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国际政治学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深程号:305020053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54学时(课堂授课学时:54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面向对象: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国际政治学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更好地 解国际政治学原 理的 要内名 ,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目的 握国际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才 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为从事国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54学时 知识单元1:第一章导论 参考学时:9学时 学习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得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与国际关系学,侧重于研究国家间的 政治关系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 变化的一般规律。首先,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 的总和,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 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 跨国公司等。第三,我们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最后,国际社会各构成要素 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国际政治研究的实用方法 1、国际政治系统论。50年代后期,系统论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家开始 运用系统论来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 2、国际政治沟通论。60年代以后科学行为主义方法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
1 《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国际政治学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课程号:305020053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54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54 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面向对象: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国际政治学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 使学生更好地了 解国际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掌握国际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方 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为从事国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 理论教学:54 学时 知识单元 1:第一章 导论 参考学时:9 学时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得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与国际关系学,侧重于研究国家间的 政治关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 变化的一般规律。首先,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 的总和,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 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 跨国公司等。第三, 我们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最后,国际社会各构成要素 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三、国际政治研究的实用方法 1、国际政治系统论。50 年代后期,系统论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家开始 运用系统论来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 变革。 2、国际政治沟通论。 60 年代以后科学行为主义方法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沟通论源于控制论,强调政治系统与其他诸系统一样, 是一个借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而实现维持、变化和控生制的过程。 3、博奔论, 又称对箭论。是一 冲数学的运筹学方法,20世纪40年代被应用到经济 学中,用来分析经济和贸易竞争。5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常见的 国际玖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因犯的困境”等。 4、国际合作机制论。最早在国际问题研究中提出“国际合作机制”概念的是约翰·鲁 杰,他把国际合作机制定义为己经被一部分国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期望、规则和规定、计 划、组织的能量和财政义务。 5、公共选择范式。公共选择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或古典经 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之 公共选择范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对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行分析。 6、比较政治经济方法。主要运用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讲行比较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名 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 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 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 不断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 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 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形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 主义全球国际关 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 形成广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著作。 、围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科 1、哲学。哲学是社会科 中最古老的字 4之一,在东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性 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哲学家都从人性的“善”或“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人与 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政治学。国际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受政治学的影响最为直接。政治 学说中的国家主权理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理论,以及国家意志论、社会有机体论 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等 邵对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3、世界史学。世界史学对世界历史中具体史实的研究,大量涉及到国际关系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而目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国际法学。国际法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其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原则和制度的 总和,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直接相关。国际法学自近代以后逐步完善,先于国际政治学 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5、地理学。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早在古代就已出现,近代以后,随着政治学的发 展,出现了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从国家的地理状况,以及不同的地理空间 和位置的角度,论及了不同国家所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在国际政治学形成以后
2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沟通论源于控制论,强调政治系统与其他诸系统一样, 是一个借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而实现维持、变化和控制的过程。 3、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的运筹学方法,20 世纪 40 年代被应用到经济 学中,用来分析经济和贸易竞争。50 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常见的 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等。 4、国际合作机制论。最早在国际问题研究中提出“国际合作机制”概念的是约翰·鲁 杰,他把国际合作机制定义为已经被一部分国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期望、规则和规定、计 划、组织的能量和财政义务。 5、公共选择范式。公共选择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或古典经 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之一。 公共选择范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对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行分析。 6、比较政治经济方法。 主要运用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各 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 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 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 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 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形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 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 形成广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著作。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科: 1、哲学。哲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在东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性 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哲学家都从人性的“善”或“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人与 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政治学。国际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受政治学的影响最为直接。政治 学说中的国家主权理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理论,以及国家意志论、社会有机体论、 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等,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3、世界史学。世界史学对世界历史中具体史实的研究,大量涉及到国际关系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而目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国际法学。国际法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其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原则和制度的 总和,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直接相关。国际法学自近代以后逐步完善,先于国际政治学 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5、地理学。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早在古代就已出现,近代以后,随着政治学的发 展,出现了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从国家的地理状况,以及不同的地理空间 和位置的角度,论及了不同国家所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在国际政治学形成以后
