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因人之力而蔽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若属皆且为所虏 C.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均之二策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答案】A 【解析】因:介词,凭借。B所:所经历的人/被动。C之:代词,他/代词,这。 D乎:表反问语气/表揣测语气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 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 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 “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头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 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2.【答案】C 【解析】此文主旨在论封建的为臣之道,但其所论不可“趋时”,“中侈君而张 吾之宠”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可借以为鉴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文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译 文 译文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13.(1)【答案】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 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解析】关键点:逆探、非、中、张 (2)【答案】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 而不怪罪我。 【解析】关键点: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意 (3)【答案】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 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 【解析】关键点:其、卒、反问语气、句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因人之力而蔽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若属皆且为所虏 C.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均之二策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答案】A 【解析】因:介词,凭借。B 所:所经历的人/被动。C 之:代词,他/代词,这。 D 乎:表反问语气/表揣测语气。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 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 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 “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头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 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2.【答案】C 【解析】此文主旨在论封建的为臣之道,但其所论不可“趋时”,“中侈君而张 吾之宠”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可借以为鉴。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译 文: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译 文: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译 文: 13.(1)【答案】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 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解析】关键点:逆探、非、中、张。 (2)【答案】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 而不怪罪我。 【解析】关键点: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意。 (3)【答案】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 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 【解析】关键点:其、卒、反问语气、句意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 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 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 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 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 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 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 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 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 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 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 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 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 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 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 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 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 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 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 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 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 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 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 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 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 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开始的时 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 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煕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 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 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 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 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五)【2014·吉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 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 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 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 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 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 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 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 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 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 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 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 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 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 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 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 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 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 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 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 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 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 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 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 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 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 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 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 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开始的时 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 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 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 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 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 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五)【2014·吉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 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 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 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渡辽将军毋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迁黄门侍 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 政,多见信纳。 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 煕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 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 也。”由是世子乃定。 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 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 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熹复上言,骑都 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 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 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 以暗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 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 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注】①中抚军:即晋武帝司马炎。 (选自《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诣徽者,出则过 秀 过:拜访 B.爽乃辟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 辟:开辟 C.魏咸熙初,厘革宪 司 厘:改正 D.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 暗昧:“暧昧”, 模糊不清 【答案】B 【解析】辟:征召。《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与此义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宣氏知之,后遂止/不知老之将至 B.爽诛,以故吏免/以吾一日长乎尔 C.由是世子乃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B 【解析】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之,前一个,指示代词,这件事 后一个,用在主谓间。C乃,前一个,副词,才;后一个,副词,竟然。D焉, 前一个,句末语气词,后一个,兼词,于此。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裴秀“有勋绩于王室”的一组是 ①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 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
