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 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三、【18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各题。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 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 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 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 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佑元年,省臣奏:“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帝曰:“世延 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明年,仁宗崩, 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 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帖木迭儿遣使督追 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蛄木迭儿更以它事白 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 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 中书政务,专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四 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 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 台从之/所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 台从之/所活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 台从之/所活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 /从之所活者众。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 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佑”“仁宗”“至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世延年轻有为。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 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赵世延怜惜百姓。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 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 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三、【18 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各题。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 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 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 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 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佑元年,省臣奏:“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帝曰:“世延 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明年,仁宗崩, 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 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帖木迭儿遣使督追 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 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 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 中书政务,专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四 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一 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 台从之/所活者众。 B.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 台从之/所活者众。 C.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 台从之/所活者众。 D.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 /从之所活者众。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 “弱冠”指男子 20 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 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 “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 “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佑”“仁宗”“至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世延年轻有为。20 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 岁被授予承 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 赵世延怜惜百姓。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 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赵世延备受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 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赵世延屡遭陷害。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 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答案】 9.B 11.C 12.(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 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先找文中的名词,因为名词在句中不是作主语就 是作宾语。如“世延、 参考译文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 与现象的学说。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 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 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十年,授安西路总管。安 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 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 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 还。”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 延佑元年,省臣奏:“近奉诏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帝说:“世 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居右。”于是授中书参 知政事。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 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并指对,至夔路 遇赦。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帖木迭儿派使者强迫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 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帖木迭儿又拿其他 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 被囚禁了两年。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得旨出狱,回家养病。不久, 帖木迭儿死,这件事才罢休 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臣衰 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皇帝说“: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 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这年秋 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至正二年,谥号文忠。 四、【18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列小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 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
C. 赵世延备受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 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 赵世延屡遭陷害。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 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答案】 9.B 10.D 11.C 12.(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 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先找文中的名词,因为名词在句中不是作主语就 是作宾语。如“世延、 参考译文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 与现象的学说。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 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 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十年,授安西路总管。安 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 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 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 还。”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 延佑元年,省臣奏:“近奉诏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帝说:“世 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居右。”于是授中书参 知政事。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 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并指对,至夔路 遇赦。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帖木迭儿派使者强迫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 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帖木迭儿又拿其他 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 被囚禁了两年。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得旨出狱,回家养病。不久, 帖木迭儿死,这件事才罢休。 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臣衰 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皇帝说“: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 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这年秋 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至正二年,谥号文忠。 四、【18 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列小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 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
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 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 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 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 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 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土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 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 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 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 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 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 “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 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 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 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 官吏的制度。 C.哀帝的“哀”是公谥。公谥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 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 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 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彪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用来感动隗嚣, 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因此避走河西
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 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 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 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 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 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 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 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 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 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 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 “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 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 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 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B.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 官吏的制度。 C. 哀帝的“哀”是公谥。公谥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 D.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 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 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用来感动隗嚣, 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因此避走河西
B.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他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他一起商议的,窦融 据实禀报。皇帝早就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 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C.班彪多次上书请奏,皇帝每次都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 百姓的爱戴。 D.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2)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 总西河以拒隗嚣 【答案】 13.A 14.B 16.(1)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 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 (2)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 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査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根据重要固定词语动词“上 才”排除B、C,句中重要虚词“以”排除B、D两项,最后得出答案是A 点睛:断句时应注意“四要”。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二、要 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三、要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 断则不断。四、要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 14.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都是自上而 下选拔官员”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点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 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 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 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 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 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 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 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15.C项,“多次上奏,皇帝都”错误,原文只提他“书奏上后,皇帝采纳了” 并没有说道“每次”“都”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 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 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 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2)整个 事件的概括;(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 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归
B. 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他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他一起商议的,窦融 据实禀报。皇帝早就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 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C. 班彪多次上书请奏,皇帝每次都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 百姓的爱戴。 D. 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2) 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 总西河以拒隗嚣。 【答案】 13.A 14.B 15.C 16.(1) 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 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 (2)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 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根据重要固定词语动词“上 才”排除 B、C,句中重要虚词“以”排除 B、D 两项,最后得出答案是 A。 点睛:断句时应注意“四要”。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二、要 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三、要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 断则不断。四、要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 14.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都是自上而 下选拔官员”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点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 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 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 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 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 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 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 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15.C 项,“多次上奏,皇帝都”错误,原文只提他 “书奏上后,皇帝采纳了”。 并没有说道“每次”“都”。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 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 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 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2)整个 事件的概括;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 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及其 细节进行归纳,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 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 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 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 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 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 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 的分析或概括。 6.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 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 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关键词:“发”“假号”“辞”“以为”“寝”“乃”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 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 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 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 有步骤:解词—一串意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 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 用意译。 参考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 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 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 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 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 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 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 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 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 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 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 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 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 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 可想而知了。”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 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 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班 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 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 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及其 细节进行归纳,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 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 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 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 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 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 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 的分析或概括。 16.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 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 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关键词:“发”“假号”“辞”“以为”“寝”“乃”。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 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 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 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 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 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 用意译。 参考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 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 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 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 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 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 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 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 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 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 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 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 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 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 可想而知了。”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 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 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班 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 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 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