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岀谋划策,敬事汉朝, 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 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 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 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 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 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 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 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 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 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 多么的坚定呀。 五、【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髙三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这段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 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髙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不扬落职候 勘拱罢事白起故宣。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 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 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 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 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 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 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 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 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 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 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彀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 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 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 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 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髙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B.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髙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 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 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 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 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 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 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 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 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 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 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 多么的坚定呀。 五、【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这段文言 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 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 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 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 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 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 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 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 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 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 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 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 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 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 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 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 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C.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D.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此处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法复核,其首长为大理寺卿,北齐设置, 隋唐之后沿之。 B.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文中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 左、出、进等。 D.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 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 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 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 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答案】 19.D 20.(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 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译出大意;“按”“憾”“讽”三处)学科#网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 置不答复。 译出大意;“推毂”“耆硕”“寝”三处)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 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错,第 段写到孙丕扬得罪高拱,后来髙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第三段写得罪张居正,后来是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可见并非都是 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 事白起故官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理,此处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法复核,其首长为大理寺卿,北齐设置, 隋唐之后沿之。 B. 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 拜,有“授予官职”之意,文中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 左、出、进等。 D.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 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 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 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 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 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 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 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答案】 17.B 18.C 19.D 20.(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 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译出大意;“按”“憾”“讽”三处)学科#网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 置不答复。 (译出大意;“推毂”“耆硕”“寝”三处)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 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错,第一 段写到孙丕扬得罪高拱,后来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第三段写得罪张居正,后来是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可见并非都是 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 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査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 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 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 办。髙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 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増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 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 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 托病辞官回归故里。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巡视陕西的 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 贿。知府派遣官吏告知御史,官吏(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告知,张 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孙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 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 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 “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 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 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 罢除了 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 他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 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 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 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肉刑、死刑 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 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 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扬改任左都御史。 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是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用来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 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虽然 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 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 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 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六、【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 各题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 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十擢第累迁 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十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 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 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 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 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 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 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 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 托病辞官回归故里。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巡视陕西的 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 贿。知府派遣官吏告知御史,官吏(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告知,张 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孙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 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 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 “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 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 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 罢除了。 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 他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 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 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 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肉刑、死刑 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 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 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扬改任左都御史。 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是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用来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 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虽然 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 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 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 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六、【18 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月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 各题。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 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 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 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唐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 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 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 丞。时有道十许岩十、瞽者马道殷岀入禁庭,骤夲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 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 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 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庯,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 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 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庯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 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 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 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 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 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 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 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 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 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 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来 源:Z§xx§k.Com] A.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 称江表 B.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光逢世出名门。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 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 B.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唐朝光化年中,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 五六年断绝交往;入梁为官,七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退休。 C.赵光逢清净寡欲,端正沉默。弟弟赵光允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赵光逢在门 上题字提醒,女道士寄放黄金在他家里,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 D.赵光逢做事深谋远虑。在改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时,赵光逢放柳璨及第,所 以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凭借老师的身份得以回到朝廷担仼要职。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唐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 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 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 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 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 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 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 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 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 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 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 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 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 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 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 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 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 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 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 源:Z§xx§k.Com] A. 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 称江表。 B. 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 诰。 C.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 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光逢世出名门。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 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 B. 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唐朝光化年中,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 五六年断绝交往;入梁为官,七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退休。 C. 赵光逢清净寡欲,端正沉默。弟弟赵光允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赵光逢在门 上题字提醒,女道士寄放黄金在他家里,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 D. 赵光逢做事深谋远虑。在改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时,赵光逢放柳璨及第,所 以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凭借老师的身份得以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 者众。 (2)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答案】 24.(1)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 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瞽者”、“禁廷”、“骤”、“左道”)学.科 网 (2)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 往,有五六年之久 (“素”、“及”“挂冠”“屏绝”)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 意,然后根据文意进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 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 赵隐任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记载 光裔是光启三年考中进士接连调任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任膳部郎中、知制 诰,季述被废立之后,旅居游历江南以避祸患,岭南人刘隐深礼待他,奏明朝廷 让他担任副使,于是光裔定居岭外。)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像“玉界 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 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 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 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都受到 法纪制伏,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中,王道 衰退,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 隐居,断绝交往,有五六年之久。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 (《唐摭言》记载: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以后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当 时柳璨从皇宫得到重用,光逢才以左丞的身份调入朝廷。)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 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 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唐 摭言》记载:光逢接受大任,担任要职十多年,七次上表请求退休,最后以司空 的身份退休。)过了两年朝廷又征召他任命为上相
(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 者众。 (2)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答案】 21.B 22.A 23.D 24.(1)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 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瞽者”、“禁廷”、“骤”、“左道”)学.科 网 (2)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 往,有五六年之久。 (“素”、 “及”“挂冠”“屏绝”)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 意,然后根据文意进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 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 赵隐任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记载: 光裔是光启三年考中进士接连调任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任膳部郎中、知制 诰,季述被废立之后,旅居游历江南以避祸患,岭南人刘隐深礼待他,奏明朝廷 让他担任副使,于是光裔定居岭外。)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像“玉界 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 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 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 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都受到 法纪制伏,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中,王道 衰退,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 隐居,断绝交往,有五六年之久。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 (《唐摭言》记载: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以后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当 时柳璨从皇宫得到重用,光逢才以左丞的身份调入朝廷。)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 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 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唐 摭言》记载:光逢接受大任,担任要职十多年,七次上表请求退休,最后以司空 的身份退休。)过了两年朝廷又征召他任命为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