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封前 2018全国卷I高考压轴卷 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 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 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 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 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 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岀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 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 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 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 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 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绝密★启封前 2018 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 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 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 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 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 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 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 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 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 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 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 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 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 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 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昰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 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 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 服力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 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 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 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 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 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 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 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 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 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 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 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 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 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 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 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 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 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 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 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 那条深蓝色的头中,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 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 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 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 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 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 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 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 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 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 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 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 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 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 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 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 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 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 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 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 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 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 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 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 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 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 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 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 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 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 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 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 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 地站着,日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夭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 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 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 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 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 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作品简要概括。(5分) 6.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 性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 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毎一个离开 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 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 30 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 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 年 1 月 5 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 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 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 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 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 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 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作品简要概括。(5 分) ▲ ▲ 6.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 性?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 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 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
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 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 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 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妤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 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眀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 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 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 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 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 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日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赀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 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 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綜艺界清流涌现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 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日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 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 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
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 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 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 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 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 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 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 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 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 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 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 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 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 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 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