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Acta Botanica Yunnanica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铁,彭华,孙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摘要: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3116个属被划分为15个类型和37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出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18个大分布区类型,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用数字1~18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其中1~15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1618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1,11,(16),(17),(18)外,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共74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关键词: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世界;植物地理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353-2700(2003)03-0245-13The Areal-types of the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WU Zheng Yi, ZHOU Zhe-Kun,LI De-Zhu,PENGHua, SUN Hang(Kauming Institute g Botay, Chinese Academy gf Saiences,Kunming 650204,China)Abstraet:The areal-type means distribution map of certain plants always same or nearly same.This is animportant method in floristic research to divide distribution into different areartypes. More than 3116 gerrera of seed plant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They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15 areattypes and 37 sub-types:The certain number represent certain areal type such as number 2 always means pantropic distriburtion pattem.After repeated to tests and use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ofeachareal typecan be showenby such classification.Aclassificationprecept offamilies of seed plants ofthe world has been proposed at present paper.The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can classified into18 areal types and 74 subtypes.Among these areabtypes,areal-types 1 to 15 are coincidence with thoseof Chinese seed plants.Areal-type 16 - 18 are the kind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can mot be found inChina.A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is listed at present paper as well,This classification is a key to help us to understand development of flora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and become 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30020)**通信联系人Authorforcorrespondence收稿日期:2003-01-25,2003-03-28接受发表作者简介:吴征(1916-)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学家。21994-2008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its reserved.http://www.cnki.ner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Ξ 吴征镒 , 周浙昆 ΞΞ , 李德铢 , 彭 华 , 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204) 摘要 :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 116 个属被划分为 15 个类型和 37 个变型 , 用固 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 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 提出 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 18 个大分布区类型 , 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 , 用数字 1~18 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 , 其中 1~15 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 , 16~18 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 1 , 11 , (16) , (17) , (18) 外 , 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 , 共 74 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 