渡辽将军毋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迁黄门侍 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 政,多见信纳。 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 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 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 也。”由是世子乃定。 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 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 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熹复上言,骑都 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 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 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 以暗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 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 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注】①中抚军:即晋武帝司马炎。 (选自《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诣徽者,出则过 秀 过:拜访 B.爽乃辟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 辟:开辟 C.魏咸熙初,厘革宪 司 厘:改正 D.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 暗昧:“暧昧”, 模糊不清 【答案】B 【解析】辟:征召。《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与此义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宣氏知之,后遂止/不知老之将至 B.爽诛,以故吏免/以吾一日长乎尔 C.由是世子乃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B 【解析】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 之,前一个,指示代词,这件事; 后一个,用在主谓间。C 乃,前一个,副词,才;后一个,副词,竟然。D 焉, 前一个,句末语气词,后一个,兼词,于此。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裴秀“有勋绩于王室”的一组是 ①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 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
③由是世子乃定 ④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⑤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 ⑥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④⑤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译文 (2)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 文 )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译 文 11.(1)【答案】然而裴秀母亲出身微贱,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 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 【解析】得分点:贱,不之礼,使(之)进,句意 (2)【答案】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确立为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相貌之 说?”于是把自己奇特的相貌给他看 【解析】得分点:立,被确立;因,于是;示,给……看;句意。 (3)【答案】裴秀创建了朝廷礼仪,广泛陈述刑法政令,朝廷多遵从采用,当 作先例 【解析】得分点:陈,遵用,故事,句意。 【参考译文】 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裴秀从小好学,有风度节操,八岁就能写文章。他 的叔父裴徽很有名望,宾客很多。裴秀十多岁时,有拜访裴徽的人,出来时顺便 拜访裴秀,然而裴秀母亲出身微贱,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 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的母亲说:“我这么微贱,(客人看得起)是因为 我儿子的缘故啊!”宣氏得知后,才不再这么做。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裴秀 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 渡辽将军毋丘俭曾向大将军曹爽推荐裴秀,曹爽于是征召裴秀为属官,继承父亲 清阳亭侯的爵位,后升任黄门侍郎。曹爽被诛杀,裴秀因为是他的旧属被罢官。 不久,裴秀出任廷尉正,文帝时,历任安东及卫将军司马,提出的有关军国大事 的意见,多被采纳
③由是世子乃定 ④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⑤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 ⑥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④⑤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译 文: (2)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 译 文: (3)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译 文: 11.(1)【答案】然而裴秀母亲出身微贱,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 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 【解析】得分点:贱,不之礼,使(之)进,句意。 (2)【答案】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确立为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相貌之 说?”于是把自己奇特的相貌给他看。 【解析】得分点:立,被确立;因,于是;示,给……看;句意。 (3)【答案】裴秀创建了朝廷礼仪,广泛陈述刑法政令,朝廷多遵从采用,当 作先例。 【解析】得分点:陈,遵用,故事,句意。 【参考译文】 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裴秀从小好学,有风度节操,八岁就能写文章。他 的叔父裴徽很有名望,宾客很多。裴秀十多岁时,有拜访裴徽的人,出来时顺便 拜访裴秀,然而裴秀母亲出身微贱,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 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的母亲说:“我这么微贱,(客人看得起)是因为 我儿子的缘故啊!”宣氏得知后,才不再这么做。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裴秀 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 渡辽将军毋丘俭曾向大将军曹爽推荐裴秀,曹爽于是征召裴秀为属官,继承父亲 清阳亭侯的爵位,后升任黄门侍郎。曹爽被诛杀,裴秀因为是他的旧属被罢官。 不久,裴秀出任廷尉正,文帝时,历任安东及卫将军司马,提出的有关军国大事 的意见,多被采纳
文帝讨伐诸葛诞时,裴秀和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都以行台的身份随从文 帝,出谋划策。魏咸煕初年,改革法制官署。当时荀顗负责修定礼仪,贾充修定 法律,裴秀负责改革官制。裴秀建议分爵位为五等,自骑督以上六百多人都受封。 当初,文帝还未定继承人时,曾有意立舞阳侯司马攸。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确立为 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相貌之说?”于是把自己奇特的相貌给他看。裴 秀后来就对文帝说:“中抚军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这样天生的标记,定非做人臣 的相貌啊!”从此世子才被定下来了。 武帝登王位后,授裴秀为尚书令。当时安远护军郝诩在给老朋友的信中说:“我 与尚书令裴秀相互了解,看到他谋私利。”有关官吏上奏皇帝免除裴秀的官职。 皇帝下诏说:“不能防止不加罪人,这是古人也困难的。在人际交往关系上,郝 诩是有过错的,尚书令怎能防范呢?不要过问这件事了。”司隶校尉李熹又上奏, 说骑都尉刘尚给尚书令裴秀占据官府田地,请求限制裴秀行动自由。皇帝诏书又 表示裴秀辅佐朝廷政事,于王室有功,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掩盖了大功德,派人推 究刘尚的罪责而解除对裴秀的限制 裴秀的儒学学识深厚,见闻广博,并且关心国家大事,在禅代之时,总汇纳言官 的意见,所做的裁决,没有违背礼教之处。又因为他职务是地官,认为《禹贡》 书中的山川地名,由来已久,变化很多。后世说法中有的牵强附会,因而逐渐令 人不明白。于是裴秀甄别选取过去的文献,有疑点的就缺而不论,只有古代名称 而现在没有的,都加以注明列出。撰著《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皇帝,收藏 在秘府。 裴秀创建了朝廷礼仪,广泛陈述刑法政令,朝廷多遵从采用,当作先例。他在位 四年,是当时有名的大臣。裴秀穿衣单薄吃饭不按时,该喝热酒时他喝了冷酒, 不幸于泰始七年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六)【2014·景德镇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荆溪集》序 杨万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 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尝与 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 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1177 年)之春,上暨壬午(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止有诗五百八十二首, 其寡盖如此。 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 怀,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 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 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古 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 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 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明年二月晦,代者夲,予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诗四百九十 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备官宫府掾,故人钟君将之自淮水移书于予曰 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子荆溪之诗,未可以出欤? 予一笑,抄以寄之云
文帝讨伐诸葛诞时,裴秀和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都以行台的身份随从文 帝,出谋划策。魏咸熙初年,改革法制官署。当时荀顗负责修定礼仪,贾充修定 法律,裴秀负责改革官制。裴秀建议分爵位为五等,自骑督以上六百多人都受封。 当初,文帝还未定继承人时,曾有意立舞阳侯司马攸。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确立为 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相貌之说?”于是把自己奇特的相貌给他看。裴 秀后来就对文帝说:“中抚军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这样天生的标记,定非做人臣 的相貌啊!”从此世子才被定下来了。 武帝登王位后,授裴秀为尚书令。当时安远护军郝诩在给老朋友的信中说:“我 与尚书令裴秀相互了解,看到他谋私利。”有关官吏上奏皇帝免除裴秀的官职。 皇帝下诏说:“不能防止不加罪人,这是古人也困难的。在人际交往关系上,郝 诩是有过错的,尚书令怎能防范呢?不要过问这件事了。”司隶校尉李熹又上奏, 说骑都尉刘尚给尚书令裴秀占据官府田地,请求限制裴秀行动自由。皇帝诏书又 表示裴秀辅佐朝廷政事,于王室有功,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掩盖了大功德,派人推 究刘尚的罪责而解除对裴秀的限制。 裴秀的儒学学识深厚,见闻广博,并且关心国家大事,在禅代之时,总汇纳言官 的意见,所做的裁决,没有违背礼教之处。又因为他职务是地官,认为《禹贡》 书中的山川地名,由来已久,变化很多。后世说法中有的牵强附会,因而逐渐令 人不明白。于是裴秀甄别选取过去的文献,有疑点的就缺而不论,只有古代名称 而现在没有的,都加以注明列出。撰著《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皇帝,收藏 在秘府。 裴秀创建了朝廷礼仪,广泛陈述刑法政令,朝廷多遵从采用,当作先例。他在位 四年,是当时有名的大臣。裴秀穿衣单薄吃饭不按时,该喝热酒时他喝了冷酒, 不幸于泰始七年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六)【2014·景德镇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荆溪集》序 杨万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 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尝与 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①,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 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 1177 年)之春,上塈壬午(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止有诗五百八十二首, 其寡盖如此。 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惟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 怀,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窹,于是 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 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古 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 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 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试汇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诗四百九十二 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备官宫府掾,故人钟君将之自淮水移书于予曰: “荆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无难者,今难十倍不啻!子荆溪之诗,未可以出欤?” 予一笑,抄以寄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