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行政立法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政法规:第三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这 首先表现在考试制度的长期实行上。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工 课程内容 学时 1.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概述 4 2. 皇帝和皇权 3. 宰相与相权 4. 中央政府机构(一) 4 5. 中央政府机构(二) 4 6. 地方政府与治理(一) 7. 地方政府与治理(二) 8.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一) 4 9.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二) 4 10. 老课制度 11. 言谏与监察制度 4 12. 古代司法制度 4 13. 答疑与讨论 14. 考试 四、说明 (一)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掌握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皇权与相权的互动关系 理解传统中央政府机构演变的历史轨迹 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历史过程 理解传统社会监察机制及其法制建设 (二)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主要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课堂汇报、结课论文等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3 行政立法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政法规;第三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这 首先表现在考试制度的长期实行上。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 课 程 内 容 学时 备 注 1.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概述 4 2. 皇帝和皇权 4 3. 宰相与相权 4 4. 中央政府机构(一) 4 5. 中央政府机构(二) 4 6. 地方政府与治理(一) 4 7. 地方政府与治理(二) 4 8.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一) 4 9.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二) 4 10. 考课制度 4 11. 言谏与监察制度 4 12. 古代司法制度 4 13. 答疑与讨论 4 14. 考试 2 四、说明 (一)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掌握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皇权与相权的互动关系 理解传统中央政府机构演变的历史轨迹 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历史过程 理解传统社会监察机制及其法制建设 (二)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主要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课堂汇报、结课论文等方面
《仲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三)课程作业要求 课堂汇报至少一次:随堂提交3000字左右论文:结课时提交5000字左右课程论文。 五、参考书目 (一)皇帝和皇权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二)宰相和相权 祝总彬:《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三)中央政府机构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四)地方政府与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4 (三)课程作业要求 课堂汇报至少一次;随堂提交 3000 字左右论文;结课时提交 5000 字左右课程论文。 五、参考书目 (一)皇帝和皇权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二)宰相和相权 祝总彬:《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三)中央政府机构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四)地方政府与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1961年版。 商文立:《中国历代地方政治制度》,台北中正书局1980年版。 沈重:《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 王超:《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和地方关系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1期。 李孔怀:《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体刍议》,《复旦学报》1987年5期。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五)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因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因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屈超立:《科举制度的廉政效应》,《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5期。 屈超立:《科举制与监察机制的关系述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2期。 屈超立:《科举制的政治功能一一唐宋与明清的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5期。 (六)考课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5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 1961 年版。 商文立:《中国历代地方政治制度》,台北中正书局 1980 年版。 沈重:《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中国史研究》1991 年 2 期。 王超:《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和地方关系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 年 1 期。 李孔怀:《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体刍议》,《复旦学报》1987 年 5 期。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五)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 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屈超立:《科举制度的廉政效应》,《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 年 5 期。 屈超立:《科举制与监察机制的关系述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 2 期。 屈超立:《科举制的政治功能—— 唐宋与明清的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 年 5 期。 (六)考课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七)言谏与监察制度 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序:《我国古代官员监察弹劾制度之演变》,《政治学研究》1987年5期。 白钢:《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文史知识》1989年6期。 宿志不:《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清华大学学报》1994年2期。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八)古代司法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巴属书社2003年版, 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六、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重难点提示、思考与问答等内容附后) 6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6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七)言谏与监察制度 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张序:《我国古代官员监察弹劾制度之演变》,《政治学研究》1987 年 5 期。 白钢:《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文史知识》1989 年 6 期。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清华大学学报》1994 年 2 期。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八)古代司法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巴属书社 2003 年版。 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六、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重难点提示、思考与问答等内容附后)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第一讲皇帝和皇权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专制性质。 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 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 文化活动进行干预:最后,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 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二、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 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皇位及其权力与皇帝个人生命流程相始终。 从历史实际来看,皇权产生的基本途径是暴力,一旦取得政权之后,它便在特定的家族内传承,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便是血统。所谓世袭制所体现的政治文化精神就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 力的独占。在未找到更合理的政权传承方式的情况下,世袭制显得简单便捷。作为一种为社会 普遍接受的国家权力转移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但是世袭制对于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皇族内部的夺嫡争储的斗争时有发生。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国王制度 商周实行国王制度,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定皇 帝为国君的新称号,建立皇帝制度。从秦朝至清末,皇帝制度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 内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早期演变 泰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处于低谷,无 规则的暴力成为竟逐皇权的主要手段。 三、隋唐宋元—一皇权对相权的分割 隋唐的皇帝制度更加完备。宋代将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皇权空前强化。 四、明清一一皇权的极端化发展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在一个侧面标志着皇权的极端化发展。为把皇帝与臣民区别开 来,使皇帝的衣食住行均具有法定专称,其父母、妻子儿女们也定下专门称号。皇帝除了名号 以外,生前死后也要加其它一些名号,即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7 第一讲 皇帝和皇权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专制性质。 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 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 文化活动进行干预;最后,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 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二、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 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皇位及其权力与皇帝个人生命流程相始终。 从历史实际来看,皇权产生的基本途径是暴力,一旦取得政权之后,它便在特定的家族内传承,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便是血统。所谓世袭制所体现的政治文化精神就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 力的独占。在未找到更合理的政权传承方式的情况下,世袭制显得简单便捷。作为一种为社会 普遍接受的国家权力转移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但是世袭制对于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皇族内部的夺嫡争储的斗争时有发生。 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国王制度 商周实行国王制度,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定皇 帝为国君的新称号,建立皇帝制度。从秦朝至清末,皇帝制度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 内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早期演变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处于低谷,无 规则的暴力成为竟逐皇权的主要手段。 三、隋唐宋元——皇权对相权的分割 隋唐的皇帝制度更加完备。宋代将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皇权空前强化。 四、明清—— 皇权的极端化发展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在一个侧面标志着皇权的极端化发展。为把皇帝与臣民区别开 来,使皇帝的衣食住行均具有法定专称,其父母、妻子儿女们也定下专门称号。皇帝除了名号 以外,生前死后也要加其它一些名号,即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