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 , 并为陆地植物分 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 种子植物 ; 分布区类型 ; 世界 ; 植物地理 中图分类号 : Q 94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353 - 2700(2003) 03 - 0245 - 13 The Areal2types of the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WU Zheng2Yi , ZHOU Zhe2Kun , LI De2Zhu , PENG Hua , SUN Hang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Kunming 650204 , China) Abstract : The areal2type means distribution map of certain plants always same or nearly same. Th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floristic research to divide distribution into different areal2types. More than 3116 gen2 era of seed plant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They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15 areal2types and 37 sub2 types. The certain number represent certain areal type such as number 2 always means pantropic distribu2 tion pattern. After repeated to tests and uses ,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of each areal type can be showen by such classification. A classification precept of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has been proposed at present paper. The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can classified into 18 areal types and 74 subtypes. Among these areal2types , areal2types 1 to 15 are coincidence with those of Chinese seed plants. Areal2type 16 - 18 are the kind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can not be found in China. A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is listed at present paper as well. This clas2 sification is a key to help us to understand development of flora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and become a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003 , 25 (3) : 245~257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Ξ ΞΞ 通信联系人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收稿日期 : 2003 - 01 - 25 , 2003 - 03 - 28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 吴征镒 (1916 - ) 男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著名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学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930020)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卷246云南植物研究baseof regionalization ofworldfloraKey words: Seed plants; Areal-types; World; Phytogeography前言植物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科、属、种)的分布图式始终一致(大致)地再现。显然,同一分布类型的植物有着大致相同的分布范围和形成历史,而同一个地区的植物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分析整理某一地区植物的分布区类型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植物区系各种成分的特征与性质,如果这一地这是足够大的话,这种分析还是植物分区的重要基础。早在1940年,德国学者Veter(194.0)就开展了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工作,他将世界分布的科分为2个类型并提供7科的分布区图。其后Good(1974)也进行了科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工作。Good将科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及亚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间断分布、特有分布和不规则分布等6种分布区类型。并且提供若干科的分布区图。Good同时还对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及亚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其它广布类型、间断分布和特有分布等5种分布区类型并在各大类之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启发下,第一作者利用当时Engler最新的科属概念,在1964年全面分析了中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分布范围。