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1】:201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句子理解之修辞篇 、(2010·山东省聊城市,15-20,24分) 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 从没打过人…… 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③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冋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 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 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④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 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 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⑤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 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⑥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 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夭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 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 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 后一件武器一一这就是殴打。 ⑦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 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⑧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一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 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⑨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 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 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 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 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 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⑩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 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①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 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 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 第四专题【1】:2010 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句子理解之修辞篇 1、(2010·山东省聊城市,15-20,24 分) 我为什么打你全品中考网 毕淑敏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 从没打过人……全品中考网 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③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 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 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全品中 考网 ④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 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 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全品中考 网 ⑤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 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全 品中考网 ⑥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 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 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 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 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⑦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 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⑧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 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⑨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 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 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 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 10 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 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 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⑩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 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⑪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 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 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⑩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①B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原文略有改动) 16.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如何?(3分) 16、比喻。把孩子的话比作爬山虎的卷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听到孩子的话后,内心又满又乱的状态。 2、(2010·甘肃省兰州市,16-20,20分)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 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50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 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 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那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作 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 的苇芽脱颖而岀。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髙,绽开一片 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 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二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 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 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 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 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 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 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 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 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 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菅草长长白白嫩 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 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 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 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 2
2 ⑫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⑬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原文略有改动) 16.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如何?( 3 分) 16、比喻。把孩子的话比作爬山虎的卷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听到孩子的话后,内心又满又乱的状态。 2、(2010·甘肃省兰州市,16—20,20 分)阅读下文,完成 16—20 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 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50 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 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 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那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作 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 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 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 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 一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 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 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 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 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 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 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 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 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 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菅草长长白白嫩 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 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 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 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 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 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 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 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 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4)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4)内容2分,效果2分。 A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2 分) 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 给人的愉悦之情。(2分) 3、(2010·湖北省襄樊市,17-21,×分)阅读记叙文《雪中小卓玛》,完成17-21题。(13分)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 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凊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 “谢谢 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 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 上学了没有?″“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 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 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 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 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 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3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 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 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 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 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 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4)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 A、B 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 分) (4)内容 2 分,效果 2 分。 A 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2 分) B 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 给人的愉悦之情。(2 分) 3、(2010·湖北省襄樊市,17-21,×分)阅读记叙文《雪中小卓玛》,完成 17-21 题。(13 分)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 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 “谢谢!” 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 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 “上学了没有?”“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 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 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 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 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 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 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岀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 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 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 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 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暧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 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責藏高原上的楚楚可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 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目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 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那怕只是一顶简陋的 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 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 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有改动) 20.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 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3分) 2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火”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3 分,簦出修辞手法1分,答出含义2分,若答不出括号中内容不扣分) 4、(2010,广西省桂林市,19-24,18分)阅读《惊蛰》一文,完成各题 惊蛰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 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 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 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 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 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 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 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 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
4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 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 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 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 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 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 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 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 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那怕只是一顶简陋的 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 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 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摘自《人民日报》2010 年 4 月 28 日,有改动) 20.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 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3 分) 2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3 分,答出修辞手法 1 分,答出含义 2 分,若答不出括号中内容不扣分) 4、(2010,广西省桂林市,19—24,18 分 )阅读《惊蛰》一文,完成各题: 惊 蛰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 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 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 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 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 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 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 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 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
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 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 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 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 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3).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比喻句(1分),形象贴切地(1分)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1分) 5、(2010,贵州省遵义市,9-13,16分)阅读《走远了再关门》,完成各题: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 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 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有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 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 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 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 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 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一教室。只见儿子歪歪扭扭地填了一个“跑进”。我立刻火冒三 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 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要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 过去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 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已关在房间里, 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 狭隘。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 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 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 yin yun烟云 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4).第⑧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4)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震撼、愧疚 6、(2010,浙江省杭州市,11-18,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5 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 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 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 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 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3).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3)比喻句(1 分),形象贴切地(1 分)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1 分) 5、(2010,贵州省遵义市,9—13,16 分)阅读《走远了再关门》,完成各题: ①QQ 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 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 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有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 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 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 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 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 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教室。只见儿子歪歪扭扭地填了一个“跑进”。我立刻火冒三 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 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要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 过去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08 年 12 月 22 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 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 狭隘。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 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 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 yūn 烟云 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4).第⑧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震撼、愧疚 6、(2010,浙江省杭州市,11—18,16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全品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