成了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6、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起源于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 的是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从 开始就将其应用于对国际问 的研究,论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为后来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新现实 主义理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莫定了基础。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政治学自形成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 从第 一次世界大战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学处于初创阶段。首先是在组织机构的 法发展,其次是各国大学、学院中的国际关系教学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国际关系的果程有了 明显的发展,一些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科书和论著作陆续出版。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胜利对整个世界面貌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美国凭借其雄 厚的经济军事实 跃成为资本 义世界的霸主。战前已 具规模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研 究,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用内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有了新的发展。其次,在西欧,与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 关系的实践相话应,西欧主要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了很大发展。第三,会主义国家 的国际政治学相继建立起来 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在理论体系、子学科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趋于完善。 其次,当代马克思主义取得新的进展。第三,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而进行的理论探 讨深步深入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其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 重要缺陷,不仅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且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不仅阐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阐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规律的根源,并且强调了人民群 众对创造历史的作 2、坚持政治与积极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 济学和政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重商主义强调政治决定经济,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决定 政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贯彻于对国 际攻治经济相瓦作用的分析,对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3、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理论 1、时代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 系的分析。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 生产方式看作不同的社会时代,对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点作了持辟分析。列宁 根据所处时代的变化,提出了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现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 发展阶段性的观点,提出 “战争与草命”的时代主题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体系的分析是建立在其 对国际分工、世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基础上的。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3 成了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6、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起源于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 的是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将其应用于对国际问题 的研究,论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为后来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新现实 主义理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政治学自形成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学处于初创阶段。首先是在组织机构的 法发展,其次是各国大学、学院中的国际关系教学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国际关系的课程有了 明显的发展,一些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科书和论著作陆续出版。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 20 世纪 60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胜利对整个世界面貌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美国凭借其雄 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已初具规模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研 究,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20 世纪 70-80 年代)。 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有了新的发展。 其次,在西欧,与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 关系的实践相适应,西欧主要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了很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 的国际政治学相继建立起来。 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在理论体系、子学科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趋于完善。 其次,当代马克思主义取得新的进展。 第三,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而进行的理论探 讨逐步深入。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其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 重要缺陷,不仅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且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不仅阐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阐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规律的根源,并且强调了人民群 众对创造历史的作用。 2、坚持政治与积极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 济学和政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重商主义强调政治决定经济,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决定 政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贯彻于对国 际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分析,对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3、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理论 1、时代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 系的分析。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 生产方式看作不同的社会时代,对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列宁 根据所处时代的变化,提出了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现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 发展阶段性的观点,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体系的分析是建立在其 对国际分工、世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基础上的。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3、民族消民地理论。马点思和因格斯对干济本原给积累时期殖民主义的特占乃其对资 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论述。列宁发展了这一理论,就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 4、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 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出发,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学 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各 种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后的基本特征出发 论述了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 第四节中国的国际政治学 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建立与发展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外交系,1955年扩大为外交学院。60年代起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和复日 大学设立了国际政治系 些外国 可题研究机构建 ,专业刊物出现,编轧 和翻译的国内外学术及政治著作和教科书出版。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际问题研究受到严重损 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问题的研究出现新的高湖。 二、中国国际政治学的现状 目前正处在探索和创建阶段,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正确地吸收和 借鉴国外国际政治学理论 的科学成分,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坚持与发 展 借鉴与扬弃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三、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框架 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依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建立中国的国际政 治学科体系做出了奠定了基础。主要的理论贡献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三个世界 战略划分 (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4)国际政治新秩序:(5)国际关系民主化:(6)新 安全观:(7)和谐世界等。 学习目标: 通过本意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围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 熟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国 :掌握马克思 主义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作业: 1、试析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通常分析国际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试用一方法分析一国际问题, 3 如何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 、你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科建设需要做哪些工作? 知识单元2:第二章当代西方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 参考学时:9学时 学习内容: 第一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学派