他参考了影响分布的生态为系,特别强调和注重了影响分布区形成的地质事件及属分布区形成发展的历史植物地理的因素,将当时已有记载的中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分布范围概括为15个类型和31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并讨论了存在于各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了最早的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吴征锰,1965)。对一个国家全部的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并用数字代表每种分布区类型,是第一作者的一个创造。这一结果在1983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吴征和王荷生,1983)。嗣后第一作者又对这一分布区类型的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此时中国种子植物属已经到达了3116个(吴征锰,1991)。吴征锰和十何生(1983)在其者作中还讨论各种分布类型的演变及相占关系。讨论中所应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后来在生物地理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泛生物地理的学术思想十分一致。类似的工作还有Balgooy(1969)对太平洋诸岛的1511个野生显花植物属做了区系学分布的初步分析,而后又于1969年在进一步的野外考察和更新、更完备的分类文献研究之后对1666个野生属进行了分析。Balgooy叙述了太平洋区次级分区和界线的演变,并厘定了地理单元,实则是与太平洋有关的全球的地理系统,其中尤其是IⅡ欧亚,IⅢI东亚,IV东南亚,V马来西亚(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大部,缅甸,中南半岛和海南,也包括尼可巴和安达曼群岛),VI菲律宾,VII新几内亚以及与太平洋关系最深的XI太平洋,用粗线画出图界,内分36个小单元,从西北至东南排成三列,但以(1)~(28)为主,(29)夏威夷岛至(36)胡安-费尔南德斯则处于新世界的边缘。他总共确定了9个分布区类型。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方法甚至在古植物学的研究中也被采用。Hickey(1977)在研究GoldenValleyFormation的植物群时,将发现于该组化石植物划分为美国东部、墨西哥及中美洲、印度西部、南美、中国和日本、东南亚、非洲、及不明分布区类型等9种分布区类型。并对各种分布区类型在植物群中的比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证明ColdenValleyFormarD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isreserved.http:/hww.cnki.ner
base of regionalization of world flora. Key words: Seed plants ; Areal2types ; World ; Phytogeography 前言 植物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 (科、属、种) 的分布图式始终一致 (大致) 地再现。 显然 , 同一分布类型的植物有着大致相同的分布范围和形成历史 , 而同一个地区的植物可 以有各种不同的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分析整理某一地区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 有助于了 解这一地区植物区系各种成分的特征与性质 , 如果这一地区是足够大的话 , 这种分析还是 植物分区的重要基础。 早在 1940 年 , 德国学者 Vester (1940) 就开展了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工作 , 他将世界 分布的科分为 2 个类型并提供了科的分布区图。其后 Good (1974) 也进行了科属分布区类 型的划分工作。Good 将科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及亚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 间断分布、特有分布和不规则分布等 6 种分布区类型。并且提供若干科的分布区图。Good 同时还对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划分 , 将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及亚世界分布、热带 分布、温带分布 , 其它广布类型、间断分布和特有分布等 5 种分布区类型并在各大类之下 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启发下 , 第一作者利用当时 Engler 最新的科属概 念 , 在 1964 年全面分析了中国种子植物 2 980 个属的分布范围。他参考了影响分布的生态 因素 , 特别强调和注重了影响分布区形成的地质事件及属分布区形成发展的历史植物地理 的因素 , 将当时已有记载的中国种子植物 2 980 个属的分布范围概括为 15 个类型和 31 个 变型 , 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 , 并讨论了存在于各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形成了 最早的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 (吴征镒 , 1965) 。对一个国家全部的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进行 科学的划分 , 并用数字代表每种分布区类型 , 是第一作者的一个创造。这一结果在 1983 年 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征镒和王荷生 , 1983) 。嗣后第一作者又对这一分布区类型的方案 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 此时中国种子植物属已经到达了 3 116 个 (吴征镒 , 1991) 。吴征镒和 王荷生 (1983) 在其著作中还讨论了各种分布区类型的演变及相互关系。讨论中所应用的原 理和方法以及后来在生物地理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泛生物地理的学术思想十分一致。 类似的工作还有 Balgooy (1969) 对太平洋诸岛的 1 511 个野生显花植物属做了区系学分 布的初步分析 , 而后又于 1969 年在进一步的野外考察和更新、更完备的分类文献研究之后 , 对 1 666 个野生属进行了分析。Balgooy 叙述了太平洋区次级分区和界线的演变 , 并厘定了地 理单元 , 实则是与太平洋有关的全球的地理系统 , 其中尤其是 II 欧亚 , III 东亚 , IV 东南 亚 , V 马来西亚 (包括斯里兰卡 , 印度大部 , 缅甸 , 中南半岛和海南 , 也包括尼可巴和安 达曼群岛) , VI 菲律宾 , VII 新几内亚以及与太平洋关系最深的 XIII 太平洋 , 用粗线画出 图界 , 内分 36 个小单元 , 从西北至东南排成三列 , 但以 (1 ) ~(28) 为主 , (29) 夏威夷 岛至 (36) 胡安 - 费尔南德斯则处于新世界的边缘。