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在这里我得一提这比较复杂的观念“仁”。依我以上所说的,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已的 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 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 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 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 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司马牛间仁。子日:“仁者其言也列。"日,“其言也刃,斯谓之仁已乎?”子 日:“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子日:“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日:“不知也”。又问。子日:“由也,千乘之国,可 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日,“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 为之幸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日:“赤也,束带立子朝,可使与宾客言, 不知其仁也。”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 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已复札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 间的道德要素了。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一恭不 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 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 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 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 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 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 要素。正等子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
维亲着私人的道德 35 具体的伦常关系。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 规念一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 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 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 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 并不如此。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平”一句中的忠,是“忠 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 衷之意。 子张问日:“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日,“忠矣。”这个忠字虽则 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子团体的“矢忠”。其实, 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 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 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 私之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 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盂子·尽心上篇) 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盂子日: “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日:“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授 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日:“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 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一这是说舜做了皇帝, 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 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 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 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
36 乡土中国生有喇度 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日:“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 之,何也?”孟子日:“封之也,或日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 有庫,有痺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 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 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 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 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 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 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 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 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 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 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 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 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 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家 族 我曾在以上两章中,从群己的关系上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 我也在那章里提出了若干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表明一些 在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所没有确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 下这些新的标记。这些标记并没有使我完全满意,而且也有容易 引起误会的地方。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 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他举出了家 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这些不是团体是什么?显然我们用同 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 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油团体格局中所形成 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别;后者称之作“社 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 群。在那位朋友所列举的各种社群中,大体上都属于我所渭社会 圈子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附带说明,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 中没有“团体”,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譬如钱会,即赊, 显然是属团体格局的: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 国乡土杜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 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也是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 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 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 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出来并不是多余的
38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 免除种种混淆。在这里我将接着根据这套概念去看中国乡土社会 中基本社群 一“家”的性质。 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 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 了的家庭”Expanded family。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 上却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祥性质上相同的“家庭” 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名词并不妥当,比较确 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 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在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 社会里“家”的区别。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决不是 在大小上,不是在这杜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 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 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在数目上说,前者比后者为多, 但在结构上说,后者却比前者为复杂,两者所用的原则不同。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 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 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 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 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 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 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 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 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 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 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关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