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滥号:大致可分为褒扬、批评与同情三类。如表扬其功劳的有:经纬天地日文,布义行刚 日景,柔质慈民曰惠:批评其怠政的有:乱而不损日哀、好内远礼日炀、杀戮无辜日厉等:同 情其政的有:恭仁短折日哀、慈仁短折日怀、在国遭忧曰愍等。 庙号:封建帝王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每朝的第一个皇帝的庙号称“祖”,有太祖、高祖、 世祖等,以后的皇帝则一般称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但在后来也有例外,如明世祖(朱 棣)。一般来讲,唐朝以前对皇帝的简称用谥号,如汉文帝、隋炀帝等:唐朝以后用庙号,如唐 太宗、宋太祖等:明以后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万历、康熙、雍正等。我国皇帝正式有年号, 自汉武帝即位第一年,即建元元年(前140)始。新君即位须改年号,称改元。同一个皇帝在 位期间可以有好几个年号。至明以后,皇帝即位以后基本用同一年号,如万历、康熙、雍正等。 第三节皇位继承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 为防范皇位继承上的祸乱,历代统治者曾制定预立皇太子的制度和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 的政治势力。汉初,嫡长子继承成为定制 二、皇位继承的动荡时期 中国历史上,在政局剧烈动满时期,皇位继承制度也无法有效制止各种夺位阴谋政变的发 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皇位继承非常混乱 三、皇位继承的规范化 清朝雍正时期,才从根本上废除了嫡长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第四节后宫制度 一、后妃制度概述 后宫制度是皇帝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秦统一六国后,在咸阳广筑宫室。在两汉魏晋南 北朝时期,逐渐建立一套由皇后、妃嫔、女官等组成的、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隋唐两宋时期, 后宫嫡庶等级更加严格,后宫制度臻于完备,皇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明清两代承前制并具有 其特点。 二、女主与外贼干政 外戚制度是从后妃制度派生而来的。外戚包括后妃的亲属,皇家公主的夫族。他们是依附 于太后、皇后、皇帝宠妃、公主的政治集团。一般在女主临朝情况下,外戚往往参政。皇帝则 多借宦官之力来诛灭外戚。历代的外戚专政多起消极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8 谥号:大致可分为褒扬、批评与同情三类。如表扬其功劳的有: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 曰景,柔质慈民曰惠;批评其怠政的有:乱而不损曰哀、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同 情其政的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等。 庙号:封建帝王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每朝的第一个皇帝的庙号称“祖”,有太祖、高祖、 世祖等,以后的皇帝则一般称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但在后来也有例外,如明世祖(朱 棣)。一般来讲,唐朝以前对皇帝的简称用谥号,如汉文帝、隋炀帝等;唐朝以后用庙号,如唐 太宗、宋太祖等;明以后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万历、康熙、雍正等。我国皇帝正式有年号, 自汉武帝即位第一年,即建元元年(前 140)始。新君即位须改年号,称改元。同一个皇帝在 位期间可以有好几个年号。至明以后,皇帝即位以后基本用同一年号,如万历、康熙、雍正等。 第三节 皇位继承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 为防范皇位继承上的祸乱,历代统治者曾制定预立皇太子的制度和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 的政治势力。汉初,嫡长子继承成为定制 二、皇位继承的动荡时期 中国历史上,在政局剧烈动荡时期,皇位继承制度也无法有效制止各种夺位阴谋政变的发 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皇位继承非常混乱 三、皇位继承的规范化 清朝雍正时期,才从根本上废除了嫡长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第四节 后宫制度 一、后妃制度概述 后宫制度是皇帝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秦统一六国后,在咸阳广筑宫室。在两汉魏晋南 北朝时期,逐渐建立一套由皇后、妃嫔、女官等组成的、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隋唐两宋时期, 后宫嫡庶等级更加严格,后宫制度臻于完备,皇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明清两代承前制并具有 其特点。 二、女主与外戚干政 外戚制度是从后妃制度派生而来的。外戚包括后妃的亲属,皇家公主的夫族。他们是依附 于太后、皇后、皇帝宠妃、公主的政治集团。一般在女主临朝情况下,外戚往往参政。皇帝则 多借宦官之力来诛灭外戚。历代的外戚专政多起消极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第五节宦官制度 一、秦汉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出现于商周,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宦官最初不过是王室的杂役,是为帝王和后 妃生活服务的人员:历代王朝有相应的内侍机构。不少宦官凭着接近皇帝和后妃的身份,乘隙 左右政治,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起者令人注目的作用。秦朝的赵高乱政。东汉自顺帝以后, 朝政开始为宦官所控制。 二、隋唐的宦官制度 历史上的宦官干政,以汉、唐为烈,其中又以唐朝为甚。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开始掌握禁 军军权及担任实权极大的机密要职,控制朝政。宪宗、敏宗被宦官毒害致死,穆宗、文宗、武 宗、宜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因宦官的拥戴而登上帝位。 三、明清的宦官制度 明朝宦官组织系统庞杂完善,宦官二十四衙门,宦官总数达到十万人以上。宦官明目张胆 干预朝政,部分官僚屈服宦门。清朝设置“敏事房”为管理宦官的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 宦官专权。 第六节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某种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所谓“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 议权”制度。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还有一些约束之法,如通过教有提高皇帝的素质:通过 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大臣还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 死后的庙号或谥号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及其训示也可以作 为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重难点提示: 1、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专制性质。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 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 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最后,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 上,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9 第五节 宦官制度 一、秦汉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出现于商周,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宦官最初不过是王室的杂役,是为帝王和后 妃生活服务的人员;历代王朝有相应的内侍机构。不少宦官凭着接近皇帝和后妃的身份,乘隙 左右政治,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起着令人注目的作用。秦朝的赵高乱政。东汉自顺帝以后, 朝政开始为宦官所控制。 二、隋唐的宦官制度 历史上的宦官干政,以汉、唐为烈,其中又以唐朝为甚。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开始掌握禁 军军权及担任实权极大的机密要职,控制朝政。宪宗、敬宗被宦官毒害致死,穆宗、文宗、武 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因宦官的拥戴而登上帝位。 三、明清的宦官制度 明朝宦官组织系统庞杂完善,宦官二十四衙门,宦官总数达到十万人以上。宦官明目张胆 干预朝政,部分官僚屈服宦门。清朝设置“敬事房”为管理宦官的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 宦官专权。 第六节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某种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所谓“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 议权”制度。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还有一些约束之法,如通过教育提高皇帝的素质;通过 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大臣还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 死后的庙号或谥号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及其训示也可以作 为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重难点提示: 1、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专制性质。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 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 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最后,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 上,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