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精校整理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卷型:A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 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 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棱角/菱形室息/对峙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 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 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 更加有名了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精校整理 ·1·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卷型:A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 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 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 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 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 更加有名了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精校整理 A.叹为观止B.戎马倥偬C.名不见经传D.不容置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 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 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 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 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①⑤③④⑥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③⑤②①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辅,据西山,象昇击却 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毎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 识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 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 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 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精校整理 ·2· A.叹为观止 B. 戎马倥偬 C. 名不见经传 D. 不容置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 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 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 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 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 5—9 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 辅,据西山,象昇击却 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 识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 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 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 “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精校整理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 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 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遺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 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口 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土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 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 而多象昇。 赞日: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住】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次顺义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然事多口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口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口死 A.①因②且③乃 B.①为②而③以 C.①因②而③以 D.①为②且③乃 7.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减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精校整理 ·3·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 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 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 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 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 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住】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顺义 驻扎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为 ②且 ③乃 7.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精校整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1.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何时可掇?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 ;险以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精校整理 ·4·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 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 分)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 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11.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精校整理 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 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 互相传递,可以i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 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 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 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 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 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 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 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 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 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 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 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 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 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 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 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 存在今天—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精校整理 ·5· 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 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 互相传递,可以 i 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 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 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 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 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 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 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 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 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 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 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 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 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 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 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 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 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