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全国卷语文模拟试卷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 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 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 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 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 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 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 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 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 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 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 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 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 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 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 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 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 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 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 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 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 畴
2019 届高三全国卷语文模拟试卷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 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 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 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 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 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 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 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 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 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 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 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 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 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 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 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 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 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 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 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 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 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 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 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下列动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 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 的色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 的表意可以随汉了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注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 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 台决策服务APP(应用程序)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 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 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 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下列动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 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 的色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 的表意可以随汉了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注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 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8 月 10 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 台决策服务 APP(应用程序)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 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工作组下一步 会更加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 体系,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 具有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 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 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 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千米分辨率、2.5千米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 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 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 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 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千米)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工作组下一步 会更加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 体系,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 具有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 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 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 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 3 千米分辨率、2.5 千米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 小时 10 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 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 3 个要素,网格预报 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 4 大类、18 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 10 天内基本要素逐 3 小时预报,3 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 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 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 千米)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毫无 “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 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 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 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 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 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 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 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 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 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 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 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 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 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 预报员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言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毫无 “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 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 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 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 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 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 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 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 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 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 阶段凭借多年经验 “培养”机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 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 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 滚动、全覆盖、全要素、 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 预报员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言。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 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 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 评总结東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 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 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一一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 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 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 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 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 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 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 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 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 说,而故意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 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 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 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 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 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 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 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 他的眼睛发光了,看 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 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 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 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 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 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 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 说,而故意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