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高二上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 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 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 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 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 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 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 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 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 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 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 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 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 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 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 终于传达岀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 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 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 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 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 然鲜明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 感。面对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
2018 级高二上期 9 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 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 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 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 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 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 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 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 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 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 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 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 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 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 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 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 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 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 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 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 然鲜明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 感。面对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
处在封建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 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董源的《潇 湘图》、《龙袖骄民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 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的多义性的无我 之境。 在北宋三大家中,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一种意境主要代 表的,应是董源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 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 具有某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但这种不 同并不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 现了地域性自然景色的羞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 感受,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 上的重要差异,却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无我之境“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则限于自然特点,并 不具备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境界 B.无我之境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更持久的审美愉悦 和更多重新发现、抒发的艺术空间 C.无我之境的艺术追求在北宋山水画中得以高度发展,意在鲜明地传达出当 时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D.无我之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得以实现的,并不需要艺术家 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其作品之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描述北宋山水画常见画面,指出其描绘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全景整体 性,进而分析它给观赏者审美感受带来既”不确定“而又”清晰“的矛盾,为下 文作铺垫。 B.②段紧承上文,指出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画面既表达生活风神和人生理 想,又未从固定方向引导审美感受中的诸多因素,这就为欣赏者带来更丰富、多 元的审美愉悦。 C.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在前文分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无我之 境“做出科学的阐释:④段进而通过与诗歌的比较,强调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显得 更为宽泛
处在封建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 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董源的《潇 湘图》、《龙袖骄民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 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的多义性的无我 之境。 在北宋三大家中,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一种意境主要代 表的,应是董源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 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 具有某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但这种不 同并不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 现了地域性自然景色的羞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 感受,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 上的重要差异,却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无我之境“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则限于自然特点,并 不具备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境界。 B.无我之境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更持久的审美愉悦 和更多重新发现、抒发的艺术空间。 C.无我之境的艺术追求在北宋山水画中得以高度发展,意在鲜明地传达出当 时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D.无我之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得以实现的,并不需要艺术家 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其作品之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段先描述北宋山水画常见画面,指出其描绘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全景整体 性,进而分析它给观赏者审美感受带来既”不确定“而又”清晰“的矛盾,为下 文作铺垫。 B.②段紧承上文,指出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画面既表达生活风神和人生理 想,又未从固定方向引导审美感受中的诸多因素,这就为欣赏者带来更丰富、多 元的审美愉悦。 C.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在前文分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无我之 境“做出科学的阐释;④段进而通过与诗歌的比较,强调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显得 更为宽泛
D.⑤段从北宋两大家入手,强调其山水画虽有景色之殊、风格之异,但都因 客观整体的描绘而表现“无我之境”,从而为上文理论阐释作出必要补充,与① 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画如果想要表现无我之境,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自 然风光与自然景物基本充满整个画面。 B.游客在前往江南或者关陕等地观光之时,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虽 然很有不同,但是都能体会到无我之境 C.古典诗歌可以极为清晰地表达自我,而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 只能表达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D.借助看似纯客观的自然描绘,北宋画家常能表现出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与 人生的生存或生活之间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 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 将推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 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 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 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 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 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 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 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 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 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 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 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D.⑤段从北宋两大家入手,强调其山水画虽有景色之殊、风格之异,但都因 客观整体的描绘而表现“无我之境”,从而为上文理论阐释作出必要补充,与① 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水画如果想要表现无我之境,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自 然风光与自然景物基本充满整个画面。 B.游客在前往江南或者关陕等地观光之时,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虽 然很有不同,但是都能体会到无我之境。 C.古典诗歌可以极为清晰地表达自我,而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 只能表达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D.借助看似纯客观的自然描绘,北宋画家常能表现出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与 人生的生存或生活之间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 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 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 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 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 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 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 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 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 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 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 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 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 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 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 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 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 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 赐“进土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 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 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 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 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 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D.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 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 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 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 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 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 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 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 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 18 人,侯蒙援 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 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D.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 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 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杳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8.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请简要赏析。(5分) 9.词的下阙“此恨谁知”中的恨有怎样的内涵?结合全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号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王勃《滕王阁序》中“ ”两句,描写了山光水色, 被前人认为写尽了九月之景 (3李密《陈情表》中结尾以“ 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千岁 汪曾祺 ①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 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 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 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 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②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 僧道无缘~ 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 但僧道无缘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8.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请简要赏析。(5 分) 9.词的下阙“此恨谁知”中的恨有怎样的内涵?结合全词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清照的号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光水色, 被前人认为写尽了九月之景。 (3 李密《陈情表》中结尾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千岁 汪曾祺 ①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 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 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 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 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②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 “僧道无缘~ 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 但僧道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