他总共确定了 9 个分布区类型。 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方法甚至在古植物学的研究中也被采用。Hickey (1977) 在研 究 Golden Valley Formation 的植物群时 , 将发现于该组化石植物划分为美国东部、墨西哥及 中美洲、印度西部、南美、中国和日本、东南亚、非洲、及不明分布区类型等 9 种分布区类 型。并对各种分布区类型在植物群中的比例进行了分析 , 通过分析证明 Golden Valley Forma2 642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5 卷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吴征锰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247tion的植物和中国日本分布区类型亲缘关系最近、美国东北分布次之、东南亚分布又次之。第一作者分布区类型的方案及其分析方法,被中国植物学家广泛采用,用于一些省份、地区及某些山体的区系成分分析(孙航和周浙昆,2002;李仁伟等,2001;王荷生2000;吴玉虎,2000;朱华,2000;李锡文,1995,1996;陈文俐和杨昌友,2000;李恒等,2000:彭华,1996,1997,1998;张耀甲等,1997:孙航和周浙昆,1996:傅沛云等,1995a;傅沛云等,1995b;曹伟等,1995;陈征海等,1995;祁承经等,1995;刘防勋等,1995;方瑞征等,1995;李锡文和李捷,1993;李恒和武素功,1985;吴征镒,1987)。但是由于资料的不足,在分析中种的分布类型套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至产生混乱和分析的不科学性;同时在不同的区系面积用相同的分析方法,也是不科学的。尽管如此,这种分析方法把地理成分和发生成分的研究联合起来,经过反复检验,被认为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为进一步的区系分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在第一作者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整理,仍然参照影响分布区形成的生态因素和地质因素更加强调地质因素的思想,将世界所有科划分为18个大分布区类型,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用数字1~18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发现其中1~15种分布区类型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天然相合,16~18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1,11,(16),(17),(18)外,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为更好的反映植物分布特色,在热带亚洲分布类型7中划分了11种变型,使变型数达到74个。凡不见于中国或东亚的,都加上括号,以示区别如(16),(17),(18),(3d),(5b)等。在分布区类型的数字表示方面也有发展和创新,除沿用固定的数字表示分布区类型外,在植物分布区类型下加括号,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布的中心,并用箭头表示发展方向。这种划分为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方案世界种子植物共划分为18种分布区类型1广布(世界广布,Widespread=Cosmopolitan);2.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Trop,&Subtr.E.Asia&(S.)TropAmer. disjuncted) ;4.旧世界热带(OldWorldTropics=OWTrop.);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Trop.AsiatoTrop.AustralasiaOceania);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TropAsiatoTrop.Africa);7.热带亚洲(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Trop.Asia=Trop.SEAsia + Indo-Malaya + Trop.,S. & SW. Pacific Isl.);8.北温带(NTemp.);9.东亚及北美间断(E.Asia&N.Amer.disjuncted);10.旧世界温带(OldWorldTemp=Temp.Eurasia);3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r
tion 的植物和中国日本分布区类型亲缘关系最近、美国东北分布次之、东南亚分布又次之。 第一作者分布区类型的方案及其分析方法 , 被中国植物学家广泛采用 , 用于一些省 份、地区及某些山体的区系成分分析 (孙航和周浙昆 , 2002 ; 李仁伟等 , 2001 ; 王荷生 , 2000 ; 吴玉虎 , 2000 ; 朱华 , 2000 ; 李锡文 , 1995 , 1996 ; 陈文俐和杨昌友 , 2000 ; 李恒 等 , 2000 ; 彭华 , 1996 , 1997 , 1998 ; 张耀甲等 , 1997 ; 孙航和周浙昆 , 1996 ; 傅沛云等 , 1995a ; 傅沛云等 , 1995b ; 曹伟等 , 1995 ; 陈征海等 , 1995 ; 祁承经等 , 1995 ; 刘 勋等 , 1995 ; 方瑞征等 , 1995 ; 李锡文和李捷 , 1993 ; 李恒和武素功 , 1985 ; 吴征镒 , 1987) 。但 是由于资料的不足 , 在分析中种的分布类型套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至产生混乱和分析的不 科学性 ; 同时在不同的区系面积用相同的分析方法 , 也是不科学的。尽管如此 , 这种分析 方法把地理成分和发生成分的研究联合起来 , 经过反复检验 , 被认为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 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 , 并且为进一步的区系分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成为 中国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第一作者学术思想的指导下 , 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经 过分析整理 , 仍然参照影响分布区形成的生态因素和地质因素更加强调地质因素的思想 , 将世界所有科划分为 18 个大分布区类型 , 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 , 用数字 1~18 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发现其中 1~15 种分布区类型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 布区类型天然相合 , 16~18 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 , 除 1 , 11 , (16) , (17) , (18) 外 , 均有 或多或少的变型 , 为更好的反映植物分布特色 , 在热带亚洲分布类型 7 中划分了 11 种变 型 , 使变型数达到 74 个。