.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虽有独特的脉络方向,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在当今还能 看到的早期古地图特别少,也不完整。 C.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 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 D.探寻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时不能忽略了裴秀,他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 “计里画方”制图法等,并且绘制有地图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相传大禹铸九鼎,把各地山川、物产等铸在上面,这种地图现在看来十分简 略,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的。 B.通过阅读古籍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越详尽就越无 法全部展现地图,当然出土的古地图还是能让我们见证地图的发展过程。 C.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有独特的脉络,早期古地图比较简略,比例尺绘制法的出 现则使古地图设计规范起来,而地图符号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的一大进步。 D.地图测量与绘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图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裴 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 早 600 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 B.《放马滩地图》是能够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 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 C.目前所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 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 制的标准。 D.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 “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试题,完成 4~7 题。(19 分)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 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 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 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 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
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 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 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 加太仆少卿,仍渲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 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 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 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 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 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 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晩,遺使赐以 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 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 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 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 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 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 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 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 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 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 百姓,人家,民间。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 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 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 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 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 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 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 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 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 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 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 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 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 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 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 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 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 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 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 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 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 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 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 百姓,人家,民间。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 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 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 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 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 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 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 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 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 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9.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 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 蕴的两句诗是“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天之景的名句是“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顶着橡树的牛犊 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 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 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 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 誉。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 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 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 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 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 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 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 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9.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 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 分,共 5 分) ⑴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 ______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⑵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 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天之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顶着橡树的牛犊 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 8 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 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 20 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 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 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 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 誉。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 本质性的问题: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
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 刊检査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査制度”,而苏联 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 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 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 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 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 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 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 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 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 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 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4年后,作 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 美国 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 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197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 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楂和 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同年10月,美 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但随后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 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 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 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 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的牛犊那样,横冲直撞。 1994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归 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年拒领叶利钦颁 发的圣安德烈勋章。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叶利钦在回 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 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 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 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 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 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 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 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 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总结自己的 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 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他这个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 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1967 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 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 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1968 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 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 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 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 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 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 年,因为“在 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 的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 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 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 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 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 20 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4 年后,作 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 美国。 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 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1974 年 2 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 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楂和 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同年 10 月,美 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但随后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 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 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 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 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的牛犊那样,横冲直撞。 1994 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归 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 年拒领叶利钦颁 发的圣安德烈勋章。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叶利钦在回 忆录中写道:“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 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 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 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 年 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 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 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2007 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7 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 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 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总结自己的 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 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他这个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 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