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在“综合性学习”中规定:“能提岀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硏 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 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由 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体现了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学 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中考的着眼点主要也就放在了“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 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 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考查上 题型分析:综合性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一般是确立一个主题,进行系列活动。主要的考 查方式有 1.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设计调查方式,写出调查结果,介绍名著内容等。 2.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介绍家乡名人,关注家乡建设,彰显城市精神, 3.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劝说、辩论 4.围绕某一名人进行系列活动 考查形式:取刊名、网名,发邮件、帖子,写颁奖词、串联词、创刊词、导游词,拟标 语、广告词、对联,完成调查报告,设计活动方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建议 或者以图表分析转述的形式出现,或者转述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探究现象,等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题将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基础性 和综合性紧密结合,生活化和实用化紧密结合,人文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开放性和可操作 性紧密结合,是今后综合性学习题命题的主要发展方向 解题思路点示:综合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为了能很好地完成综合性学习内容, 平时就要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为答题准备一些实际经验,比如:搜集家乡的名人逸事、名 优特产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模拟辩论会,做主持人:出黑板报:写编者按:等。特 别要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并力求拥有自己的看法,比如:2008年关注的社会热点话 题是“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2009年关注的热点话题比较庞杂,如“读书月”地球一小 时”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关注民俗民风国庆六十周年”等等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答题。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学习题中,关于地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在“综合性学习”中规定:“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 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 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由 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体现了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学 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中考的着眼点主要也就放在了“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 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 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考查上。 题型分析:综合性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一般是确立一个主题,进行系列活动。主要的考 查方式有: 1.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设计调查方式,写出调查结果,介绍名著内容等。 2.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介绍家乡名人,关注家乡建设,彰显城市精神。 3.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劝说、辩论。 4.围绕某一名人进行系列活动。 考查形式:取刊名、网名,发邮件、帖子,写颁奖词、串联词、创刊词、导游词,拟标 语、广告词、对联,完成调查报告,设计活动方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建议, 或者以图表分析转述的形式出现,或者转述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探究现象,等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题将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基础性 和综合性紧密结合,生活化和实用化紧密结合,人文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开放性和可操作 性紧密结合,是今后综合性学习题命题的主要发展方向。 解题思路点示:综合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为了能很好地完成综合性学习内容, 平时就要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为答题准备一些实际经验,比如:搜集家乡的名人逸事、名 优特产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模拟辩论会,做主持人;出黑板报;写编者按;等。特 别要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并力求拥有自己的看法,比如:2008 年关注的社会热点话 题是“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2009 年关注的热点话题比较庞杂,如“读书月”“地球一小 时”“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关注民俗民风”“国庆六十周年”等等。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答题。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学习题中,关于地
方名人的姓名、事迹以及名优特产、风景名胜等的回答,要准确明了,不能张冠李戴:为家 乡写标语、提建议时,要满含热爱家乡的情感,歌颂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与口语 交际题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题,答题时要遵循口语交际的特点,注意语言要与场合、人物 的身份相符,表述简明连贯得体;与名著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题,要按照名著的要求来回 答:至于取网名、刊物名,写广告标语等,主要遵循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有鼓动性和号召 力的原则来答题。 典型例题透视 例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 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 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 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 称。