凡不见于中国或东亚的 , 都加上括号 , 以示区别如 (16) , (17) , (18) , (3d) , (5b) 等。在分布区类型的数字表示方面也有发展和创新 , 除沿用固 定的数字表示分布区类型外 , 在植物分布区类型下加括号 ,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布的中 心 , 并用箭头表示发展方向。这种划分为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线 索 , 同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方案 世界种子植物共划分为 18 种分布区类型 1. 广布 (世界广布 , Widespread = Cosmopolitan) ; 2. 泛热带 (热带广布 Pantropic) ; 3. 东亚 (热带、亚热带) 及热带南美间断 ( Trop. & Subtr. E. Asia & (S. ) Trop. Amer. disjuncted) ; 4. 旧世界热带 (Old World Tropics = OW Trop. ) ; 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Trop. Asia to Trop. Australasia Oceania) ; 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Trop. Asia to Trop. Africa) ; 7. 热带亚洲 (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 - 马来 , 太平洋诸岛) (Trop. Asia = Trop. SE. Asia + Indo2Malaya + Trop. S. & SW. Pacific Isl. ) ; 8. 北温带 (N. Temp. ) ; 9. 东亚及北美间断 (E. Asia & N. Amer. disjuncted) ; 10. 旧世界温带 (Old World Temp. = Temp. Eurasia) ; 3 期 吴征镒等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74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卷248云南植物研究11.温带亚洲(Temp.Asia);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Medit.,W.toC.Asia);13.中亚(CAsia);14.东亚(E.Asia);15.中国特有(EndemictoChina));(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S.Hemispheredisjunctedordispersed)(17),热带非洲-热带美洲间断(Trop,Africa&Trop:Americadisjuncted)(18),泛南极(Holantarctic)。以上正型均中英文对照。兹又分别连同其变型列举如下,所有变型均附属于其有关的间断分布或连续分布的原型下;凡未分布到中国本土的均加()以示区别(下同)。1型仅有正型,无变型,但在分布倾向上有所偏重,且与8~4有紧密联系。22型的变型3个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或/和墨西哥)(Trop:AsiarAustralasiaand Trop.Amer(S.Amer.or/and Mexico));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Trop.Asia-Trop.Afr.-Trop.Amer(S.Amer.)),本型显然与3型和17型都有联系;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especiallyS.Hemisphere)。3一3型除间断于热带亚洲者为正型外,限在中、南美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区域而未分布到旧世界(包括中国)的有9个变型:(3a):圭亚那高地(至附近邻邦)(GuyanaHighland(andadjacentcountries));(3b)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群岛)(Trop.&Subtr.C.toS.Amer.,includingC.Mexico&W.I.);(3c),阿马逊河盆地(AmazonBasin);(3d):热带南美(南至巴西、秘鲁),北至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南部(Trop.S.Amer.,s.toPeru,Brazil,n.toWI.&S.USA),亦可简称环加勒比海(CircumrCaribbean);(3e):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Lowand,C.toS.Chilelowand(andadjacentArgentina));(3f)南美西部,特以安底斯山为主(W,S.Amer.esp,Andes);(3g)、巴西,乌拉圭,智利,阿根廷南部(温带)(S.Brazil,Uruguay,Argentina,Chile(Temp.));(3h):胡安-费尔南德斯岛(JuanFernandezIsl.);(3i)。热带以外的中、南美(沿安底斯山脉)(ExtratropicalC&S.Amer.,Trans-Andean)。4一4型除正型外有1个变形,4-1.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或星散分布(Trop.Asia,Trop.Afr.andTrop.Australasiadisjunctedor diffused)。5—5型以热带亚洲至热带澳洲洲际连续或间断分布为原型,原有5-1变型即中国(西南)亚热带和新西兰间断(Chinese(SW)Subtropics&N.Z.disjuncted),但科一级无反映。其仅在澳洲本土出现的变型有(5a),(5b),(5e),(5d),(5e)等5个加上(5/7),(5/6)共7个变形。DC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rtp:/hwww.cnki.ner
