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 29 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 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 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 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 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子贡曰:“如有博筛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平?“子日:“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尧舜其犹粥者?夫仁者己欲文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1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于求诸 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 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一这些不是从自我中 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 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 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穌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 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 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性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 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而和反
30 乡土中国生育喇度 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卫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 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 社会,大异其趣。 为自已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 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 他栖性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 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 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 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 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 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 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 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 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 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 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 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 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面已。 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 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 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 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 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 义。 一一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 “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 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 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 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 “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 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 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 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 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 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 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 “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 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 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 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 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 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
32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 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 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 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 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 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 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 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 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 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 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耶稣称神是父亲,是个和每一个人共同的父亲,他甚至当着众 人的面否认了生育他的父母。为了要贯彻这“平等”,基督教的神 话中,耶酥是童贞女所生的。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这里 被否定了。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着 “公有”的团体,团体的代表一神,必须是无私的。每个“人子”, 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 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 一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 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 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 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可是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是在执行 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 的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是Minister,执 行团体权力的宜更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团体
维亲著私人的道德 33 的本身。这上帝和牧师、国家和政府的分别是不容混淆的。在基 督教历史里,人们一度再度地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 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旨。同样的,实际上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是 贯的,美国〈独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说:“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 来;假如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 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 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 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 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溢 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 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 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在陪衬 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 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 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这是差序格局中 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 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 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 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 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