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庆医科大半临床半院麦未讲满 ·(2)直接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 泄物或其它体液,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导致感染。 ·(3)实验室传播:多个案例证实SARS可通过实验室传播。实 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或接触含SARS冠状病毒的标本时,未遵循 严格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而感染。 ·(4)消化道传播:病人粪便中可检出病毒RNA。 3.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人较少见。患 者密切接触者和收治患者的医务人员属高危人群。 全国累计确诊病例的职业分布中医务人员比例最高,占 152%,其次是工人,占10.7%,再次是学生,占10.4%。在非典 的流行中,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医院感染、医院暴发是常见的济 行方式。徐德忠认为,新出现的传染病,或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如 果是飞沫传播,医务人员可能是首当其冲的高危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无再次发病的报告。 4.流行特征 本病于2002年11月中旬首先在广东佛山市被发现,随后在 广东河源、中山、顺德等市出现。2003年1月底开始在广州市流行, 2月底3月初达高峰。随后蔓延到山西、北京、内蒙古、天津及河 北等地。2003年2月下旬开始中国香港出现本病流行,并迅速波及 越南、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本次流行终止后,2003年 8月卫生部公布我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266个县、市, 有本病病例报告。全国共5327例,死亡349例。全球约33个国豸 和地区出现疫情,以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加拿大及新加坡最 2分钟 为严重,全球累计8422例,死亡916例。医务人员发病1725例 约占20%。 该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主 要流行于人口密度集中的大都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6 ⚫ (2)直接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 泄物或其它体液,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导致感染。 ⚫ (3)实验室传播:多个案例证实 SARS 可通过实验室传播。实 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或接触含 SARS 冠状病毒的标本时,未遵循 严格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而感染。 ⚫ (4)消化道传播:病人粪便中可检出病毒 RNA。 3.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人较少见。患 者密切接触者和收治患者的医务人员属高危人群。 全国累计确 诊病例 的职业 分布中医 务人员 比例最 高,占 15.2%,其次是工人,占 10.7%,再次是学生,占 10.4%。在非典 的流行中,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医院感染、医院暴发是常见的流 行方式。徐德忠认为,新出现的传染病,或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如 果是飞沫传播,医务人员可能是首当其冲的高危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无再次发病的报告。 4.流行特征 本病于 2002 年 11 月中旬首先在广东佛山市被发现,随后在 广东河源、中山、顺德等市出现。2003 年 1 月底开始在广州市流行, 2 月底 3 月初达高峰。随后蔓延到山西、北京、内蒙古、天津及河 北等地。2003 年 2 月下旬开始中国香港出现本病流行,并迅速波及 越南、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本次流行终止后,2003 年 8 月卫生部公布我国 2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 266 个县、市, 有本病病例报告。全国共 5327 例,死亡 349 例。全球约 33 个国家 和地区出现疫情,以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加拿大及新加坡最 为严重,全球累计 8422 例,死亡 916 例。医务人员发病 1725 例, 约占 20%。 该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主 要流行于人口密度集中的大都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 2 分钟
露庆医科大半临床半院载来讲满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起病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 免疫损伤可能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1.从体外病毒培养分离过程中可观察到病毒对肺组织细胞和淋 巴细胞有直接的侵犯作用。 2.SARS患者发病期间淋巴细胞减少,CD4+和CD8+T淋巴细胞 均明显下降,表明细胞免疫可能受损。 3.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 病理解剖 肺部的病理改变明显,双肺明显膨胀,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病 5分钟 变为主,有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病程3周后有肺泡内机化及肺间质 纤维化,造成肺泡纤维闭塞。可见小血管内微血栓和肺出血、散在的 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等病变。肺门淋巴结多充血、出血 及淋巴组织减少。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1一16天,常见为3~5天。 ·典型病例 ①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94%100%的患者有发 热。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为 1~2周,可有畏寒: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患者 有腹泻。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②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痛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音。 ③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 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此时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 感染。 ④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它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7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起病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 免疫损伤可能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1. 从体外病毒培养分离过程中可观察到病毒对肺组织细胞和淋 巴细胞有直接的侵犯作用。 2. SARS 患者发病期间淋巴细胞减少,CD4+和 CD8+ T 淋巴细胞 均明显下降,表明细胞免疫可能受损。 3.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 病理解剖 肺部的病理改变明显,双肺明显膨胀,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病 变为主,有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病程 3 周后有肺泡内机化及肺间质 纤维化,造成肺泡纤维闭塞。可见小血管内微血栓和肺出血、散在的 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等病变。肺门淋巴结多充血、出血 及淋巴组织减少。 五、临床表现 ⚫ 潜伏期 1~16 天,常见为 3~5 天。 ⚫ 典型病例 ①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94%~100%的患者有发 热。体温常超过 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为 1~2 周,可有畏寒;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患者 有腹泻。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② 起病 3~7 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痛,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音。 ③病情于 10~14 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 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此时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 感染。 ④病程进入 2~3 周后,发热渐退,其它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 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