4 3、民族殖民地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的特点及其对资 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论述。 列宁发展了这一理论,就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 迫民族的问题,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问题,民族自决权原则问题,帝 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战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述。 4、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 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出发,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学 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各 种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后的基本特征出发, 论述了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 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 一、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建立与发展 1950 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外交系,1955 年扩大为外交学院。60 年代起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设立了国际政治系。一些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建立,专业刊物出现,编辑 和翻译的国内外学术及政治著作和教科书出版。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际问题研究受到严重损 害。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问题的研究出现新的高潮。 二、中国国际政治学的现状 目前正处在探索和创建阶段,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正确地吸收和 借鉴国外国际政治学理论中的科学成分,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坚持与发展、 借鉴与扬弃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三、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框架 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依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建立中国的国际政 治学科体系做出了奠定了基础。主要的理论贡献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三个世界 战略划分;(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4)国际政治新秩序;(5)国际关系民主化;(6)新 安全观;(7)和谐世界等。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 熟悉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理论渊源;掌握马克思 主义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并对探索和发展中的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有所了解。 作业: 1、试析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通常分析国际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试用一方法分析一国际问题。 3、如何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 4、你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科建设需要做哪些工作? 知识单元 2:第二章 当代西方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 参考学时:9 学时 学习内容: 第一节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学派
理想主义学派(1 dealism),也称规范主义理论,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早的 个学 理想主义学派在哲学观点上主张的是人性善的学说。在政治观点上,理想主义崇尚国家 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明 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 界战争的悲剧重演。理想主义最初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理想主义学说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撕不振。 二、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 步形成的。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政治哲学观上、在 伦理观点上、在看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上、在对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上都 不相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N·卡尔。战后,西方最著 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是美国的汉斯,摩根索、法国学者雷蒙利隆以及乔治·凯南、昆西·赖 特等人。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权力和利益 三、新现实主义学派 新现实主义学派(Neo-Realism)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和 第三世界异军突起。1973年的石油斗争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战后一直在西方国际政治学 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已经无法单纯用权力和利益来解释国际社会的 现实 西方一批学者开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改造和 形成了新现实主义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尼思·华尔兹等人 四、新自由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 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若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 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正是 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的改变若国际 长系的性质 ,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新 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五、建构主义学派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冷战结束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 学派。与传统的主流学派相比,该学派被认为对国际政治的 一些重要问颗更且解力。建松 义认 物质世界并不 定或构成 为者所从事的行 还存在 个意义与知识的世 这个世界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代表人物为亚历山大·温特。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 。的热理论 均势理论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国际关系”理论。均势政策首先由 英国的红衣 教沃尔 西提出,后来,在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和1815年的《巴黎条约 中明文写入。从此以后,它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从威斯特伐利亚体 系、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 一#搔顶体系,到“冷载”时期,定两霸高设对特的状态。无 不显示着均势的思想和战略。 霸权理论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乔治·莫德分 斯基、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根据他们的理论,霸权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合理 的历史现象,霸权的兴衰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周期循环,甚至是使国际格局稳定的因素。此外, 他们还将霸权战争看作是永久存在的,是国际政治变革的基本动力所在
5 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也称规范主义理论,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早的一 个学派 。 理想主义学派在哲学观点上主张的是人性善的学说。在政治观点上,理想主义崇尚国家 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 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 界战争的悲剧重演。理想主义最初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 28 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理想主义学说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二、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 步形成的。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政治哲学观上、在 伦理观点上、在看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上 、在对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上都 不相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N·卡尔。 战后,西方最著 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是美国的汉斯·摩根索、法国学者雷蒙利隆以及乔治·凯南、昆西·赖 特等人。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权力和利益。 三、新现实主义学派 新现实主义学派(Neo-Realism)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正值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和 第三世界异军突起。1973 年的石油斗争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战后一直在西方国际政治学 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已经无法单纯用权力和利益来解释国际社会的 现实。西方一批学者开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改造和补充,形成了新现实主义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尼思·华尔兹等人。 四、新自由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 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 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正是 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的改变着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新 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五、建构主义学派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冷战结束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 学派。与传统的主流学派相比,该学派被认为对国际政治的一些重要问题更具解释力。建构 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决定或构成行为者所从事的行为,还存在一个意义与知识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代表人物为亚历山大·温特。 第二节 西方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 一、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国际关系”理论。均势政策首先由 英国的红衣主教沃尔西提出,后来,在 1713 年的《乌得勒支和约》和 1815 年的《巴黎条约》 中明文写入。从此以后,它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从威斯特伐利亚体 系、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冷战”时期,美苏两霸高度对峙的状态,无 不显示着均势的思想和战略。 二、霸权理论 霸权理论 20 世纪 70-80 年代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乔治·莫德尔 斯基、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根据他们的理论,霸权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合理 的历史现象,霸权的兴衰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周期循环,甚至是使国际格局稳定的因素。此外, 他们还将霸权战争看作是永久存在的,是国际政治变革的基本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