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上学年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人:吴丽莺 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题,每小题3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 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 主要载体的汉宇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 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 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 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 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 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 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 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 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 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 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 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 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 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 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 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徳
2016-2017 上学年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人:吴丽莺 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1~3 题,毎小题 3 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 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 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 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 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 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 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 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 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 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 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 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 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 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 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 “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 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 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
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 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 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 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 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 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 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 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 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 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 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 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 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 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 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 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 变,没有中断
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 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 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 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 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 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 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 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 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 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 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 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节选自 2011 年 08 月 16 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 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 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 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历经了约 3500 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 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 变,没有中断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 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 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 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 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 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 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文言文阅读(45分,4-18题,毎小题3分) (一)选择题。 4.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e) 拜遏(ye) 督亢(hang 戮没(1u) B.偏袒(tan) 扼腕(e) 濡缕(ru) 怯懦(ru 0) C.若不阙秦(jue)越国以鄙远(bi)君之薄也(bo) 樊哙(ku ai) D.卮酒(zhi) 彘肩(zhi) 人为刀俎(z)戮力同心 (1u) 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忤视旦暮遣将守关,秋豪无犯 B.目眦白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瞋目诛杀劳苦功高,为人不忍 D.拜谢偏袒人为刀诅,我为鱼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 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 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 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 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 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 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二、文言文阅读(45 分,4-18 题,毎小题 3 分) (一)选择题。 4. 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荆 轲 (kē) 拜 谒 (yè) 督 亢 (háng) 戮 没(lù) B.偏 袒 (tǎn) 扼 腕(è) 濡 缕(rú) 怯 懦 (ru ò) C. 若不 阙 秦(jué) 越国以鄙 远(bǐ) 君之 薄 也(bó) 樊 哙(ku ài) D. 卮 酒(zhī) 彘 肩(zhì) 人为刀 俎 (zǔ) 戮 力同心 (lù) 5.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忤视 旦暮 遣将守关,秋豪无犯 B.目眦 白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瞋目 诛杀 劳苦功高,为人不忍 D.拜谢 偏袒 人为刀诅,我为鱼肉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 B.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遮蔽 7.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 8.下列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共其乏困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⑦失其所与,不知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⑥⑦ B.②③④⑦C.④⑤⑥⑧D.①②⑤⑧ 9.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卒:通“猝”,仓促 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通“纳”,接纳。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坐:通“座”,座位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以其无礼于晋 (2夫晋何厌之有 (4)吾其还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长于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以其无礼于晋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是 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 B. 旦日 飨 士卒 飨:犒劳。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D.因人之力而 敝 之 敝:遮蔽。 7. 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8. 下列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若亡郑而有 益于 君,敢以烦执事 ③共其乏困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⑦失其所与,不知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⑥⑦ B.②③④⑦ C.④⑤⑥⑧ D.①②⑤⑧ 9. 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卒:通“猝”,仓促。 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通“纳”,接纳。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坐:通“座”,座位。 10.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长于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以其无礼于晋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全部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郑以陪 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⑦秦伯说,与郑 人盟 A①②③ 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⑤⑥⑦ 3.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得兄事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籍吏民,封府库 14.下列句子中不包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关中B.范增数目项王 C.道芷阳间行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沛公欲王关中 关:函谷关。 ②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太行山以东。 B.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详细说明 C.①再拜献大王足下 足下:对别人的尊称。 ②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很,十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全部表现烛之武高超的 说服 艺术的一项是 (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 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 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 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13. 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得 兄. 事之 B.项伯乃 夜. 驰之沛公军 C.常以身 翼. 蔽沛公 D. 籍. 吏民,封府库 14.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B.范增数目项王 C.道芷阳间行 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沛公欲王 关 中 关:函谷关。 ②沛公居 山东 时 山东:太行山以东。 B.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 细说:详细说明。 C.①再拜献大王 足下 足下:对别人的尊称。 ② 竖子 不足与谋 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①将军战 河北 ,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非常:很,十分 (二)翻译下列句子。 16.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