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预测卷【新课标2】2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蕴涵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 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 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 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 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就 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 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 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 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 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 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 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 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 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 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 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 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 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 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 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 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
2015 年高考预测卷【新课标 2】2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蕴涵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 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 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 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 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 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 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 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 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 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 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 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 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 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 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 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 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 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 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 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 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
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 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 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 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 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 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 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 两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 时”的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 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 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 及”的错误之中。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 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 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 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 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 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 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 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 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 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 授刑部尚书
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 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 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 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 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 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 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 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 两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 “时”的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 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 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 及”的错误之中。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 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事物在不 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 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 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 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 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 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 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 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 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 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 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 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 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 阳教谕康孔髙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 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坯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 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 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狃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 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 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满当迁秩:任期 B.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攻击 C.母子暌数年暌:分别 D.二人协心划弊划:规划 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B.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C.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D.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多次被贬。洪武为监察御史,因为有罪被贬在龙江整编军队,成祖时被 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 B.郑赐刚正不阿。成祖攻入南京,抓到郑赐,成祖问他问什么背叛,郑赐说: “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 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狃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 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5分) (2)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1分)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邁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 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 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 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 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 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 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 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 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秩满当迁 秩:任期 B.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攻击 C.母子暌数年 暌:分别 D.二人协心划弊 划:规划 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B.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C.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D.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赐多次被贬。洪武为监察御史,因为有罪被贬在龙江整编军队,成祖时被 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 B.郑赐刚正不阿。成祖攻入南京,抓到郑赐,成祖问他问什么背叛,郑赐说: “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 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 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5 分) (2)微汝言,几误疑赐。 赐固善人,才短耳。(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1 分)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8.谢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5分) 9.这两首词运用的最典型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 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 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①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 ②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 ③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 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 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 ④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 ⑤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 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 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 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 只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 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 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 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 ⑥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 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 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 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 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 ⑦“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 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 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8.谢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5 分) 9.这两首词运用的最典型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 “ , ”。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 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 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①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 ②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 ③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 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 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 ④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 ⑤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 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 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 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 只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 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 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 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 ⑥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 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 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 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 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 ⑦“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 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 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
⑧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 ⑨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 ⑩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 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 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 涂的迹象 ①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 ⑩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里喊:“他娘,孙子 回来了!” ⑩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 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 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 车 ⑩④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 也没什么好办法。” ⑩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 ⑩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 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 ①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 啥,就是咱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 ⑩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 很快红了。 (选自《羊城晚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插入“父亲拿走儿子的衣服”这一情节,是进一步表明父亲糊涂,经常 带走小孩的衣物 B.文中妻子“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后面又交代“妻子有 点生气”,可见前句话表现妻子的一种虚伪的性格。 C.小说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组织材料,如电话里父亲话语连贯,思维清晰是 伏笔,后面二弟说“咱爹倒没啥”是照应 D.小说的结尾一段写到小夫妻二人脸红的情节,是因为二人知道了“父母的心 思”内心产生的一种羞愧心理 E.文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方式多角度塑造父亲这一形象,同时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的标题是“父母的心思”,那“父母的心思”到底是什么?它在文中 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⑧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 ⑨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 ⑩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 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 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 涂的迹象。 ⑪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 ⑫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里喊:“他娘,孙子 回来了!” ⑬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 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 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 车。 ⑭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 也没什么好办法。” ⑮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 ⑯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 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 ⑰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 啥,就是咱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 ⑱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 很快红了。 (选自《羊城晚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文中插入“父亲拿走儿子的衣服”这一情节,是进一步表明父亲糊涂,经常 带走小孩的衣物。 B.文中妻子“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后面又交代“妻子有 点生气”,可见前句话表现妻子的一种虚伪的性格。 C.小说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组织材料 ,如电话里父亲话语连贯,思维清晰是 伏笔,后面二弟说“咱爹倒没啥”是照应。 D.小说的结尾一段写到小夫妻二人脸红的情节,是因为二人知道了“父母的心 思”内心产生的一种羞愧心理。 E.文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方式多角度塑造父亲这一形象,同时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 分) (4)小说的标题是“父母的心思”,那“父母的心思”到底是什么?它在文中 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