11. 温带亚洲 (Temp. Asia) ; 12.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 (Medit. , W. to C. Asia) ; 13. 中亚 (C. Asia) ; 14. 东亚 (E. Asia) ; 15. 中国特有 (Endemic to China) ; (16) . 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 (Extratropical S. Hemisphere disjuncted or dispersed) ; (17) . 热带非洲 - 热带美洲间断 (Trop. Africa & Trop. America disjuncted) ; (18) . 泛南极 (Holantarctic) 。 以上正型均中英文对照。兹又分别连同其变型列举如下 , 所有变型均附属于其有关的 间断分布或连续分布的原型下 ; 凡未分布到中国本土的均加 ( ) 以示区别 (下同) 。1 型 仅有正型 , 无变型 , 但在分布倾向上有所偏重 , 且与 8~4 有紧密联系。 2 ———2 型的变型 3 个 : 2 - 1. 热带亚洲 - 大洋洲和热带美洲 (南美洲或Π和墨西哥) (Trop. Asia2Australasia and Trop. Amer. (S. Amer. orΠand Mexico) ) ; 2 - 2. 热带亚洲 - 热带非洲 - 热带美洲 (南美洲) (Trop. Asia2Trop. Afr .2Trop. Am2 er. (S. Amer. ) ) , 本型显然与 3 型和 17 型都有联系 ; 2S. 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 (Pantropic especially S. Hemisphere) 。 3 ———3 型除间断于热带亚洲者为正型外 , 限在中、南美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区域而未 分布到旧世界 (包括中国) 的有 9 个变型 : ( 3a) . 圭亚那高地 (至附近邻邦) ( Guyana Highland (and adjacent countries) ) ; ( 3b) . 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 (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群岛) (Trop. & Subtr. C. to S. Amer. , including C. Mexico & W. I. ) ; ( 3c) . 阿马逊河盆地 (Amazon Basin) ; ( 3d) . 热带南美 (南至巴西、秘鲁) , 北至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南部 (Trop. S. Amer. , s. to Peru , Brazil , n. to W. I. & S. USA) , 亦可简称环加勒比海 (Circum2Caribbean) ; ( 3e) . 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 (Lowland , C. to S. Chile lowland (and adjacent Argentina) ) ; ( 3f) . 南美西部 , 特以安底斯山为主 (W. S. Amer. esp. Andes) ; ( 3g) . 巴西 , 乌拉圭 , 智利 , 阿根廷南部 (温带) (S. Brazil , Uruguay , Argentina , Chile (Temp. ) ) ; ( 3h) . 胡安 - 费尔南德斯岛 (Juan Fernandez Isl. ) ; (3i) . 热带以外的中、南美 (沿安底斯山脉) (Extratropical C. & S. Amer. , Trans2Andean) 。 4 ———4 型除正型外有 1 个变形 , 4 - 1. 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或星散分布 (Trop. Asia , Trop. Afr. and Trop. Australasia disjuncted or diffused) 。 5 ———5 型以热带亚洲至热带澳洲洲际连续或间断分布为原型 , 原有 5 - 1 变型即中国 (西南) 亚热带和新西兰间断 (Chinese (SW) Subtropics &N. Z. disjuncted) , 但科一级无反 映。其仅在澳洲本土出现的变型有 ( 5a) , ( 5b) , ( 5c) , ( 5d) , ( 5e) 等 5 个加上 ( 5Π7) , ( 5Π6) 共 7 个变形。 842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5 卷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吴征镂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249(5/7),由于5型的原定义为澳亚分布,但其西界达到马达加斯加,而不达非洲本土,故马达加斯加特有(endemictoMadagasca)处理为(5/7)变型。(5/6)印度洋诸岛,即科摩罗Comoro,毛里求斯Mauritius,留尼旺Reunion(此二者合称马斯克林(Mascarene))和塞舌耳群岛Seychelles(Isl.ofIndianOcean),以上2变型为5,6,7三型间的过渡。用(5/6)表示此变型。个别可达马达加斯加及东非,则已跨入(6,5/7);此变型中特别是(5a)多与7型相联系,而以重复变型表示之,如5a(7a),5a(5c)等。(5a)、澳大利亚东部和/或东北部(E.and/orNE,Australia);(5b)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或西部)(SW。and/orW。Australia);(5c):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S.AustraliaandTasmania);(5d).塔斯马尼亚(及新西兰、温带澳大利亚)间断(Tasmania(andN.Z.,TempAustralia)disjuncted)。此变型实与(18)型有联系;(5e):塔斯马尼亚及新喀里多尼亚间断(TasmaniaandN.Caledoniadisjuncted)。6一6型的原型是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连续或间断分布。共有9个变型。6-1.华南、西南至印度和热带非洲(S.,SW.ChinatoIndia&Trop.Afr.disjuncted)6-2.热带亚洲和东非或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Trop.Asia&E.AfrorMadagascadisjuncted);(6,5/7).在非洲南部和/或东部,至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的作为变型,以(6,5/7)表示(Trop.S.and/orEAfr.&Madagdisjuncted),此变型亦为5,6,7三型间过渡;(6a):热带东至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Socotra)间断(Trop:EtoNEAfr.and Arabian Peninsula or Socotra disjuncted);(6b):热带非洲(Sahara以南至南非)(TropAfr.