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字下乡 19 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 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 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 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 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 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 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 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 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 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 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 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 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惟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 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 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 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 传递经脸,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 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 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 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 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 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 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
20 乡土中国生有制度 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 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 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说了这许多话,也许足够指明了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了。 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 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 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但在文化中却是对的。没有 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 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 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 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 会。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 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 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 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 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 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 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 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 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 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 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 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
再论文字下乡 21 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 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 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 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 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 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 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 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 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 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 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 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 人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 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 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 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 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的戏,这个班子里 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 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 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 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人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 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
22 乡土中國生育制度 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 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 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 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党到 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 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 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 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下 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 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 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胖地”说起;不从 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 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 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 人就得循规蹈距。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 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 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 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 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 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 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 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
再论文字下乡 23 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 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境,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 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 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 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 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 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