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国的 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 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 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畴。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人 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 个正确的认定。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 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 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 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 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 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宇就能表达。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 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 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 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实证主义的方 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 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 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 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 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 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 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长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文字的简化是文 字形成以后的运作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根据种种依据推断,中国古汉字最早出 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 语言。 B.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 字 C.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 相成 D.对没有完整实证材料的事物,哪怕理应存在或实际有过,也应该认定其不存 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蚌埠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国的 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 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 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畴。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人 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 一个正确的认定。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 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 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 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 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 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宇就能表达。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 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 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 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实证主义的方 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 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 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 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 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 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 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长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文字的简化是文 字形成以后的运作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根据种种依据推断,中国古汉字最早出 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 语言。 B.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 字。 C.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 相成。 D.对没有完整实证材料的事物,哪怕理应存在或实际有过,也应该认定其不存 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 的观点。 B.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 层层深入。 C.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出现时文字的存 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 D.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 代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 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B.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 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C.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事,而甲骨文存在一些非常简练的书体,所以 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 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咀上去埋葬。到了 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 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殚。翠翠哑着喉 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 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 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于是碧溪咀便只剩下三个人, 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 咀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咀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髙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 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 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 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 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 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 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 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 如何流行
A.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 的观点。 B.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 层层深入。 C.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出现时文字的存 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 D.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 代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 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B.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 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C.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事,而甲骨文存在一些非常简练的书体,所以 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 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到了 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 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翠翠哑着喉 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 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 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 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 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 岨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 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 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 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 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 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 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 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 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 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咀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 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丕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 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 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 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 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 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 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 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咀等,等到二老驾船回 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咀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 在碧溪咀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咀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 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 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 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 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爷爷的死使翠翠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 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B.小说中的白塔具有象征意味,结尾圮坍了的白塔得以重建,说明无论社会怎 么演变,美好的人性都不能坍塌,表现了作者重建美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C.小说选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既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 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质朴、善良、热忧的美好人性 D.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 “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5.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5分) 6.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材料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髙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 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 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 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 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 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 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 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 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 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 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 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 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 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 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 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 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 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 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爷爷的死使翠翠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 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B.小说中的白塔具有象征意味,结尾圮坍了的白塔得以重建,说明无论社会怎 么演变,美好的人性都不能坍塌,表现了作者重建美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C.小说选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既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 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质朴、善良、热忧的美好人性。 D.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 “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5.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5 分) 6.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材料一: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 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 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 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 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我国仍需下更大决心、花 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査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 是我国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 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 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中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统计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 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髙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 利因素。《报告》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 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 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 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 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 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 热烈关注 已近百岁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 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 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 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晩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 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 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是因为先进的 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文字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 回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 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 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 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我国仍需下更大决心、花 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 是我国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 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 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 10 年中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统计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 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 利因素。《报告》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 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 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 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 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 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 热烈关注。 已近百岁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 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 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 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 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 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是因为先进的 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文字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 回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 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材料三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 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材料四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 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 渐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 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 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 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 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 ,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 能,不宜以威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 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 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 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 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 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 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故鲜传世。 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 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 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平?必吏受赇教之尔。” 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 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 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 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 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 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 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 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C.材料三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 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材料四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 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 渐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 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 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 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 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 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 能,不宜以威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 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 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 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 御 史 知 杂 事,擢 天 章 阁 待 制、知 谏 院。 转 运 使 制 禄 与 郡 守 殊, 时 有 用 弹 劾 夺 节 及 老 疾 请 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 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故鲜传世。 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 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 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 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 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 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 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 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 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 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 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