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9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 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 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 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 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 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 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 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 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 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 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或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 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9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 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 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 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 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 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 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 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 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 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 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或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 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
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 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 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 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 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 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 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 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 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 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 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 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 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 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 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 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 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 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 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 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 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 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 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 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 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 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 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 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 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 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 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 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 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 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 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 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 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 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 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晢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 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 增强了说服力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 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 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 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 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 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 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 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 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 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 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 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 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 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 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 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 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 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 增强了说服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 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 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 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 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 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 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 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 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 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 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 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 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 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
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 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 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二百辈/ 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二百辈/ 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 者二百辈/ 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二百辈/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 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 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 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 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 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 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 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 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 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二百辈/ 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二百辈/ 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 者二百辈/ 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二百辈/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 “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 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 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 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 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 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 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煕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乐为伴的句子是 (3)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尽九月之景、有色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4)王勃《滕王阁序》写云消雨停、艳阳高照的景象的句子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乐为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尽九月之景、有色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勃《滕王阁序》写云消雨停、艳阳高照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