(S.SaharatoS.Afr.));(6c)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多在稀树草原地区(C.toSW.orSE.Afr.,mainlySarvannaRegion);(6d):南非(主要是好望角)(S.Afr.,chieflyCape);(6e),热带(或赤道)西部非洲(Trop:orEquatorialW:Afr.);(6f):西南非洲荒漠(DesertofSW.Afr.)。7热带亚洲(Trop:Asia,Indochina,withThailandorincludingMalaysia)的含义是广义的,即包括热带东南亚(Trop.SE.Asia)、印度-马来(Indo-Malaya)和西南太平洋诸岛(SW.PacificIsl.)。以前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下亚型未加细分,现结合科的分布区细分为12个变型如下:7-1.爪哇(或苏门答腊),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Java orSumatra,Himalaya to S.,Sw.China disjuncted or diffused) ;7-2.热带印度至华南(尤其云南南部)分布(Trop.IndiatoS.China(especiallyS.Yunnan));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Myanmar,ThailandtoSW.China);7-4.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VietnamorIndochinesePeninsulatoS.orSW. China) ;7-5.菲律宾、海南和台湾间断(Philippines,Hainan andTaiwandisjuncted),此在科一A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rp://www.cnki.ner
( 5Π7) . 由于 5 型的原定义为澳亚分布 , 但其西界达到马达加斯加 , 而不达非洲本土 , 故马达加斯加特有 (endemic to Madagasca) 处理为 ( 5Π7) 变型。 ( 5Π6) . 印度洋诸岛 , 即科摩罗 Comoro , 毛里求斯 Mauritius , 留尼旺 Réunion (此二者合 称马斯克林 (Mascarene) ) 和塞舌耳群岛 Seychelles (Isl. of Indian Ocean) , 以上 2 变型为 5 , 6 , 7 三型间的过渡。用 ( 5Π6) 表示此变型。个别可达马达加斯加及东非, 则已跨入 ( 6 , 5Π7) ; 此变型中特别是 ( 5a) 多与 7 型相联系, 而以重复变型表示之, 如 5a ( 7a) , 5a ( 5c) 等。 ( 5a) . 澳大利亚东部和Π或东北部 (E. andΠor NE. Australia) ; ( 5b) . 澳大利亚西南部 (和Π或西部) (SW. andΠor W. Australia) ; ( 5c) . 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 (S. Australia and Tasmania) ; ( 5d) . 塔斯马尼亚 (及新西兰、温带澳大利亚) 间断 (Tasmania (and N. Z. , Temp. Australia) disjuncted) 。此变型实与 (18) 型有联系 ; ( 5e) . 塔斯马尼亚及新喀里多尼亚间断 (Tasmania and N. Caledonia disjuncted) 。 6 ———6 型的原型是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连续或间断分布。共有 9 个变型。 6 - 1. 华南、西南至印度和热带非洲 (S. , SW. China to India & Trop. Afr. disjuncted) 6 - 2. 热带亚洲和东非或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 (Trop. Asia & E. Afr. or Madagasca dis2 juncted) ; ( 6 , 5Π7) . 在非洲南部和Π或东部 , 至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的作为变型, 以 ( 6 , 5Π7) 表示 ( Trop. S. andΠor E. Afr. &Madag. disjuncted) , 此变型亦为 5 , 6 , 7 三型间过渡 ; ( 6a) . 热带东至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 (Socotra) 间断 (Trop. E. to NE. Afr. and Arabian Peninsula or Socotra disjuncted) ; ( 6b) . 热带非洲 (Sahara 以南至南非) (Trop. Afr. (S. Sahara to S. Afr. ) ) ; ( 6c) . 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 , 多在稀树草原地区 (C. to SW. or SE. Afr. , mainly Sa2 vanna Region) ; ( 6d) . 南非 (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 chiefly Cape) ; ( 6e) . 热带 (或赤道) 西部非洲 (Trop. or Equatorial W. Afr. ) ; ( 6f) . 西南非洲荒漠 (Desert of SW. Afr. ) 。 7 ———热带亚洲 (Trop. Asia , Indochina , with Thailand or including Malaysia) 的含义是广 义的 , 即包括热带东南亚 (Trop. SE. Asia) 、印度 - 马来 (Indo2Malaya) 和西南太平洋诸 岛 (SW. Pacific Isl. ) 。以前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下亚型未加细分 , 现结合科的分布区细分为 12 个变型如下 : 7 - 1. 爪哇 ( 或苏门答腊) , 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 (Java or Sumatra , Himalaya to S. , SW. China disjuncted or diffused) ; 7 - 2. 热带印度至华南 ( 尤其云南南部) 分布 ( Trop. India to S. China ( especially S. Yunnan) ) ; 7 - 3. 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 (Myanmar , Thailand to SW. China) ; 7 - 4. 越南 ( 或中南半岛) 至华南或西南分布 ( Vietnam or Indochinese Peninsula to S. or SW. China) ; 7 - 5. 菲律宾、海南和台湾间断 ( Philippines, Hainan and Taiwan disjuncted) , 此在科一 3 期 吴征镒等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94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