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出卷人:马德友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具体考试内容,各科可根据情况而定(宋体五号)(页边距可根据试卷内容,做适当调 整) 一.现代文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 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 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 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 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 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 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 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 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 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 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 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 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 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 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 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 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 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 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
16-17 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出卷人:马德友 卷面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具体考试内容,各科可根据情况而定(宋体 五号)(页边距可根据试卷内容,做适当调 整) 一.现代文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 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 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 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 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 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 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 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 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 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 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 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 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 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 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 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 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 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 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
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 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 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 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 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 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 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 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 探》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 拾皆是。 B.“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 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 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 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 2.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 而达到的和谐。 B.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 的思想 C.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 的表现。 D.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 的“和”的表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
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 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 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 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 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 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 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 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 探》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 拾皆是。 B.“统一” 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 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 D.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 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 2.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 而达到的和谐。 B.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 的思想。 C.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 的表现。 D.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 的“和”的表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
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 B.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 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 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 D.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 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 (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 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 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 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 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 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 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 B.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 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 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 D.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 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 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 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 AB 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 AB 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 AB 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 “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 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 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 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 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 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 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噓。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 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 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 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共需300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 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0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 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0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 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 AB 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 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 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 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 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 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 但秀鸾是 A 型,小舅子是 B 型,丈母娘是 AB 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 100CC,共需 300CC 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 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 O 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 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 O 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 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 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 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 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 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 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 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 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 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 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 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 设 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 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 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