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 语文 2018.5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 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 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 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 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 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 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 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 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一一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 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 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 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 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 “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 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 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 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 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 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 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 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 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 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 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3分) 中国画主要通_、和_,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2分)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 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 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 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润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2018 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 语 文 2018.5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 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 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 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 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 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 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 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 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 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 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 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 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 “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 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 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 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 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 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 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 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 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 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 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3 分) 中国画主要通 、 和 ,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2 分)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 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 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 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C.《挥扇仕女图》描绘了众多妃嫔和宫女形象。画面色彩丰富,冷暖色调相互 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勾画出了人物 的种种体态。 D.《寒江独钓图》画面:扁舟一叶,一渔翁持竿独钓其上,除了两三道微波外, 别无他物。画面大片留白,既是水,也是天;空旷渺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3.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3分)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 言谈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 对青衣的造型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用青色的 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在我 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 的虚拟程式。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 我国戏曲舞台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家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 基 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 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 等。由于不用布景,舞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孙悟空一个筋 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的。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 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 拟的程式反映真实。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 朴素之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创造美 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 动的、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曹禺认为好的 戏剧语言是朴素的、自然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 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茅盾创作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 语言简洁而朴素。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 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表现出来。 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口吻 “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 这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4.下面填入“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 B.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由虚到实的过程 C.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虚生实的过程 D.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以实代虚的过程 5.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虚拟程式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的主要特点和作用。(3 分) 6.依据“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科”有什么作用?哪处能够体现戏曲中 的虚拟程式,为什么?(3分) 链接材料:《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 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C.《挥扇仕女图》描绘了众多妃嫔和宫女形象。画面色彩丰富,冷暖色调相互 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勾画出了人物 的种种体态。 D.《寒江独钓图》画面:扁舟一叶,一渔翁持竿独钓其上,除了两三道微波外, 别无他物。画面大片留白,既是水,也是天;空旷渺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3.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3 分)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 言谈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 对青衣的造型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用青色的 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在我 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 的虚拟程式。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 我国戏曲舞台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家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 , , 。基 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 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 等。由于不用布景,舞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孙悟空一个筋 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的。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 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 拟的程式反映真实。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 朴素之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创造美, 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 动的、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曹禺认为好的 戏剧语言是朴素的、自然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 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茅盾创作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 语言简洁而朴素。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 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表现出来。 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 “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口吻”, “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 这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4.下面填入“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 B.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由虚到实的过程 C.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虚生实的过程 D.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以实代虚的过程 5.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虚拟程式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的主要特点和作用。(3 分) 6.依据“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科”有什么作用?哪处能够体现戏曲中 的虚拟程式,为什么?(3 分) 链接材料:《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 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 (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 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 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 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 练挂旗上科)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 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 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 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 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 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 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 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 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 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 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 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 《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 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 美。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 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 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 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 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一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一一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 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 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 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 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 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 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 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 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 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 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7.依据“材料三”,下面不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一项是(2分)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 (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 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 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 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 练挂旗上科)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 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 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 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 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 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 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 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 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 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 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 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 《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 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 美。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 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 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 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 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 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 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 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 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 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 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 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 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 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 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7.依据“材料三”,下面不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一项是(2 分)
A.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义务植树的绿色行动,美化环 境 B.节假日结伴骑自行车或者驱车自驾远游,饱览壮丽山川美景时,不忘烧烤野炊。 C.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用餐,或者朋友饭店聚餐,一律实行“光盘行 D.购物拒绝一次性塑料袋,自己准备布袋;穿戴拒绝皮草和珠光宝气,讲究适度 8.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朴素美”,与“材料三”倡导的“生态文明 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加以比较,说说两者的不同点都有哪些。(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 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谒者曰:“妾三逐 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摒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 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 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 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獠晛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撩也国家屋 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 不可不审也。”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也,外比内比 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麦 子,是外比内比也 共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 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未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 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 “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 敬螳螂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 曰:“善。”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 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谓也 颂日: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 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榱撩:culo房椽。比目之鱼:相传比目鱼往往并肩而行,可以用来喻指 贤臣对明君的忠心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女造襄王之门造:到 B.左右复于王复:回禀 C.王辍食吐哺面起哺: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审:审判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三逐于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每年 3 月 12 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义务植树的绿色行动,美化环 境。 B.节假日结伴骑自行车或者驱车自驾远游,饱览壮丽山川美景时,不忘烧烤野炊。 C.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用餐,或者朋友饭店聚餐,一律实行“光盘行 动”。 D.购物拒绝一次性塑料袋,自己准备布袋;穿戴拒绝皮草和珠光宝气,讲究适度。 8.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朴素美”,与“材料三”倡导的“生态文明 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加以比较,说说两者的不同点都有哪些。(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 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谒者曰: “妾三逐 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摒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 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 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 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 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 不可不审也。” 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也,外比内比, 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 子,是外比内比也。” 共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 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未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 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 “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 敬螳螂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 曰:“善。”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 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此之谓也。 颂日: 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 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榱橑:cu lo 房椽。比目之鱼:相传比目鱼往往并肩而行,可以用来喻指 贤臣对明君的忠心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 B.左右复于王 复: 回禀 C.王辍食吐哺面起 哺: 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 审判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蛟龙生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过时无所容 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 B.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外边里面并 C.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大王如果能够真诚地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任用的 D.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撩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撩也/国家 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撩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撩也/〈国 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撩也/ 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撩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撩也/国家 屋也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 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 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 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 常人,所以不顾左右的态度,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 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齐襄王与孤逐女谈后“遂尊相,敬而事之”。根据文意回答,齐襄王这样做的原 因是什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 指春天。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3 分) A.过时无所容 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 B.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外边里面并 行 C.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大王如果能够真诚地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任用的 D.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 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 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 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 屋也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 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 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 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 常人,所以不顾左右的态度,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 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1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 分) 齐襄王与孤逐女谈后“遂尊相,敬而事之”。根据文意回答,齐襄王这样做的原 因是什么?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 指春天。 1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