(1分)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3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 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方名人的姓名、事迹以及名优特产、风景名胜等的回答,要准确明了,不能张冠李戴;为家 乡写标语、提建议时,要满含热爱家乡的情感,歌颂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与口语 交际题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题,答题时要遵循口语交际的特点,注意语言要与场合、人物 的身份相符,表述简明连贯得体;与名著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学习题,要按照名著的要求来回 答;至于取网名、刊物名,写广告标语等,主要遵循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有鼓动性和号召 力的原则来答题。 典型例题透视 例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 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 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 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 称。(1 分)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3 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 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 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 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就此要举 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看法:(2分)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1分) (2009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答案:1.A中秋节B重阳节2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3.看 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 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透视: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实践考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积累、表达等多种能力。 整个题目围绕节日的文化常识及其相关的人物信息、文化积淀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关 注民风民俗,关注生活,关注传统文化。此题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 第1题“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化积淀,考生不仅要熟悉一些 有关节日的诗词,更要熟知每个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以及节日的由来。比如:中秋节望月思 乡盼团圆,重阳节登高望远怀亲人,清明节扫墓踏青寄哀思,等等。同学们只要在平时多积 累、多了解,解答这类题目并不难。第2题考査的是对节日习俗的了解程度。作为一个中国 学生,生活在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耳闻目睹之间,便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民风民俗, 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文化的传承。像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佩戴五彩线这样的事情,就 应该是同学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故事吧。第3题系情境表达题,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发 表观点,考査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宣传标语的拟写,实际上是把修辞方法对偶也综合 到了考查的内容中。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运用。 常见失误分析 例综合性学习(含1~3题,8分)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 壮成长。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同学们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为了展示学习成果,班上将开展 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节日习俗:、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 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 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就此要举 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 分) 看法:(2 分)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1 分) (2009 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答案:1.A.中秋节 B.重阳节 2.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3.看 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 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透视: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实践考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积累、表达等多种能力。 整个题目围绕节日的文化常识及其相关的人物信息、文化积淀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关 注民风民俗,关注生活,关注传统文化。此题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 第 1 题“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化积淀,考生不仅要熟悉一些 有关节日的诗词,更要熟知每个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以及节日的由来。比如:中秋节望月思 乡盼团圆,重阳节登高望远怀亲人,清明节扫墓踏青寄哀思,等等。同学们只要在平时多积 累、多了解,解答这类题目并不难。第 2 题考查的是对节日习俗的了解程度。作为一个中国 学生,生活在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耳闻目睹之间,便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民风民俗, 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文化的传承。像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佩戴五彩线这样的事情,就 应该是同学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故事吧。第 3 题系情境表达题,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发 表观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宣传标语的拟写,实际上是把修辞方法对偶也综合 到了考查的内容中。答题时,要注意分析运用。 常见失误分析 例综合性学习(含 1~3 题,8 分)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 壮成长。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同学们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为了展示学习成果,班上将开展 “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辨识作品 小晴收集了鲁迅的四篇作品,请你帮她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故乡》C.