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 【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 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 “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 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 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2.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 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 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 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 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诗词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 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E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和夸张大胆” 在诗中没有或不典型,故选CE。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査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 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 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査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 六首。看诗意应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 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 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诗歌鉴赏练习 一、【18 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 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 “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 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 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 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E 2.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 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 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 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 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 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E 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和夸张大胆” 在诗中没有或不典型,故选 CE。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 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 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 二十六首。看诗意应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 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 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 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二、【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 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 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 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 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 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 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 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 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 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 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 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案】 3. AC 4.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 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 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 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 节奏感强。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 项,“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非曲折 缠绵,是直接抒发。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设置的 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学科@网
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 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二、【18 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 12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 一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 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 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 113 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 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 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 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 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 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 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 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 沉。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 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案】 3.AC 4.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 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②正如屈原以美 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 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③ 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 节奏感强。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 项,“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 项,非曲折 缠绵,是直接抒发。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设置的 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学科@网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中说“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 时批‘《离骚》遗响’” 三、【18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 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 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 叹 E.诗人以“水北流”与“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 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 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 6.“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 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 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 考查题,考査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回想它秋天时荒 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从诗中来看,景依旧是迟日繁 华,而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 追溯昔日的“乐”。E项,“孤独、悲愤之情”分析欠妥当,“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从“怜”可以知道,这里要表达的应是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6.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相同,这是 点睛: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包括修辞手法、描 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但本题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 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 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本诗中,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 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远 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杜甫的诗句也是如此,借花、 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中说“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 时批‘《离骚》遗响’”, 三、【18 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 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 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 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 叹。 E. 诗人以“水北流”与“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 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 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 5.AE 6.“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 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 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 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回想它秋天时荒 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从诗中来看,景依旧是迟日繁 华,而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 追溯昔日的“乐”。E 项,“孤独、悲愤之情”分析欠妥当,“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从“怜”可以知道,这里要表达的应是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6.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相同,这是 点睛: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包括修辞手法、描 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但本题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 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 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本诗中,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 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远 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杜甫的诗句也是如此,借花、 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18届湖北省鄂南髙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 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 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 应:不顾。 7.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 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 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 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 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 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8.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 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 8.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 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 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 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 7.试题分析:A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C项,热爱 雄壮的边塞生活,及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 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 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 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 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虚实相生 五、【18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上学期语文训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四、【18 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 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 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 应:不顾。 7.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 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 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 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 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 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8.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 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 7.AC 8.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 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 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 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 7.试题分析:A 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C 项,热爱 雄壮的边塞生活,及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 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 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 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 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虚实相生”。 五、【18 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上学期语文训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 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9.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 闹景象。 B.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 仙境界。 C.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 尬之状。 D.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 冷中来。 E.“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 人的孤独。 10.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9. AD 10.①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词作描写想象中汴京元宵夜晚的繁荣景象, 以乐景写哀情,表现愁苦的心境。②直抒胸臆。“江南憔悴客”表现自己憔悴无 奈的内心。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屏风畔冷香凝”“窗破月寻人”表现了 词人的孤独寂寞。 【解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 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 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以乐景写哀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 具体的解释。 六、【18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髙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 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 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 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 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 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 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 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9.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 闹景象。 B. 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 仙境界。 C. 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 尬之状。 D. 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 冷中来。 E. “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 人的孤独。 10.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9.AD 10.①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词作描写想象中汴京元宵夜晚的繁荣景象, 以乐景写哀情,表现愁苦的心境。②直抒胸臆。“江南憔悴客”表现自己憔悴无 奈的内心。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屏风畔冷香凝”“窗破月寻人”表现了 词人的孤独寂寞。 【解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 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 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以乐景写哀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 具体的解释。 六、【18 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 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 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 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 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 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 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 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 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 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 “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 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