《父亲的病》D.《二十四孝图》 2.拟串联词 串联词一般需要在两个环节中间穿线搭桥,既要关照先前,画龙点睛,又要引导其后 渲染蓄势,把活动的两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恰到好处地调动活动的气氛 本次读书活动,有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小洋向同学们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 将由小云介绍《孔乙己》 。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要求:串联词要扣住 章内容,60~90字)(3分) 3.探究名言 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 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3分)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009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试题) 答案:1.B2.示例:刚才小洋带领我们体会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急切、兴 奋的心情,以及他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跟随小云去认识一位在 封建科举教育的毒害下走向死亡的读书人一孔乙己。(符合串联词要求,能围绕作品内容
1.辨识作品 小晴收集了鲁迅的四篇作品,请你帮她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2 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故乡》C.《父亲的病》D.《二十四孝图》 2.拟串联词 串联词一般需要在两个环节中间穿线搭桥,既要关照先前,画龙点睛,又要引导其后, 渲染蓄势,把活动的两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恰到好处地调动活动的气氛。 本次读书活动,有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小洋向同学们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 将由小云介绍《孔乙己》。 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要求:串联词要扣住 文章内容,60~90 字)(3 分) 3.探究名言 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 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3 分)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009 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试题) 答案:1.B2.示例:刚才小洋带领我们体会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急切、兴 奋的心情,以及他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跟随小云去认识一位在 封建科举教育的毒害下走向死亡的读书人——孔乙己。(符合串联词要求,能围绕作品内容
表述,语言简明流畅即可)3.示例:爱憎分明:珍借时间(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于 探索)。(意对即可)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査考生的阅读积累(作家作品及体裁辨识)、情境表达和概括探究 的能力 第1题,考査的是阅读积累,属基础层级考查。考生答题时可能由于对作品体裁辨识不 清,而造成误选。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接触到的鲁迅作品主要出自四部选集:回忆性散文 集《朝花夕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 集《呐喊》(如《故乡》《社戏》《孔乙己》),散文诗集《野草》(如《风筝》《雪》)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应联系 作品的主题与体裁,对其出处予以相应的积累,而不是机械性的记忆。《故乡》的创作,不 免会有作者自身生活体验的融入,甚至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但它是以往日生活为题材创作 的小说,因此不可将其等同为回忆性散文,而归入《朝花夕拾》中。 第2题,考査情境表达,融作品阅读、内容概括、语言表述于一体。写串联词,对于初 三毕业生并不陌生,加之题干中有对“串联词”特点及功用的解说,相信同学们都能把握得来 易误处在于,有些考生因为平时只是泛泛阅读,不能对作品内容予以准确概括,从而出现与 作品情节不符,甚至张冠李戴的表述。 第3题,考査对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属探究性考点。答题要领是认真品读每一则名 言,先将自己的概括写下来:然后求同存异,予以分析概括。如,第二条和第五条的共通之 处在于“珍借时间”:第二条与第四条都寓含“勤奋努力”之意:第三条与第四条,则都倡导 种“实践”探索”的精神。这道题的易误处在于,有些考生不能通盘考虑,只答一半,比如第 一条名言,如果根据“俯首甘为孺子牛”提炼出“甘于奉献”,这样的回答便失之片面。或者不 能深入地比较、探究,只写出名言的浅层意思,比如看过第二条名言后便答出“不计享受 等不得要领的概括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1.“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隆重开幕。世博会是与奥林匹克运动 会齐名的全球顶级盛事。此次世博会将历时184天,预计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届时,全球前来参观世博会的观众将达到7000万人次。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学 校学生会准备举办“走进世博会”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
表述,语言简明流畅即可)3.示例:爱憎分明;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于 探索)。(意对即可)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积累(作家作品及体裁辨识)、情境表达和概括探究 的能力。 第 1 题,考查的是阅读积累,属基础层级考查。考生答题时可能由于对作品体裁辨识不 清,而造成误选。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接触到的鲁迅作品主要出自四部选集:回忆性散文 集《朝花夕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 集《呐喊》(如《故乡》《社戏》《孔乙己》),散文诗集《野草》(如《风筝》《雪》),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应联系 作品的主题与体裁,对其出处予以相应的积累,而不是机械性的记忆。《故乡》的创作,不 免会有作者自身生活体验的融入,甚至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但它是以往日生活为题材创作 的小说,因此不可将其等同为回忆性散文,而归入《朝花夕拾》中。 第 2 题,考查情境表达,融作品阅读、内容概括、语言表述于一体。写串联词,对于初 三毕业生并不陌生,加之题干中有对“串联词”特点及功用的解说,相信同学们都能把握得来。 易误处在于,有些考生因为平时只是泛泛阅读,不能对作品内容予以准确概括,从而出现与 作品情节不符,甚至张冠李戴的表述。 第 3 题,考查对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属探究性考点。答题要领是认真品读每一则名 言,先将自己的概括写下来;然后求同存异,予以分析概括。如,第二条和第五条的共通之 处在于“珍惜时间”;第二条与第四条都寓含“勤奋努力”之意;第三条与第四条,则都倡导一 种“实践”“探索”的精神。这道题的易误处在于,有些考生不能通盘考虑,只答一半,比如第 一条名言,如果根据“俯首甘为孺子牛”提炼出“甘于奉献”,这样的回答便失之片面。或者不 能深入地比较、探究,只写出名言的浅层意思,比如看过第二条名言后便答出“不计享受” 等不得要领的概括。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1.“上海世博会”将于 2010 年 5 月 1 日在中国上海隆重开幕。世博会是与奥林匹克运动 会齐名的全球顶级盛事。此次世博会将历时 184 天,预计有 2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届时,全球前来参观世博会的观众将达到 7000 万人次。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学 校学生会准备举办“走进世博会”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